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魚紅霞
(1.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總站,北京 100036; 2.北京市環境影響評價評估中心,北京 100161)
生態清潔小流域地表水水質變化規律及成因分析
——以北京市神堂峪生態清潔小流域為例
楊 坤1,魚紅霞2
(1.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總站,北京 100036; 2.北京市環境影響評價評估中心,北京 100161)
生態清潔小流域;水質變化;神堂峪;北京
以北京市懷柔區神堂峪小流域地表水8年監測資料為基礎,分析了小流域地表水時間、空間變化規律,并對小流域水質總體情況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 ①小流域地表水高錳酸鉀指數(CODMn)及總磷(TP)兩項指標總體處于Ⅰ~ Ⅱ類水質標準,但多數時間總氮(TN)超標嚴重。②從小流域地表水水質時間變化看,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年際變化、季節變化不大,總體比較穩定;地表水總氮秋季劣于夏季;從年際變化看,總氮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③從小流域地表水水質空間變化看,河流沿程兩個斷面總氮超標明顯。基于水質變化成因分析,對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和管理提出了對策建議。
山區是北京的天然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涵養及供給源地,也是人們休閑旅游度假勝地。隨著山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小流域水資源、水環境問題開始出現并累積,一些小流域的生態功能、水源涵養功能、旅游休閑功能正面臨退化的風險。為了保護水源,改善生態環境,將人為活動影響控制在小流域水環境可承載的能力范圍之內,北京市2003年即開始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1],旨在實現小流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通過10余年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不僅有效保護了首都重要水源地,優化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而且為山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但是,在鞏固生態治理成果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突出問題,較為典型的是污染壓力增大,進一步加大了水源保護難度[2]。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保護與開發問題,我們以北京市懷柔區神堂峪生態清潔小流域2008—2015年地表水監測資料為依據,研究分析了小流域地表水水質變化規律,以期為提高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與管理水平提供理論支撐。
神堂峪小流域位于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地處北臺上水庫上游,屬于雁棲河流域。該小流域總面積15.629 km2,小流域主溝道全長10.6 km,落差178 m,地勢北高南低,地表徑流由北向南流入北臺上水庫。主要巖石為花崗巖,其次是白云巖、片麻巖、石灰巖。土壤類型主要有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山坡及山梁土層厚度一般小于30 cm,溝道周邊土層厚度一般大于50 cm。主要植被有山杏、荊條、酸棗、鐵獅子、板栗等,林草覆蓋率90%。多年平均降水量675 mm,最大為850 mm,最小為525 mm,6、7、8三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小流域內沿河分布了50多家規模較大的度假村(山莊)、垂釣園、休閑俱樂部等,養魚場養殖排水、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十分嚴重。為了保護水源,改善環境,從2005年開始,該小流域實施了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在河道兩側民俗戶安裝小型污水處理設施40處,小流域內官地、神堂峪、石片3個村建設了村級污水處理工程;推廣垃圾無害化處理管理體系,實現了垃圾分類專人回收、專車運送、集中處置;修建坡面石坎14 710 m3,修護樹盤3 600個,墊土整地2 hm2,營造水保涵養林10.2 hm2,完成河岸綠化1 800 m2、生態治河2處、封育保護12.34 km2。隨著當地水環境大幅改善,民俗旅游發展更為迅速,給小流域生態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該小流域經濟社會基本情況見表1。
2.1 樣品采集化驗
2008—2015年,在神堂峪小流域主溝道沿途共布設了8個水質監測樣點(圖1),詳細情況見表2。

表1 2008—2015年神堂峪小流域經濟社會基本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懷柔區統計年鑒(2008—2015年)。

