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才 王娟玲 鄭佳輝 陳進芹 邵靜波
(濰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二科,山東 濰坊 261041)
老年冠心病PTCA術后支架再狹窄患者血漿IP-10水平表達及相關危險因素
張新才 王娟玲 鄭佳輝 陳進芹 邵靜波
(濰坊市人民醫院心內二科,山東 濰坊 261041)
目的 探討老年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術后支架內再狹窄(ISR)患者血漿干擾素誘導蛋白(IP)-10水平表達及其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TCA手術治療,并植入冠狀動脈支架,術后6個月行冠狀動脈造影(CAG)復查。根據復查結果,分為ISR組28例,支架內無再狹窄組32例,另30例CAG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為對照組。詳細記錄3組臨床資料,并對血漿IP-10濃度進行測定,分析ISR發生相關危險因素。結果 ISR組血漿IP-10濃度高于支架內無再狹窄組及對照組(P<0.05);支架內無再狹窄組高于對照組(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史、支架長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及血漿IP-10表達水平與ISR發生存在相關性(P<0.05),是ISR發生高危因素。結論 老年冠心病患者經PTCA治療后,IP-10水平表達較高可作為臨床診斷冠心病術后ISR的生化指標之一;吸煙史、支架長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是術后ISR發生高危因素,對具備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強化藥物治療,及早控制。
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支架再狹窄;干擾素誘導蛋白10
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主要采用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形成術(PTCA)成功率超過90%〔1,2〕。但PTCA治療后存在較高的支架內再狹窄(ISR)發生風險,降低介入治療效果及遠期療效。研究〔3〕顯示,置入冠狀動脈支架能減少血管再狹窄發生風險,抑制血管彈性回縮、血管負性重構。隨著表面伴有抗增生藥物支架的廣泛運用,在體內置入支架后能支撐血管,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降低再狹窄發生。PTCA術后ISR發生原因尚不明確,認為可能與血管內膜增生、血栓形成、血管負性重構等因素有關〔4,5〕。趨化因子是一種存在化學趨化功能的多肽,干擾素誘導蛋白(IP)-10是CXC趨化因子,主要來源于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巨噬細胞,在機體多種生理、病理過程均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擬對老年冠心病PTCA術后ISR患者血漿IP-10水平表達、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濰坊市人民醫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TCA手術治療,均植入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均給予患者雙聯抗血小板、調脂等藥物治療,術后6個月復查行冠狀動脈造影(CAG)復查。根據CAG復查結果分為ISR組28例,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60~78歲,平均(69.7±7.8)歲。支架內無再狹窄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齡60~80歲,平均(69.6±7.8)歲。30例CAG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50%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62~80歲,平均(70.3±7.7)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經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②均采用PTCA手術治療;③均知情且自愿參加;④治療配合度、依從性良好患者。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4 w內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③研究前1年內發生外傷、惡性腫瘤及外科手術,呈發熱狀態;④治療依從性、配合度較差患者。
1.2 方法 采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家族史、吸煙史、支架數量、支架長度、術前狹窄程度及既往高脂血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病史;在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集靜脈血樣,進行血漿分離,將所得血漿標本放置在低溫冰箱內保存,待測;根據說明書指示操作,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3組血漿IP-10水平及血脂、血糖水平;同時采用尿酸酶法檢測血清尿酸,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檢測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建立數據庫。冠狀動脈造影術按照美國心臟病協會(AHA)標準將冠狀動脈分為15段,運用計算機輔助CAG分析系統評定狹窄程度。
1.3 觀察指標 比較3組血漿IP-10水平表達,并對患者年齡、家族史、吸煙史、支架數量、支架長度、術前狹窄程度、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及既往高脂血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病史等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χ2檢驗、單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 3組血漿IP-10水平比較 ISR組血漿IP-10濃度為(286.7±75.3)ng/L,支架內無再狹窄組(207.4±63.4)ng/L,對照組為(196.3±40.2)ng/L。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8.793,P=0.000)。
