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斌++吳肖玉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11.033
摘 要:根據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11SG814《建筑基坑支護結構構造》要求,對灌注樁排樁樁間土可采用≥50 mm連續防護面層防護。防護面層由鋼筋網、掛網鋼筋和橫向拉筋等構成。該文結合工程實例,對工程實際中采用的≥500 mm的超厚防護面層在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施工方法進行探索。
關鍵詞:圍護樁間 超厚 掛網噴漿 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TU7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b)-0033-02
1 防護目的
采用圍護排樁型式進行基坑支護的結構,樁體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土壓力,而樁間土在開挖后因土體自身側向失去約束力,在外界環境,如,地下水、地表振動、雨水沖刷等的影響下會逐漸地剝離原位,基坑開挖期間有可能會造成局部坍塌或形孔洞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不僅會產生費用、影響施工進度,甚至對樁后土的穩定、基坑的安全都會造成很大隱患。所以對樁間土采用張掛鋼筋網片,并噴射一定厚超厚混凝土面層(掛網噴漿)進行有效防護,保證基坑穩定、加快施工進度、減少經濟損失。
2 工程概況
該工程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基坑面積約21 000 m2,開挖深度為5.9~10.7 m,采用壓灌樁排樁+三軸水泥攪拌樁止水帷幕作為圍護結構。圍護壓灌樁樁徑700 mm,有效樁長13.05~16.45 m,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水下C35。掛網噴漿面層厚度為樁邊150 mm,砼強度等級C20。(如圖1)
3 樁間土防護做法
樁間土連續防護通常采用鋼筋網、掛網鋼筋和橫向拉筋等構成。掛網鋼筋、橫向拉筋規格、間距及掛網鋼筋錨入樁體內的長度、混凝土面層厚度及配筋等均通過計算確定。(如表1)
4 樁間土防護特點
根據設計要求,砼面層厚度為樁邊150 mm。然而實際基坑開挖過程中,由于樁間土不能自主附著于樁間,而是隨土方開挖掉落,造成樁間土缺失,缺失部分的平均厚度達350 mm,因此,掛網噴漿面層的最大厚度為350+150=500 mm。(見圖2)
5 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噴漿面層最大厚度達500 mm,屬超厚面層。按常規施工方法進行噴射混凝土施工時會產生以下問題。
(1)施工進度緩慢。根據現場實測,在僅對樁間土缺失部分進行噴射填充時,每兩根樁之間的缺失部分填充噴射施工時間需15~20 min,且厚度僅能達到8~12 cm,無法再繼續噴射成型。
(2)當第一次噴射厚度達8~12 cm后,如再斷續噴射施工,則會發生大面積、整體成片掉落現象。
(3)材料返料量大、浪費嚴重。
基于以上問題,不論從進度,還是從成本及施工質量方面考慮,都十分迫切地需要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解決。
6 解決方案-施工方法
針對以上現象,項目部通過分析討論,并多次進行了現場試驗,最后采取以下措施,施工過程中效果比較顯著。具體施工措施如以下幾點。
(1)調整混凝土級配中的粗骨料,粒徑宜小不宜大,可采用小于5 mm瓜子片,甚至是石粉。
(2)混凝土拌合物中摻入0.5%速凝劑(TD型)。
(3)樁間土缺失處打入長500 mm毛竹片,梅花型布置,用以阻止噴射混凝土掉落,減少材料浪費。(見圖4)
(4)采取分段施工流水作業,增加噴射次數及養護時間,確保具有一定的強度后再進行下一遍噴射。即同一段面層分3~4次噴射,每次噴8~12 cm;轉至下一分段施工,待前一分段噴射面層初凝后并具有一定強度后再進行第二遍噴射;以此類推,直至噴射面至樁邊150 mm。(見圖3)
7 樁間掛網噴漿施工注意事項
(1)樁間土待土方開挖后應及時完成掛網并噴射混凝土,縮短暴露時間。開挖前做好如遇地下水影響情況的各種應急處理措施。
(2)及時弄清圍護結構內輪廓線與地下室外墻外的關系,按照專項方案做好樁間土清理和掛網噴漿厚度控制措施。
(3)植筋施工應保證與樁體、網片的有效連接。
(4)分步分層開挖時,上下層網片之間應做好搭接綁扎控制。
(5)嚴格控制噴射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證強度滿足要求。
8 結語
當基坑圍護結構設計選擇排樁作為支護樁時,就存在樁間土防護問題。該工程中通過采取以上施工方法,滿足了設計要求,有效地做到了對樁間土的防護。同時工程進度滿足了要求,材料浪費也得到了控制,為以后類似工程施工積累了經驗。完成后的效果見圖5。
參考文獻
[1] 11SG814 建筑基坑支護結構構造[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2] JGJ 120-2012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2.
[3] GB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