圖1 神堂峪小流域水質監測點位置

編號監測點采樣位置水源類型監測指標采樣時間1神堂峪景區出口溝道地表水2五道河溝道地表水3山野度假村截流地表水4潮嶺漁村塘壩地表水 高錳酸鉀指數(CODMn)、總磷(TP)、總氮(TN) 2008—2015年,每年5—10月進行監測。每月中旬進行采樣,樣品采集后24h內送水質化驗機構進行化驗5上官地截流地表水6神堂峪村溝道地表水7神龍灣垂釣園溝道地表水8花苑湖度假村連拱閘地表水
2.2 數據處理
將各監測點樣品化驗結果對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獲得相應監測點不同指標的水質級別。在此基礎上,通過統計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月份及不同位置達到某一類水質的水樣數量,評價小流域主溝道水質總體狀況及時空變化特點。
3.1 小流域主溝道水質總體評價
通過對2008—2015年8個監測點監測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神堂峪小流域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的結論。高錳酸鉀指數及總磷兩項指標達到Ⅰ~Ⅱ類水質標準的樣品數量分別占總樣品數的95.57%、94.79%,水質為良好(表3)。雖然總氮不作為河流水質的評價指標,但從該小流域地表水總氮監測結果可以看出,總氮指標值以Ⅴ類和劣Ⅴ類居多,達到該水質類別的樣品數量占總樣品數量的61.72%,小流域總氮污染超標嚴重。調查發現,小流域水質持續穩定良好,得益于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設了一批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并建立了工程運行管護機制,確保對村莊、度假村、民俗戶排放的污水進行了處理,達標排放。分析發現,總氮達到Ⅰ~Ⅲ類水質標準的樣品比例已達到24.48%,總氮超標原因可以排除河流本底值超標因素。有研究表明,小流域所在的雁棲河流域入河總氮污染負荷中,養魚場養殖廢水污染約占86%,是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3]。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該小流域存在較多養魚場,其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有效處理,應是地表水總氮超標的一個重要原因。

表3 不同水質級別的樣品比例 %
3.2 小流域主溝道水質時間分布規律
(1)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年際變化不大,水質總體穩定。分析發現,高錳酸鉀指數各年處于Ⅰ~Ⅱ類水質標準的樣品數量占總樣品數的比例分別為95.83%、93.75%、100%、83.33%、97.92%、100%、95.83%、97.92%(圖2);總磷各年處于Ⅰ~Ⅱ類水質標準的樣品數量占總樣品數的比例分別為81.25%、 91.67%、93.75%、97.92%、100%、100%、97.92%、95.83%,水質總體穩定(圖3)。調查發現,該小流域由于地處北臺上水庫上游,水源保護工作得到重視,沿河村莊、民俗旅游戶及度假村、餐飲點的污水均進行管網收集,并持續有效處理,達標排放,大幅削減了水污染負荷,鞏固了水環境治理成果。

圖2 CODMn達到Ⅰ~Ⅱ類的樣品比例

圖3 TP達到Ⅰ~Ⅱ類的樣品比例
(2)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月變化不明顯,總氮秋季劣于夏季。小流域地表水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季節變化不大,其中,各月高錳酸鉀指數為Ⅰ~Ⅱ類的比例達到90%以上,總磷為Ⅰ~Ⅱ類的比例達到95%以上。而小流域地表水總氮季節變化明顯,秋季比夏季差,秋季總氮超標嚴重,90%以上的樣品水質達到Ⅴ類和劣Ⅴ類(圖4),這個變化規律反映出小流域產業發展類型對地表水質影響較大。每年8—10月,是該小流域旅游旺季,小流域不僅生態環境好,還有“虹鱒魚一條溝”的美譽,吸引了眾多食客,促進了溝內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 但沿河這些水產養殖點污水治理難度大,污染治理效果較差,導致河水中總氮秋季超標最多。

圖4 TN達到Ⅴ類和劣Ⅴ類的樣品比例
(3)總氮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小流域地表水總氮超標情況從2009年開始呈逐年上升趨勢,至2013年達到最高點,之后開始逐年下降(圖5)。對地表水總氮變化的成因分析發現,2009年以后山區溝域經濟發展迅猛,小流域冷水魚養殖的規模逐年擴大,與一般的村莊生活污水不同,魚池養殖廢水定期排放,且污染物含量低,一次性排水量大,處理難度增加,加之養魚場養殖排水管理不夠規范,總氮超標樣品比例逐年增加,氮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2013年開始,懷柔區大力整治雁棲湖流域水環境,清理垃圾、雜草及水面漂浮物,水環境每日維護,并加大對區域內河道、水面的整治力度,對重點部位加強巡查,對養魚場養殖排水加強管理,嚴厲打擊破壞水環境行為, 總氮超標樣品比例也開始逐年回落。