2.2 ISR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3組患者吸煙史、支架長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患者性別、年齡、家族史、支架數量、術前狹窄程度、高血脂史、高血壓史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ISR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2.3 Logistic回歸分析 選取吸煙史、支架長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及血漿IP-10表達水平等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吸煙史、支架長度、糖尿病史、血清尿酸、血清總膽紅素及血漿IP-10表達水平與ISR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IP-10作為一種新生抑制因子,其水平升高易導致CXCR3的T細胞聚集至血管損傷部位,引起血管內膜增生〔7〕。趨化因子能選擇性地誘導白細胞內細胞因子、內皮細胞黏附分子釋放,促使大量炎性細胞聚集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部位,引發炎性反應;同時IP-10能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及平滑肌細胞等產生多種趨化因子,引起多種級聯效應,趨化更多炎性細胞至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部位,使組織損傷加重〔8,9〕。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漿IP-10水平升高能從一定程度上導致冠心病PTCA術后ISR發生風險增加,可作為臨床診治ISR的重要指標。目前,臨床醫學關于ISR的危險因素較為公認的是長病變、開口處病變、糖尿病、小血管病變、復雜病變、殘留狹窄>90%等因素,針對其他因素尚存在較大爭議〔10〕。老年冠心病患者經PTCA手術治療后ISR的基本機制表現為彈性回縮及內膜增生、負性血管重構,內皮損傷是PTCA術后ISR的發生的始動因素,內膜增生、血管重構之間的平衡對再狹窄程度具有決定作用〔11〕。吸煙能誘發內皮細胞損傷、冠狀動脈痙攣,同時能導致白細胞聚集,損害動脈內皮細胞,誘導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增加血管壁阻力,使血液流速減慢,從而引發心血管疾病。因此吸煙是臨床預測ISR的重要因子之一,而及早戒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干預措施〔12〕。支架長度是預測ISR的重要因子,支架長度越長,ISR發生風險越高〔13〕。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血流多處于高凝狀態,血管內皮代謝及功能易發生異常,均可使血栓形成風險增加;胰島素在將某些生長因子激活后,易導致細胞外基質沉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與遷移、血管內膜增生等情況,從而加快再狹窄發生速度〔14〕。血清尿酸在動脈粥樣硬化、PTCA術后ISR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ISR冠心病患者因缺氧及心肌缺血,導致心肌功能出現代謝障礙,嘌呤代謝產物增多,升高尿酸水平;同時黃嘌呤氧化酶在缺氧、缺血狀態下活性升高,導致尿酸合成增加;ISR冠心病患者常存在交感神經、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其中血管緊張素能直接影響血流動力學變化、腎小管分泌,降低清除率,升高血尿酸水平,從而進一步加速ISR形成。膽紅素具有的抗脂質氧化、抗自由基、抑制蛋白激酶C活性、增加血紅素氧化酶等作用,能降低PTCA術后ISR發生風險,且機體內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越低,冠脈血管病變的程度越嚴重〔15〕。因此,應選用長度適宜的支架、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清尿酸與總膽紅素水平,降低ISR發生風險。
1 王 欣,夏 豪.冠心病危險因素致冠狀動脈重構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15;44(7):10-3.
2 鄭華峰.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醫學綜述,2013;19(24):4559-61.
3 楊 珂,王振興.冠心病支架內再狹窄中西醫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3):273-6.
4 李海濱,姜志安,楊志慧,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支架內再狹窄多因素分析〔J〕.河北醫藥,2016;38(13):2007-9.
5 Jiang H,Liu W,Cao Y,etal.High levels of HB-EGF and interleukin-18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of instent restenosis〔J〕.Anatol J Cardiol,2015;15(11):907-12.
6 許錦輝.趨化因子CXCL10在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6;45(13):1849-51.
7 任兆強,王相海,林存智,等.趨化因子γ-干擾素誘導蛋白-10、巨噬細胞炎性蛋白-1α、單核細胞趨化因子-1對結核性和惡性胸腔積液鑒別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25):7-9.
8 李 琳,李 芳,肖 婷,等.冠心病患者血清活化T細胞趨化因子水平變化及與髓過氧化物酶、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和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評分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3):585-7.
9 盧亞敏,霍麗靜,張明明,等.不同類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趨化因子和氧化應激分子水平的研究〔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14):2107-10.
10 杜 博,趙學忠.冠心病患者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708-10.
11 Cassese S,Robert A,Tomohisa B,etal.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tenting in 10 004 patients with surveillance angiography〔J〕.Heart,2014;100(2):153-9.
12 Demyanets S,Tentzeris J,Jarai R,etal.An increase of interleukin-33 serum level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in-stent restenosis〔J〕.Cytokine,2014;67(2):65-70.
13 劉浙波,夏 豪,楊 洋,等.CYP2C19正常代謝型冠心病患者PCI術后發生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7):1088-92.
14 Ong P,Athanasiadis A,Perne A,etal.Coronary vasomotor abnorm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after successful stent implantation but without in-stent restenosis〔J〕.Clin Res Cardiol,2014;103(1):11-9.
15 Hoppmann P,Koch W,Laugwitz KL,etal.Genetic risk of restenosi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in the era of drug-eluting stents〔J〕.Coron Artery Dis,2014;25(8):658-64.
〔2017-01-12修回〕
(編輯 李相軍/滕欣航)
濰坊市科技局資助項目(No.201302002)
張新才(1971-),男,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R54
A
1005-9202(2017)10-2421-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