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潘如丹
創新質量因子 服務科創中心
——專訪楊浦創業總經理謝吉華
文/本刊記者 潘如丹
創新和創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也是國家經濟發展方面的熱門話題。上海目前正在實施的科創中心建設戰略成為一項國家戰略,2017年,上海要在創新能力建設上取得標志性進展,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并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取得標志性成果。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一個企業團隊開始關注這個方向,并默默耕耘,為這個科技創新偉大戰略的實施進行探索,它就是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楊創”)。

楊創的前身是一個公益性事業單位。2001年新公司的成立,將原有事業單位從事的公益性服務創新企業的業務接手過來。2005年,公司正式與原來的事業單位合并,完全用企業運營的方式,來運作帶有極強公益性的事業,這首先就是一個創新。
“做公益的身份會給我們企業帶來許多公利,同時也會為社會創造巨大的價值,企業的盈利可以不斷增強其從事公益的能力。楊創跟其服務的創業企業始終保持著伙伴關系,在企業服務的同時,與創新企業共同成長,共同把握未來。”謝總經理面帶微笑地詮釋著自己企業的經營理念,說起這個他為之效力了近17年的企業,這位54歲的企業家真是如數家珍,充滿感情。
楊創時刻在思考自己給企業提供的服務是否真正有效,希望自己能更多地根據創業者的需要,來提供相匹配的服務,比如公司建設的“苗圃”。苗圃相當于一個試驗基地,因為創業者創業的風險是相當高的,他們需要試驗和驗證自己的創業思路是否正確。為此,企業創新地開發出了這種服務方式,該模式在全國也是首例。創業的關鍵是要有好的項目,苗圃將服務鏈向前端做了延伸,允許有好點子、富有創業激情的創業者,拎包入駐園區創業,并得到園區的專業指導。
在加強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就業基地的同時,楊創更將實訓就業基地打造成學校和企業間人才輸送的橋梁,并構建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這三個不同的服務階段,創造了聯絡員、鋪導員、創業導師三級輔導模式,為各個階段制定明確的標準,如出苗標準、移苗標準、孵化標準、畢業標準等等,從而構成了植入質量因子的孵化全鏈條楊浦模式。同時,小企業也需要品牌,楊創作為上海名牌孵化基地,將園區內許多小企業培育成為上海市名牌企業。2016年,園區有兩家企業獲得“上海市質量金獎”。
企業對這些創新小企業的服務全部是免費的,楊創模式在全國同行業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楊創的這種經營模式,使得創新小企業更加容易成活,在加速器階段的中型和大型企業有更科學、更強有力的成長指導,形成園區與創新企業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園企雙方齊頭并進、共同發展,為同類園區提供了成功范例,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為同行所學習、借鑒。
楊創堅持全面質量管理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建立了“植入質量因子的孵化全鏈條楊浦模式”,被譽為中國孵化器五大模式之一。
瞄準“科技創業社區”,打通鏈條,利用孵化器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研發鏈、價值鏈相關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研發企業群體。楊創還從“房東”轉向“股東”,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擇機參與企業經營,為產業集聚提供服務。用浦發銀行與創業園區共同謀劃的股權換貸款模式,楊創更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助推”資金,繼“銀園保”模式助推200家企業后,再出新招激勵創新企業發展。公司還正在策劃推出一個新的品牌,并在全市連鎖發展和擴張。新的公司將實行股權混改,讓有業績支撐的核心團隊領導層成為企業的合伙人。
幫助別人實現價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價值。楊創分別在美國波士頓、英國倫敦設立海外園區,推進國內、國外創新資源的對接。在上海的臨港還建有一個新園區,用來專門發展智能制造,目標是把德國和日本的智能制造引入上海。在并購德國的創新型小企業的同時,楊創將德國的創新企業發展成上市公司,然后進行股權轉讓,這些都是公司在植入質量因子創新發展方面所做的很有意義的嘗試。
楊創成為這個行業不容置疑的領頭羊。跟同行比,楊創不僅僅是快一點、好一點、大一點和強一點,它擁有五個國家級的孵化器,10個科技園區,園區擁有9家上市企業,管理的面積約100萬平方米,自有資產已累積到30億左右,而同類企業中超過10億資產的沒有一個。作為創業服務園區的標桿品牌,楊創無人能及,但謝總仍謙虛表示:“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上,楊創學習的標桿還有很多,比如華為。華為一直很強大,但他們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正是這種意識一直鼓勵著企業越走越好,因為他們對卓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卓越績效管理體系帶給楊創對戰略的重視和理解,制訂戰略、修訂戰略、分解戰略,實施戰略,這是企業每年必須做的。四年前,企業在研判未來發展戰略時,認為在科技創新的發展中,國家將在技術轉移方面有重大突破。因為,企業核心領導層認為國家很快就會進入一個科技創新的時代,而其中與企業密切相關的是,之前國家一直在倡導的打通產、學、研,其實一直沒有做好。從上海的轉型方面看,上海城市的轉型發展,必將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的發展。而在楊浦知識創新城區的發展中,科技創新發展更是區域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恰恰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企業所在的楊浦區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就是大學。因此,將技術轉移作為發展的切入點,成為楊創目前發展的主要工作。2015年4月,由楊創負責運營的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正式成立,拉開了技術轉移戰略發展的大幕。
201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也驗證了企業4年前的戰略規劃的正確性。法律未修訂之前,技術發明人因為得不到實際利益,對科技成果的轉讓是沒有積極性的。法律修訂以后,由于發明人和所在單位都有既得利益和相關的處置權、分配權以及收益權。科技成果轉化必將處于非常活躍的狀態。
科技發展的關鍵需要技術轉移,要把技術轉移做起來,就必須建一個要素市場,即交易所,而企業原來遇到的政策瓶頸等問題隨著交易所的建成和運營,都將迎刃而解,并以此形成新的增長點。楊創的業務從而完成從點到面的拓展,從以前的一對一服務個體企業,變成一個技術交易平臺,完成重大轉型。
企業轉型后將形成“一體兩翼”的新格局。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和金融體系,將成為企業后續發展騰飛的兩個巨大的翅膀。2017年,企業將完成上海技術交易所的重組改制,重組改制完成后,將進一步構筑技術轉移金融體系。因此,再過5年,楊創將會發展成為一個千億級體量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