圖5 TN達到Ⅴ類和劣Ⅴ類的樣品比例
3.3 小流域主溝道水質空間分布規律
(1)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空間分布規律不明顯。從小流域水質的沿程變化過程可知,地表水有機污染較輕,水質較好,高錳酸鉀指數沿程各斷面90%的樣品屬于Ⅰ~Ⅱ類水質,分布無明顯規律(圖6);總磷次之,沿程各斷面85%的樣品屬于Ⅰ~Ⅱ類水質,各監測點水質變化無顯著特點(圖7)。

圖6 各監測點CODMn達到Ⅰ~Ⅱ類的樣品比例
(2)沿程兩個監測點總氮超標嚴重。從圖8可以看出,2號監測點和6號監測點總氮超標最多。原因是這兩個監測點附近分布著眾多魚池和民俗旅游接待點,對河流水質影響較大,總氮超標明顯。受水體自凈作用和沿線污染源排放的雙重影響,小流域地表水總氮呈波動變化趨勢,即當排入該河段的污染物量大于該河段的水體自凈能力時,排污河段水質超標樣品較多;但如果該河段水體凈化作用大于排入該河段的污染物量時,水質呈逐漸改善趨勢,下游水質超標樣品比例就低于上游。

圖7 各監測點TP達到Ⅰ~Ⅱ類的樣品比例

圖8 各監測點TN達到Ⅴ~劣Ⅴ類的樣品比例
4.1 結 論
(1)小流域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高錳酸鉀指數及總磷兩項指標總體處于Ⅰ~Ⅱ類水質標準;多數時間總氮超標嚴重,造成總氮超標嚴重的原因主要是漁業養殖廢水排放。
(2)在小流域地表水水質時間變化上,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年際變化及季節變化不大,總體穩定。地表水總氮秋季劣于夏季。從年際變化看,總氮呈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
(3)在小流域地表水水質空間變化上,高錳酸鉀指數和總磷空間分布規律不明顯;河流沿程有兩個監測點總氮超標嚴重,兩處監測點附近排污點應是污染重點監管對象。
4.2 建 議
(1)加強小流域污染防治對于維護小流域水環境至關重要,小流域污染治理應作為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主要措施給予重視。同時,應建立小流域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護機制,通過明確責任、保障經費、落實監管,提高小流域內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特別是做好旅游旺季排污管理工作。
(2)控制小流域產業規模。在小流域產業發展方向上,應確立適宜的資源開發模式與強度,限制損害生態功能的產業擴張,從源頭上做好預防。利用價格杠桿,收取排污費,并根據小流域納污容量,合理控制小流域的旅游人口規模和養殖規模,使流域水環境繼續改善,最終實現流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采用濕地處理技術加強河道水質凈化。在重點排污區域,依據地形地勢條件,結合河道防洪規劃和生態景觀帶建設需要,在排污口下游布設一定面積的濕地,利用水生或濕生植被滯留和吸收N、P等物質,降低河流N、P污染負荷。
[1] 畢小剛,楊進懷,李永貴,等.北京市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的思路與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05(1):18-20.
[2] 史忠峰.懷柔區溝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以“不夜谷、夜渤海、白河灣”為例[J].北京水務,2014(1):60-62.
[3] 蔣艷,馬巍,彭期冬,等.雁棲河流域點源氮磷污染負荷量的計算與分析[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3,11(2):117-124.
(責任編輯 張培虎)
S157;X824
A
1000-0941(2017)05-0005-04
楊坤(1977—),男,陜西漢中市人,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水土保持研究與管理工作。
2017-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