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志
近日,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北京發布數字經濟下的就業與人才研究報告上篇《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及下篇《邁向2035:攻克數字經濟下的人才戰》。上篇報告指出:數字技術從商業邏輯、組織形態、勞動能力及價值觀四個角度對就業人群、就業領域、就業方式施加“新增、強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響,報告還預計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接近16萬億美元,總就業容量4.15億。下篇報告則歸納出在數字經濟下,中國企業在資深高階人才任用上的“三重難關”和新生代人才任用上的“四力挑戰”,應在高階人才管理上,專注人才本身訴求,扶植其支撐系統。在新生代人才管理上,需要觸動——賦能——授權——連接四步走,塑造人才自驅動——自成長——自實現——自聚合的自循環。
就業壓力要靠發展新經濟動能紓解
據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該公司創造了超過3000萬的就業機會。而波士頓咨詢聯合阿里研究院日前共同發布的《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的未來》則預測,到2035年,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新經濟規模將達近16萬億美元,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李克強總理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高度肯定新經濟,他指出:“網店是‘新經濟,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而對處于經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階段的我國來說,傳統產業面臨淘汰過剩產能、去庫存的陣痛,分流富余人員將成為必然。由此帶來的嚴峻就業壓力,要靠發展新的經濟動能來紓解。
之所以說要靠發展新的經濟動能來紓解,一方面,新經濟可以為傳統產業插上“翅膀”,用新動能帶動傳統動能轉型升級、煥發生機。近年來,不少新經濟、新業態的出現,讓傳統產業的生產、流通和經營模式都發生了變化,更大的市場被創造出來,新的就業機會隨之產生。對很多身處傳統產業的勞動者而言,他們可以通過提升自身就業技能在新崗位獲得工作,他們不必到陌生的產業領域尋找出路。另一方面,新經濟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創造出大量新的就業機會。阿里巴巴、滴滴、京東、小米、百度、騰訊等新經濟的代表,都顯現出創造就業機會的能量。滴滴的最新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滴滴出行平臺為全社會創造了1750.9萬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238.4萬來自去產能行業。新經濟幫助來自傳統產業的勞動者獲得新的工作機會,有力抵消了淘汰過剩產能所減少的就業機會。
另有數據表明,在互聯網行業中,每1個崗位消失,就會新創造出2.6個新崗位;每部署1個機器人,就會創造出3.6個新崗位。這意味著,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需求和新產業鏈,更多的就業領域被激活。因此,在信息化時代、在數字經濟時代,只要立足創新驅動,并為之創造便利條件,新動能的蓬勃發展和傳統動能的煥發生機才會實現,每一個為夢想而努力的勞動者也才會得到屬于自己的就業機會。更為重要的是,今后一個時期,“平臺化、數據化、普惠化”是數字經濟2.0的核心特征。20年后,中國總勞動力的50%將通過網絡實現自我雇傭和自由就業,即八小時固定工作制將被打破。
2017年1月7日,由阿里研究院主辦的“遠見2046——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在北京舉行,波士頓咨詢現場發布了題為《邁向2035:4億數字經濟就業未來》的報告。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在場詳細解讀了數字經濟特征。他認為,根據這份報告,隨著技術的發展,經濟進入數字經濟時代。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近16萬億,總就業容量4.15億。其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近16萬億美元,就業容量將達到4.15億,包括新零售板塊以及服務、物流、云計算等在內的整個阿里新經濟生態體系將創造超1億的就業。
數字技術在帶動新商業模式中激活就業
BC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阮芳表示:“在數字經濟下,數字技術深入改變了傳統行業的商業邏輯和運行方式,使新的組織內外協作模式順暢運行。同時,數字技術對人類勞動的可替代性越來越強,‘數字原住民們還擁有新的數字時代工作價值觀。”在這樣一種趨勢下,數字經濟對就業生態施加了“新增、強化”及“弱化、消失”的二元影響。
其具體表現是,在就業人群上,掌握特定的專業技能 (尤其是應用數字技術),以及具備機器智能尚無法大規模取代人類的人際交互、創造性等素質成為重要就業壁壘。機器智能化及平臺就業使就業者的身體素質、所處地域不再構成制約,帶來全球化的廣泛協同和對勞動者的一視同仁。在就業領域上,數字化基礎服務以及傳統產業數字化的跨界機會大量產生;數字技術還帶動新商業模式,從而激活新領域就業。被數字技術改變商業邏輯的部分行業及職能領域就業機會面臨轉型、銳減、甚至消失;部分標準化、程序化的非腦力工作也將被技術低成本所取代。在就業方式上,產生平臺型就業和創業的新途徑——自由人相互聯合、“按需聚散”、履行契約,擁有多份零工的斜杠青年亦能展現價值。而“數字原住民”一代成為就業主力軍,他們的新就業文化和價值觀也對傳統組織雇員關系構成挑戰。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數字經濟就業生態與傳統就業生態將保持并存發展、融合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有關人士舉例稱,在出行行業里面,工業經濟出租車公司共有200萬出租車司機,今天以滴滴披露出來的數據,注冊司機已經超過1500萬;快遞物流方面,郵政時代達到10億件次已經觸頂,今天看到整個電商包裹達到300億,互聯網分布式計算讓整個商業組織形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金融領域銀行卡支付,形成交易峰值就是1.5萬筆每秒,雙11的時候12萬筆每秒,每年都在刷新這個記錄。
由此可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告別公司、擁抱平臺的階段。目前,大量互聯網公司形成了平臺經濟體,第一類是純粹原生互聯網平臺經濟體,基本上提供數字內容,進行數字貿易。另外一類,像滴滴、淘寶把這樣一個比特網絡跟實物經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經濟體。其實,數字經濟平臺的能力在現實中早已有所展現,而這種力量阿里展露的最為明顯。2016年3月,阿里曾披露,零售平臺年度商品交易額超越3萬億,每天在線商品超過10億件,淘寶誕生了500多個原創服飾品牌、500多個運動品牌、上千個獨立家居品牌,以及6000多個創客項目和200多個正在孵化的原創IP。
通過阿里平臺成長起來的品牌韓都衣舍,目前已經成長為山東濟南市增幅最快的企業之一。目前,韓都衣舍從創業之初6、7人發展到今天的1700多人,如果按照未來10年運營1000個品牌規劃,人才需求直線上升將需要6000到8000人。除了直接帶動就業,韓都衣舍在全國擁有200多家服裝生產供應商,面料、輔料供應商達到上千家,韓都衣舍間接拉動了供應鏈就業及物流行業的就業共約5萬多人。同樣享受數字經濟平臺紅利的還有七格格、妖精的口袋、老板電器、廣東駱駝等淘品牌或者傳統產業公司。未來20年,4億勞動力通過網絡實現自我雇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