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尤,因士科技創始人及CEO,浙大2006級校友,而后赴萊斯大學攻讀環保專業。曾在世界500強化工企業、美國能源咨詢公司任職。2016年初成立因士科技,公司本部設于上海,分部位于美國休斯頓
氣體監測,尤其是有毒、易燃的VOCs氣體(可揮發性有機氣體,其不僅能生成臭氧,還是 PM2.5 的“前體物質”,是產生霧霾的主要來源)的監測,在石油、天然氣、化工等領域可謂是關系環保和生產安全的一道紅線。
有關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間我國因氣體泄漏導致的重大事故,約占特大事故比的 69%,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 82 億元人民幣。
環保專業出身的李尤一直保持著搜集因氣體泄漏引發爆炸事故信息的習慣。在她看來,現在國內雖有環保法及政府監督,但目前相關的生產技術和設備暫無法達到環保的要求。就國內而言,相關環保技術貴而不實用;而國外技術相對成熟,但是可投入成本太大。
據李尤介紹,傳統的工業氣體檢測方式主要有人工手持檢測儀探查和安裝固定氣體檢測報警器監測兩種方式。前者費時費力,時效性差,后者的成本高昂,不盡如人意。
盡管此時在美國氣體監測已是一個很成熟的萬億級市場,但中國對于這方面還存在長期的市場需求。瞄準這一契機的李尤自 2014 年便開始在美國組建了 ensmax 團隊著手研發相關產品。2016年,她在上海吳淞口創業園內成立了因士科技,團隊核心成員由浙大、復旦、卡內基梅隆、帝國理工、斯坦福等學校的碩士、博士組成,并在微電子芯片、功能化納米材料和環境等領域擁有十年以上的研發經驗。
為解決工業氣體監測當中的環保和安全難題,目前李尤和她的團隊主要面向鋼鐵、石油石化、醫藥、印刷等B端企業以及環保行業,推出了一款主打性價比的芯片級氣體檢測儀及一整套可實時分析安全環保監測數據的云平臺。而該芯片級的氣體檢測傳感器價格則要比市面上的同類產品便宜 50%以上。
回顧這段創業歷程,29歲的李尤感慨地說道:“穩定公司業務、保證資金運轉的緊迫感一直驅使著我不斷前進。從早晨七八點開始展開工作,一直到凌晨兩三點結束,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常態。”雖然年齡和閱歷的問題,讓娃娃臉的李尤在爭取資源的道路上布滿荊棘,但環保行業不就亟需這樣的新鮮血液注入嗎?
技術隊伍雛形初現
從萊斯大學畢業后,李尤先是在美國休斯頓一家化工巨頭公司負責工廠的生產管理和環保安全。隨后是在美國的能源咨詢公司(也是最早在國內推廣VOCs氣體監測的公司)領導氣體監測方面的業務。李尤回憶道,那個時候的她工作之余還和朋友一起做集媒體、孵化、投資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每周日大家都會圍坐在萊斯大學圖書館,共同商討創業方向。
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敏銳的市場嗅覺,李尤深知工業級氣體監測的痛點——傳統的氣體監測,要么通過人工手持監測儀完成,要么以安裝固定式氣體監測報警器的方式進行。前者方式過于依賴人力,監測時間滯后;后者制造成本高,且所覆蓋的監測面積小,無法精準監測存在于角落的氣體是否泄漏。
所以,在萊斯大學的一次例常聚會上,她針對目前工業提出制作一款低功耗、體積小、精度高的芯片級傳感器,主要面向鋼鐵、石化、醫藥等B端公司,這一想法得到眾多技術大牛朋友的積極響應。
一支研究團隊很快便得以成形,攢局者、唯一的女生李尤成為CEO。同時,她還成功說服了當時在萊斯大學擔任研究員,并在氣體污染物控制和傳感新材料領域研究十多年的汪楨博士加入團隊擔任首席科學家。
試水氣體監測領域
李尤深知氣體監測硬件傳感器只是用于搜集數據,但若想要進一步地預測、報警以及泄漏源分析工作還要依靠物聯網監測平臺。所以經過幾個月的研發,2015年7月,她帶領大家終于制作出氣體監測器樣本,并在美國休斯敦成立公司“因士科技”,但彼時的樣本外觀粗糙,只有一塊芯片連接電路板,且只針對一氧化碳這一種氣體進行監測。李尤和她的團隊在休斯敦度過了一段頗為艱難的日子。
