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瓊
徐遲《地質之光》問世前后
◎賴瓊

1977年10月,徐遲所采寫的報道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事跡的報告文學《地質之光》在《人民文學》發表后,立即引起了讀者的廣泛注意。
在這篇報告文學中,徐遲以詩人的氣質,將政論、詩和散文熔于一爐,作品結構宏大,氣勢開闊,語言華美而警策,獨具風格。結果文章在1981年獲得全國優秀報告文學一等獎,被稱為當代地礦報告文學的經典之作。
徐遲成名很早。上世紀50年代他先后兩次到朝鮮戰場,4次去鞍鋼,6次到長江大橋工地,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特寫。1960年定居武漢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報告文學的創作,寫成《火中的鳳凰》、《祁連山下》、《牡丹》等作品,受到廣泛好評。
經過十年動亂的苦難歲月之后,徐遲迎來了文學創作的高潮,這一時期,他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報告文學。其中,包括《地質之光》。
說起徐遲創作《地質之光》這篇報告文學的來歷,據知名作家、現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周明回憶,徐遲應該是受了鄧小平同志有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講話的影響,他預感到科學的春天即將到來了。
1977年7月,作為《人民文學》月刊的編輯,周明邀請徐遲到北京采訪數學家陳景潤,不久徐遲就寫出了為國內各大報刊全文轉載的報告文學《歌德巴赫猜想》,為在全社會倡導重視科技教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作了良好的輿論準備,也為繁榮報告文學創作開了一個好頭。
很快,徐遲有了創作報告文學《地質之光》的念頭。
為了采寫《地質之光》,徐遲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方面是研究“死”的材料。他首先廣泛收集并仔仔細細閱讀和研究了李四光的著作、講話記錄和有關李四光的資料,中文的,外文的,有二三百萬字之多;其中很多是地質學專著。看不懂他就硬鉆,或者向專家求教,或者查閱資料。另一方面是掌握“活”的材料。他專程訪問了李四光的女兒——金屬物理學家李林。
據周明回憶,在他第一次陪徐遲到北京西郊登門拜訪李林時,還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是1977年8月1日,本來是個晴天,可走到半道兒,老天爺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沒帶雨具,在路上兩個人就淋了個全身濕透,活像兩只落湯雞。李林呢,正站在家門口等。見此情景,她十分感動,對徐遲也有了好感,結果談得十分融洽而深入。李林向徐遲介紹了許多重要的情況,還將她母親生前所寫的有關她父親的回憶錄全部給徐遲看了,為徐遲全面了解李四光提供了重要資料。
之后,徐遲又到國家地質總局訪問了李四光的原秘書,并采訪了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了解了李四光的思想、工作和科學成就的某些具體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醞釀和構思,很快,徐遲寫出了一個初稿。帶著初稿,徐遲再次去拜訪李林,并將文章逐段逐句念給李林聽,征求李林的意見。李林除發表肯定的意見外,還建議徐遲寫寫新中國成立以后李四光擔任地質部部長期間的工作成果。
從李林那里,徐遲又了解到,新中國成立不久,根據毛主席和周總理一定要找到石油的指示,李四光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地質力學研究的實踐經驗,作出了新華夏體系的第二沉降帶,即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有希望找到石油的判斷。1954年,他親自抓石油勘探,首先抓松遼平原的勘探,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戰,終于在1958年發現了大慶長垣構造,從而掀起了驚天動地的大慶油田會戰,抱了一個“金娃娃”,拿下了一座大油田。
“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判斷,一個多么了不起的發現!”聽完介紹,徐遲由衷地感慨。
為了深入調查研究,取得更直接的資料和感受,徐遲當即決定到華北油田去!
周明回憶:“當我陪同他驅車前往的時候,在路途上,我忽然發現他的手提包里鼓囊囊地裝滿了書,其中有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有《毛澤東選集》,還有大量各種版本的李四光的著作。我隨意問他:‘都讀懂了吧?’他笑了笑說:‘有的攻下來了,有的還正在攻,還需要求教。咱們到油田去,那里老師多的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的。’
“汽車高速地行進在廣闊無垠的華北平原上,筆直的公路兩旁整齊地矗立著高高的白楊樹,形成一條美麗的綠色長廊。在車上,徐遲同志的情緒一直很興奮,他說自己在寫《地質之光》時,除了大量學習和研究李四光的地質學著作之外,還著重學習了列寧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第五章,這一章是講自然科學家的。學習的目的在于想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李四光的主觀和客觀是如何統一的。當然,在他看來,李四光作為一個卓有成就的科學家,他的主觀與客觀是統一得很好的。因為李四光是個唯物主義者,所以他在科學上的判斷就比較正確……我們談著談著,車子已開進任丘縣城。啊,華北油田到了!”
據周明回憶,徐遲在華北油田生活了10天,華北油田這一段生活的補充對他的創作是重要的。就在這10天里,他抓緊一切時間看、聽、問,采訪一些先進人物,看了一些油田現場,還和幾位石油專家作了長談。晚上他睡在床上就拼命看書,研究資料。他想把這篇文章盡可能寫得好一些。他認為,創作創作,就是創新之作。怎么能重復別人的東西呢?文學作品是要有新的東西的,應該給予讀者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啟示。“地質力學我寫了一個新華夏構造體系,三條隆起帶,三條沉滯帶”,徐遲后來在談到他這篇報告文學時這么說。
有關專家評論,徐遲作為大家,對于題材的駕馭可謂輕車熟路。他的作品不但有詩的語言和節奏,還有詩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動優美,感情奔放;既富于哲理思考,又充滿濃郁詩情,在報告文學領域獨樹一幟。他寫李四光,并沒有對人物作全程式的鋪寫,而是精心截取人物歷程中典型斷面,挖掘人物最為閃光的美質。
“在我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我深深感到他內心有一團火!在他一改再改的辛苦勞動下,《地質之光》發表后終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周明先生最后由衷地感慨。

