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偉 郭孝蘭 劉心偉 張小倩 許曉娜
(河南省中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2)
同型半胱氨酸及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
李永偉 郭孝蘭1劉心偉1張小倩 許曉娜1
(河南省中醫院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2)
目的 探討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的濃度,探討其聯合檢測對CHD的診療的作用。方法 在河南省中醫院心病科住院懷疑為CHD并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共358例,其中293例經冠脈造影確診為CHD,65例為非CHD設為對照組。根據CHD的臨床特點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7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組123例、穩定型心絞痛組95例;檢測各組患者的血清Hcy及RBP濃度,分析其在CHD不同階段中的意義。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與對照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及總膽固醇(TC)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急性心肌梗死組血清Hcy、RBP水平高于對照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血清Hcy、RBP水平高于對照組;穩定型心絞痛組血清Hcy、RBP水平與對照組基本一個水平(P>0.05)。結論 血清Hcy及RBP的水平與CHD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同型半胱氨酸;視黃醇結合蛋白;冠心病
冠心病(CHD)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研究表明,多因素參與冠心病發生及發展過程。本文通過檢測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視黃醇結合蛋白(RBP)水平,探討其在CHD診療中的作用。
1.1 對象 選擇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中醫院心病科就診,出現胸悶、胸痛及胸部不適懷疑CHD并入院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358例,男153例,女205例,年齡45~76歲,均排除內分泌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結締組織疾病及惡性腫瘤患者,在發病前半個月內均未服用葉酸及維生素等藥物。實驗前均未應用葉酸、維生素等藥物。293例經冠脈造影確診為CHD,65例為非CHD設為對照組。根據CHD的臨床特點分為急性心肌梗死組7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組123例、穩定型心絞痛組95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常規禁食至少8 h,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4 ml。使用美國雅培c160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Hcy、RBP檢測均采用北京九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批號分別為GS3667S、GS3661S;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檢測采用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試劑,批號分別為92648034、92649031,所有操作均按照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分析 釆用SPSS18.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
2.1 各組血清TG、TC水平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穩定型心絞痛組與對照組血清TG、TC水平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TG及TC水平比較
2.2 各組血清Hcy、RBP水平比較 穩定型心絞痛組和對照組的血清Hcy、RBP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心肌梗死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血清Hcy及RBP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Hcy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物,是一種有細胞毒性的含硫氨基酸。有研究表明體內高Hcy患者可影響機體脂肪、糖、蛋白代謝,引起內皮細胞損傷,促進血管內皮平滑肌增生及血小板異常聚集,致使血管內壁增厚,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1,2〕;高Hcy血癥也可通過增加炎性因子釋放引起氧化應激和細胞內濃度的下降,從而加劇血管內皮細胞脂代謝紊亂、細胞凋亡及炎癥反應〔3〕。由此可知,檢測Hcy水平的升高程度可以輔助診斷冠心病的發生及評價嚴重程度,為預防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提供參考依據。
2005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Yang等〔4〕利用基因芯片鑒定出一種新的脂肪因子,后被證實為RBP,是一種單一肽鏈的蛋白質。肝臟是RBP主要合成場所,其次為脂肪組織,其合成、分泌主要受到體內視黃醇濃度的調控。在校正了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BMI)等因素后,RBP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高TG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獨立相關〔5〕。本研究顯示,Hcy及RBP可作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獨立輔助診斷指標。
1 Kirilov G,Zacharieva S,Alexandrov AS,etal.Increased plasma endothelin level as an endothelial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cromegaly:A comparison with plasma homocysteine〔J〕.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2009;31(7):457-61.
2 Cui R,Moriyama Y,Koike KA,etal.Serum total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s and risk of mortality form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Japanese:The JACC study 〔J〕.Atherosclersis,2008;198(2):412-8.
3 Baszczuk A,Kopczynski Z.Hyperhomocysteinem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Postepy Hig Med Dosw,2014;68(2):579-89.
4 Yang Q,Graham TE,Mody N,etal.Serum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contributes to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J〕.Nature,2005;436(7049):356-62.
5 蔣伏松,成興波,李慧娟,等.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 4 與 2 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3):508-10.
〔2016-07-15修回〕
(編輯 李相軍)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No.2014AA22304)
李永偉(1969-),男,主任技師,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實驗診斷的教學與臨床研究。
R446.11+2
A
1005-9202(2017)10-2415-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0.028
1 河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