由于美國的硬件制造成本過高,而硬件研發從材料到制造方等整套產業鏈又都集中在國內,此時的李尤已經決定離開美國,回國發展。但考慮到國內VOCs氣體監測市場剛剛起步,團隊尚未拿到融資,回國重建辦公場地勢必又需要一筆花銷……權衡利弊之后,李尤只得暫緩回國計劃。
國內創業,落棋上海
李尤說她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大部分人都不了解氣體監測領域進行創業,主要是看重其可觀的市場規模及增長空間。要知道,在美國氣體監測已經是個很成熟的萬億級市場,而在國內,這種市場需求也一直長期存在,VOCs監測市場達到上千億元……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其實,早在能源咨詢公司工作時,她就曾和公司的CEO一起來中國推廣過VOCs監測設備,彼時這個概念在國內尚未得到廣泛推廣,相關意識十分薄弱,李尤和老板在業務開展途中歷經坎坷,但她內心卻始終沒有放棄打開國內市場的想法,她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近幾年來,由于國內工業領域安全事故頻發,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國家對這方面的監管也越來越重視。2015年10月,國家環保部門出臺VOC治理新政,要求進一步對揮發性有機物進行監測、控制。在李尤看來,此舉勢必會刺激國內氣體監測市場的崛起。所以,有關新政一出,看準時機的李尤當即決定回國。
通過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一番調研,李尤最終決定將公司入駐在上海。一則是因為因士科技獲有上海政府及企業資源;二則是因為毗鄰的江浙一帶聚集有各類化工企業,隱形客戶資源多。
2016年3月,因士科技正式在上海成立,不久后便獲得中科院下屬基金和真格基金的天使輪融資。經過數月努力,監測一氧化碳、VOCs及氫氣三種氣體的 CNT(碳納米)芯片級氣體傳感器,以及一整套可針對工業氣體進行實時分析安全環保監測數據的物聯網平臺GASVIEW已搭建完畢,并開始投入市場。
據李尤介紹,因士科技的目標客戶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等工業領域,這也是對氣體監測有重要需求的行業。針對工廠,因士科技會提供工廠氣體監測、污染物跟蹤、環境和安全解決方案。在氣體存儲和運輸領域,會針對運輸、港口和倉庫等,提供氣體泄漏實時數據跟蹤,以防止氣體泄漏所導致的燃燒和爆炸。此外,因士科技還和寶鋼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完成小型布點監測。
80后眼中的工業4.0時代
李尤說:“我們這一代人接觸的都是新的概念和產品,如人工智能、VR、無人機……但很多工廠的運行方式仍和20年前一樣,沒有任何變化。其實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工廠里的每個流程步驟完全都可以實現無人值守,自動化操作。我們希望在工業4.0的時代,能夠幫助這些工廠實現自動化、數據化、可視化。” 目前,因士科技正打算A輪融資1000萬元出讓10%的股份,主要用于產品的量產和迭代研發,鋪向國內外市場的同時擴大技術優勢。談及未來布局,李尤表示未來因士科技將結合氣體檢測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與此同時,也會加快對國外市場的擴張步伐。
在李尤看來,與科技的搖籃硅谷不同,美國工業界思想傳統而保守,對于新事物接受度不高,多年傳統經驗和技術的蔓延,使得整個行業長期處于一種發展停滯階段。在全球工業4.0的浪潮下,工業檢測智能化、數據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對于美國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李尤和她的團隊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