張配豪
過去的輝煌并未讓百麗國際在鞋服行業下行的趨勢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百麗國際近來持續下跌的業績。
“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這是百麗國際CEO盛百椒曾許下的豪言壯志。在他的帶領下,百麗自營及代理的鞋履品牌在過去十年間深入到了中國大部分的百貨商場,市值最高曾達1500億港幣,創下了資本市場的一代神話。但是神話都終有破滅的一日,上市十年的鞋王將走上私有化之路。
走下神壇
4月28日,百麗國際發布的一則聯合公告坐實了此前的出售傳聞。不同的是,傳聞中百麗國際將“賤賣”442億港元,而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及百麗國際執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百麗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建議總收購價高達531億港元。據悉,百麗國際的此次交易超過了此前萬達商業345億港元的私有化總額,一躍成為港交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百麗國際公告顯示,此次交易每股價格為6.3港元,較停牌前最后交易日所報每股市價5.27港元溢價約19.54%;較百麗國際于聯交所所報52周最高收市價每股5.6港元溢價約12.5%。
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資本集團將擁有百麗國際56.81%股份,鼎暉投資將擁有12.06%的股份;包括于武、盛放在內的百麗國際參與要約收購的管理層將擁有余下的31.13%股份。
據悉,2007年在港交所上市的百麗國際市值最高時曾達到1500億港元,并在世界鞋類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二。百麗國際隨后開始進行線下零售網絡擴張。2010~2012年,百麗國際旗下品牌的門店數量每年凈增約1500家。據百麗國際年報顯示,鞋類業務門店最多時曾達到14128家。在此期間,百麗國際的凈利潤也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
過去的輝煌并未讓百麗國際在鞋服行業下行的趨勢中幸免。此次出售的背后便是百麗國際近來持續下跌的業績。
3月19日,百麗國際發布了2016/2017財政年度盈利警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董事會預計百麗國際凈利潤同比減少約15%~25%,主要是由于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部分與鞋類業務有關的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因減值而需計提減值虧損;同時,鞋類業務的收入、毛利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與凈利下滑同時發生的是“關店潮”。2015/2016財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零售網點進入收縮狀態,截至2016年2月29日,零售網點凈減少366家至13762家門店。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13062家,門店凈減少數量約700家。據百麗國際公告顯示,門店網絡雖龐大,但公司主要銷售渠道是百貨商場,客流量被電商與其他新興零售渠道如購物中心等分流。
供過于求
在消費場景變換的大環境下,百麗牢牢控制的終端不再是唯一途徑,百麗渠道王者優勢全失,行業一下子變回品牌及款式之間的競爭。但是百麗過去多年只專心于稱霸渠道,而不是品牌的發展。
公司內部已形成了供應鏈反應遲緩,鞋類更新跟不上快時尚的節奏的惰性,而這問題在在線渠道顯露無形。再加上本來的品牌效應不強,既沒有傳統大牌的忠誠客戶,也做不到有個性的時尚小牌,在線上銷售時,產品定位越來越不清晰。另外,線上渠道亦讓價格更加透明,變相加劇了競爭,百麗產品的性價比立即大打折扣。
女鞋的創新能力不足,加上電商和國外品牌的沖擊,可以通過百度指數發現,女鞋的搜索熱度和國外的運動品牌的熱度一直在增加,但是百麗旗下的百麗、思加圖和妙麗都是在下降的趨勢。
事實上,為了應對各方面的沖擊,百麗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要進行轉型。據悉,百麗國際早在2009年便成立了電商平臺“淘秀網”,2011年成立了優購網。除了自己成立電商平臺之外,百麗國際還與阿里巴巴、京東合作,布局線上業務。與其他國內鞋服品牌相比,百麗國際是較早向互聯網發展的傳統企業。可惜的是,百麗國際與許多國內鞋服企業一樣,更多將線上平臺作為清理庫存、尾款的渠道,這也成為百麗國際未能順利在電商方面有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鞋企業績下滑的不僅只有百麗一家,達芙妮、星期六等女鞋集團同樣陷入發展瓶頸,2016年的業績皆表現欠佳。行業整體供過于求是百麗陷入困境的又一原因,百麗公司也表示,由于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業務虧損。
有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女鞋線下銷售商鋪增長了52%,但市場需求只增加了13%。供給的巨幅增加遠大于需求的增長,這對市場造成巨大影響。2014年以來,女鞋單價開始下滑,2015年下滑比例達到4.2%,市場供過于求的行業背景導致鞋類企業盈利能力下滑,一些店鋪開始關閉。
目前行業內普遍存在高庫存情況,線上線下渠道充斥大力促銷,市場競爭激烈,面對鞋類行業的頹勢,有專家表示,一個系列幾個款式賣一季度的時代已經過去。傳統鞋類企業轉型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企業自救成功的關鍵仍需要更多地從產品自身上下功夫。一味地謀求轉型,不如結合自身優勢與資源配備狀況去發展現有業務。
前途未卜
一代鞋王的寥落,讓輿論界一片扼腕。而鼎暉投資看中已經陷入衰勢的百麗國際,更讓外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殊不知,百麗和鼎暉其實早有緣源。早在2005年,彼時還未上市的百麗國際為了籌集開店資金和整合原分銷商體系先后引入了摩根士丹利旗下兩家基金公司和鼎暉投資,二者作為財務投資者(PE),出資數千萬港元,認購百麗國際少量的可贖回股。
資本驅動助力百麗國際迅速發展,兩年后,這家女鞋公司規模迅速擴張,登陸了港股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鼎暉與百麗國際合作收購了日本服裝零售商巴羅克,鼎暉更是促進了Baroque和百麗之間的合作,借力Baroque的品牌資源拓展中國大陸的服裝市場。2016年11月1日,Baroque在東京證券交易所市場一部成功上市。這也成為鼎暉跨境投資策略之國際品牌驅動中國市場的經典案例。
“對于百麗的管理層來說,如今引入投資者未嘗不是好事.”有知情者表示,相較于國內其他的鞋服類零售公司,百麗國際較為特殊。受限于早前的經營模式,這家公司的股權是由創始人鄧耀家族、以首席執行官盛百椒為首的職業經理人管理團隊以及最早前全國各個大區的經銷商共同分享,公司股東眾多。
而盛百椒在去年的業績會上曾表示因為資金問題束手束腳,“目前公司缺少的是方向感和具體行動,如何通過改變來滿足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要求,還沒有明確的想法。這是因為集團受到既得利益的束縛,任何轉變都可能帶來短期業績的影響和付出代價。公司自從上市后,持續增長是最主要目標,對于未來根本性的轉型不敢決策。”他坦言。
如今“老相識”鼎暉投資的加入,會給百麗帶來什么不一樣的變化,目前還不得知。然而,走向私有化之路的百麗國際的轉型之路也未必能暢通。業內人士表示,市場競爭加劇、品牌老化、設計觀念落后等各方面的因素,是導致以百麗為代表的傳統鞋服品牌逐漸衰落的重要原因,若無法在這些方面做出改變,贏回消費者,即便私有化成功,百麗國際的未來將面臨較為嚴峻的發展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