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紀步
“絲綢之路”主宰人類的過去與未來
◎卞紀步
絲綢之路在文明史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更因為“一帶一路”成為了國民級焦點。談起絲綢之路,我們往往想起一條充滿鮮花和歌聲的友誼之路。然而,“一帶一路”成為我國頂級戰略,背后的邏輯肯定不是那么簡單。最近,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就用他的新書《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告訴我們絲綢之路主宰了人類的過去,還將決定人類的未來。
這正是“一帶一路”的戰略本質!
作為第一部西方學者解讀“一帶一路”的巨著,《絲綢之路》一出版就轟動了西方國家。
中文版一上市,就受到《人民日報》破天荒地在19天內兩次推薦,成為當前最火的公務員讀物。絲綢之路究竟如何主宰了人類的過去,又將怎樣決定世界的未來呢?下面就從恐怖主義、全球化和戰爭三方面各舉一個例子。

說到恐怖主義頭目,最有名的莫過于本·拉登。然而被美國視為死敵的本·拉登及其組織塔利班,曾經都是美國人在絲綢之路上最要好的朋友。當時美國和蘇聯還在冷戰,與蘇聯接壤的絲綢之路中心國家阿富汗,成了美蘇兩國爭奪的焦點。蘇聯在阿富汗建立了親蘇的“共產主義”政權,卻遭到當地伊斯蘭教徒的抵抗,由此爆發了阿富汗戰爭。美國人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主動為日后發展成為“塔利班”的宗教極端分子,以及志愿來阿富汗參戰抵抗蘇聯的沙特阿拉伯人提供大量資金和武器,并將他們稱為“圣戰戰士”和“正義的化身”。
其中就包括出身名門、能言善辯、風度迷人的本·拉登。
事情就是這么的諷刺,為了與蘇聯爭奪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美國人聲稱這些資助是為了捍衛自由世界和民主生活,結果卻在十多年后成為美國和全世界的夢魘。美國依靠霸權主義來控制絲綢之路的傳統手段已經被證明是一敗涂地,貧困和混亂只能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而旨在發展經濟的“一帶一路”,在未來無疑是消除宗教矛盾、帶來穩定繁榮的關鍵戰略。
中學課本里都教過,美國獨立始于波士頓傾茶事件。
當時作為宗主國的英國出臺《茶葉法案》,增加北美殖民地的茶葉稅,結果激怒了當地人,將英國運來的茶葉全部倒入海中,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索。英國人為什么要加稅?
靠著發展航海技術、建立東印度公司,英國人好不容易在充滿財富的絲綢之路上取得一席之地,卻因過度掠取造成孟加拉大饑荒,使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要知道,當時有無數的英國人從與中國、印度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中發了橫財。英國人絕不肯讓東印度公司垮掉,失去在絲綢之路上的據點。但要采取援助行動,就需要大量資金。資金從哪兒來呢?重要程度遠不如絲綢之路的北美殖民地,自然就背了鍋,被增加了茶葉稅。
絲綢之路上的動蕩在數萬公里外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美國,這說明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全球化都一直存在。而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讓單邊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復蘇的今天,“一帶一路”這樣的全球化戰略無疑會在未來給中國和世界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希特勒在蘇聯敗北后,他的第三帝國迅速崩潰。但很少人知道,希特勒在開戰前曾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與蘇聯簽署了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最終希特勒卻親手撕毀條約,進攻蘇聯,走向滅亡。
希特勒究竟為什么要與蘇聯撕破臉?沒錯,答案依舊在絲綢之路上。
位于蘇聯南部的絲綢之路西端,盛產小麥和石油,而這兩樣都是德國極度缺乏的物資。所以希特勒最初的如意算盤是跟蘇聯結盟,由蘇聯提供物資;但斯大林也有自己的打算,戰爭開始后并沒有全力支持德國。希特勒終于被逼上了一條入侵蘇聯的冒險之途,他的目標只有一個:絲綢之路上的寶貴資源。
絲綢之路上雖然充滿了機遇和財富,但如果是用暴力和霸權來強行掠奪,就終將釀成災難。但在二戰結束后成為超級大國的美國并沒有吸取教訓,為了石油等資源讓絲綢之路地區遭受了長期的戰火和混亂,更成為恐怖主義的滋生地。而以和平、合作、共贏為準則的“一帶一路”戰略,或將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帶來全新的面貌。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曾是世界中心的絲綢之路正在復興,誰能把握機遇誰就能領先一步,在這一點上,提出“一帶一路”的中國“無疑比大多數國家都更能未雨綢繆”。
翻開這本書,你就能知道絲綢之路和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究竟有多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