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古訓云:“棍棒之下出孝子。”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意無意或多或少都會犯一些錯誤,這時候,有的父母選擇了用言語批評教育,有的父母則選擇“家法伺候”。同學們,你們有過挨揍的經歷嗎?挨揍之后,你們是痛定思痛、痛改前非,還是滿腹委屈、埋怨父母?對“棍棒教育”你是怎么看的呢?
棍棒之下能出孝子嗎?當然不能!不論出于什么理由,躲在教育這一擋箭牌下手握棍棒的人,首先是個施暴者!而暴力從來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處于暴力之下的孩子真的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嗎?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會愈加懦弱,愈加將心事藏于心中,愈加逆來順受,或是思想愈加偏激,最終導致無法想象的嚴重后果。在這方面,魯迅曾在《海上的兒童》中提出:“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這是“棍棒教育”最需要反思之處。
(浙江蒼南靈溪中學 陶星雨)
許多父母堅信只有通過嚴厲的打罵,讓犯了錯的孩子經受皮肉的苦痛,他們才能夠真正改過。可這不正隱含著想在孩子面前耍威風,以暴力讓孩子變成聽話的小綿羊的心理嗎?兒時,曾因打翻了一碗滾燙的方便面而遭到母親竹鞭的“伺候”。她理直氣壯地認為本不應該出現的局面出現了,便是我的過錯。而我則滿腹委屈,母親不但不關心我是否被燙傷,反而斥責、打罵我。在她以為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的心里卻翻騰著不被理解的怨氣。長輩與子女之間的隔閡就在這種相互不理解的打罵中日益明顯。在很多情況下,“棍棒”并不能將孩子馴服得溫順,反而令孩子因對父母失望而產生逆反心理,最終成為家庭冷戰的導火索。
(浙江蒼南靈溪中學 鄧思靜)
“棍棒之下出孝子”,許多父母相信這個道理。這大都是他們從上一輩取得的經驗。在他們的人生實踐里,也證明了飽經“棍棒”洗禮的他們對長輩很尊敬、孝順。“棍棒”教育下的他們擁有強大而又堅韌的心。然而當下,時代變了,思想變了,獨生子女的生活現狀,使得父母漸漸改變了他們的教育方式,用寵愛代替了“棍棒”,苦口婆心成了父母最后的武器,可實際上呢?換來的卻是孩子們的任性、粗暴與不講規則,打不得,罵不得,遇到挫折就哭著、喊著不活了。此等教育下的孩子們又如何承擔得起推進社會發展的重任?我不是在鼓動暴力教育,但犯了錯就應當受懲罰,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如果沒有界線分明的規則,善與惡也將沒有邊界,后果將難以想象。
(浙江蒼南靈溪中學 鄭曉敏 )
小時候,父親通常是不會無緣無故打我的。小的錯誤,他就和我談一談,口頭教育;稍大點的錯誤,他就給我一記“板栗”,讓我長長記性,也就完了。唯一一次,我“走偏了”,犯了一個差點毀了我一生的大錯!父親爆發了。那一次,父親兩只眼睛瞪得滾圓,嘴角向下拉,殺氣騰騰地看著我。最后,父親結結實實地揍了我一頓。從那之后,我又回到了正路。
我不恨我父親,因為我知道他是對的。我想我是不會再“走偏”的,因為我明白,確實是我錯了。這一次棍棒式的教育,足以讓我銘記終生。這是正確使用“棍棒教育”的益處。這也是我認同“棍棒教育”的原因。
(河南信陽七中 丁 煦 組稿老師 董志崇)
古語云:“棍棒之下出孝子。”時至今日,或許這句話已被看作封建糟粕,但我認為它還是有些道理的。孩子的天性無拘無束,如果缺乏管教,可能會一直處在逆反狀態,甚至被人引上歧路。對這樣的孩子,棍棒教育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它能使孩子有一定的敬畏心理。當然,家長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動不動就用“棍棒”教育,不然就會適得其反。我認為,問題的關鍵還在孩子本身,當孩子足夠懂事,懂得遵守規則,哪個家長還會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同時,家長也應尊重孩子,孩子和家長在人格上應是平等的,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去和他談心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打罵,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歸根究底,無論家長怎么做,出發點都是對孩子的愛!
(江蘇南通通州區劉橋中學 楊騏驥)
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對于這種說法,我是贊同的。現在的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哪個不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家長哪里舍得打?因此,孩子越來越懶惰,越來越無法無天,目無尊長、與家長頂嘴,成了家常便飯,這時,有些家長不得不選擇特殊的“家法伺候”——“棍棒教育”。其實,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里,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實中,那些所謂的“講道理”對于這幫熊孩子根本不管用。在我看來,現在的某些孩子,有必要通過棍棒教育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成長。
(江蘇南通通州區劉橋中學 唐 穎)
(以上兩個片段均由丁鋒老師組稿)
結語:
這一期的“你說我說”,可謂是你來我往,觀點交鋒,仿佛一場辯論賽,正反方辯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亮出自己的觀點,論點新、論據足,讓小編贊嘆不已。支持“棍棒教育”的同學從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棍棒教育”也是父母的一種愛等觀點出發,號召同學們理解父母;反對“棍棒教育”的同學則認為這是一種施暴,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當然,還有一些同學從正反兩方面看,認為家長應該掌握一個度,用“文治+武治”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管怎么說,沒有人希望受到傷害,小編真心希望家長和孩子能夠有良好的溝通,每個孩子都能快樂成長,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個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