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訓練營

提問:老師你好!小弟我剛開始學釣魚,不是沒入門呢,而是技術的大門在哪兒還都不知道呢。第一次獨自垂釣,釣到一條2斤重的鯉魚。第二次釣魚我又去了那個釣位,結果就慘了,第一條魚上鉤就很猛,折騰了兩圈0.6號子線就被拉斷了,我悔得大腿都要拍青了。換了子線后也就半小時,又上了一條,這條魚更干脆,提竿——外竄——啪!線又斷了。這個時候我真想扇自己一頓大嘴巴子。我咋就沒用粗線呢?我想請教老師,這種情況我該用多粗的線組合適呢?
回答:子線的粗細和整個釣組、釣具都是配套的,甚至和釣魚人的技術也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僅憑現象就確定子線的號數是不嚴謹的。現在用竿有一種流行趨勢,竿子越硬越好。硬竿子有回魚快的優點,但是這種優點僅限于競技狀態下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野釣沒有那么高的上魚頻率,并且硬竿子愛切線,不適宜使用細子線。我們都知道細子線標相更清晰,上魚的頻率也更高。硬竿子配細線只釣小魚還可以,但是野釣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個咬鉤的是什么魚,真遇到了稍大的家伙,就像這位讀者那樣,魚竿只一彈,影兒都沒見到魚就帶著魚鉤逃之夭夭了。如上所述,我只能給出一個模糊的號數,1.5號到2號吧。若需要的話還可以繼續加粗,直到不斷為止。如果配有失手繩可以再細一些,1號子線足夠用了。我更傾向于細子線配失手繩,無論釣大魚還是釣小魚都不耽誤。
提問:2016年夏天,我和朋友去水庫釣鯽魚,找釣點的過程中發現我去的一側普遍水淺,無奈選了個水深1.2米的地方。朋友的手腳比較麻利,第一竿下去就上魚,接下來的十幾竿幾乎爆連。我雖然動作慢可是同樣下竿就有魚,大小不等清一色的鯽魚。本以為這天會爆護,哪知道僅持續了半小時就下起了雷陣雨。避雨前我倆特地打了些窩子。將近一小時后雨停了,我倆接著釣,魚兒卻不咬鉤了,一直到傍晚只有少許白鰷上鉤。我想請教一下老師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沒打窩子之前連竿,打了窩子后反倒沒魚了。
回答:這個問題很好解釋,關鍵有兩點:一是水淺,只有1.2米;二是后來下起了雷陣雨。把這兩點聯系到一起,這位讀者遇到的現象就好解釋了。水淺意味著不會給魚太多的安全感,這里未必是魚群經常在白天光顧的寶地,偶爾出現魚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擾而逃之夭夭,雷陣雨的出現直接導致了魚群的大規模轉移,所以即使投下了窩料魚群也不會再回來了。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垂釣策略。用長竿或者干脆用拋竿遠投深水主動去搜索魚群比一味地死守一點要好得多。說到這就要說說窩子了,總有人過度地依賴窩子,認為窩料可以把魚誘來,打了窩子就萬事大吉了。在適當的地點、適當的時間、適當地投喂窩料,確實會起到誘魚的作用,但是窩料卻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這位讀者遇到的情況,當魚群受到驚嚇遠遁,對淺水處心存恐懼的時候,投喂再多的窩料也無濟于事,這個時候的窩子就成了雞肋,棄之不甘卻又不會有什么效果。所以在必要的時候要學會果斷地舍棄,變被動等待為主動尋找,哪個更有效?結果已經一目了然了吧。主動尋找既有技巧,也需要克服自身的習慣。比較懶的搜索辦法是在本釣位逐漸延長或者縮短用竿,即使水深都差不多魚情也會不一樣;另外一種方法是沿著岸邊走,不停地用魚竿試各處的水深,在深水中找淺水,在淺水中找深水。盡管短竿釣鯽魚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但垂釣時人的習慣應該服從魚的習慣,當魚在遠處干嗎不舍棄短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