李白的身份,唐詩里最大的秘密
◎六神磊磊

一
一個唐朝詩人,為什么總被人說是中亞人?他沒有工作,卻財務自由,闊得像沙特王子,這是否有些不對勁?他的家世和來歷都是謎,到底是在掩飾什么?他一再要加入部隊,真正目的為何?杜甫寫他的詩,語焉不詳,究竟在為他守護著什么秘密?這一切的背后,是歷史的玩笑,還是隱藏著一個驚天真相?今天,我們來揭開唐詩里一個最大的秘密——李白,到底是什身份?
二
首先,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這一點從來都有很多說法。最讓人費解的是,李白自己一直在亂講!他一會兒說自己是四川人:“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一會兒說自己是甘肅人:“白本隴西布衣。”可是到了《舊唐書》李白的傳里,又變成了:“李白,山東人”!四川、甘肅、山東,差了上千里,信息非常混亂。
為什么會這樣呢?李白連自己是哪里人都搞不清楚嗎?答案可能是:李白,是在有意地放煙幕彈!他試圖隱藏自己的來歷。
其實,在這些五花八門的說法之外,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聲音:李白是中亞人,甚至根本就不是中華人氏!郭沫若說,李白生在中亞的碎葉,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而陳寅恪干脆說,李白不是漢人,而是西域其他民族的外國人。所謂空穴來風,歷史的真相可能就隱藏在這里。李白來自中亞異域,身世神秘不可告人,所以才故意散布亂七八糟的說法!
三
再說下一條,聽起來更離奇:李白,是個異域來的王子!你要氣得開始掀桌了對不對。別著急,我們慢慢講。
首先,李白超級有錢,充分實現了財務自由。十九歲,他“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是個開寶馬、穿華服的豪闊少年。二十二歲,“養奇禽千計”。這些寵物可得多少錢?你養一千只丹頂鶴試試。二十六歲,在維揚旅游,“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完全是今天沙特王子的作風。
這錢哪里來的?有人說,李白有錢,是因為親戚在做大生意。可是證據呢?半點都沒有!
此外,從李白的婚姻看。他結過幾次婚,娶的女孩子基本都是高門望族、名媛小公舉。第一次結婚,新娘是湖北姑娘許氏。女孩的祖父當過左相,曾祖父是開國皇帝李淵的同學,后來封了公爵。一說到公爵家的第四代小姐,你會立刻想到熟悉的誰?是的,林黛玉。李白就娶了個林黛玉。李白的最后一次婚姻,新娘姓宗,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宰相后來犯了政治錯誤被殺了,但不久又恢復了名譽。說起犯了錯誤的宰相的孫女,你又會想到熟悉的誰?是的,上官婉兒。李白等于又娶了個上官婉兒。要知道,當時經商算是賤業,生意人的社會地位很低的。李白如果只是個家里做生意的,比如什么《紅樓夢》里夏金桂的堂兄,冷子興的弟弟,倪二的小舅子之類,林黛玉會嫁給他?你信么?如果李白是中亞某國的王子,那他的超級財富、他的豪門婚戀,就都說得通了!
四
我們再來看看李白的長相和氣質。唐代人寫的書《酉陽雜俎》里說他來到皇宮,“軒軒然若霞舉”。他英俊、軒昂,神采飛動,像云霞一樣奪目。這像不像王子?
而且,一個平民,來到了威嚴的宮廷,居然不害怕,不怯場。這說明什么?說明這種場面李白見過,甚至從小就熟悉!
再者,長安的干部私底下管李白叫什么?“謫仙人!”對于這個稱呼,很有可能就是字面的意思——一個來歷高貴、但遭遇了謫貶和不順的非凡之人。比如流浪異國的王子!
不然,為什么傳說高力士給他脫靴、唐玄宗給他磨墨?而且,皇上還親手給他弄湯水、拌飯!這可不只是因為李白有才!王維、杜甫也有才,皇帝給他們拌飯么?更合理的解釋,是因為他身份高貴!眾所周知,能有這種國王給拌飯待遇的,只有去外國的大唐御弟,只有來唐朝的異域王子——李白!
五
搞懂了李白是個異域王子,關于他的很多謎團就都能說通了。
因為他是王子,所以超級有錢,但又資金來歷不明。因為他是王子,所以對家世、來歷諱莫如深,他寫詩寫文章都幾乎不講家里人的。有人說,“太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就算不是“絕無”,但也真的很少。
他的爸爸叫“李客”,一聽就是個假名。什么叫“客”?外面來的人啊。唐朝人很講究避諱,可李白寫詩從來都不避諱“客”字,這不是更說明是個假名嗎?
甚至他的姓氏——李,也可能是為了掩飾身份隨意取的,唐朝的國姓是李嘛。
因為他是王子,所以他從來不參加科舉考試。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太驕傲不愿意去考。其實參加科舉考試丟人嗎?杜甫可以參加,王維、白居易、韓愈、李商隱都可以參加,李白就不能參加?真相是:他來自異域,到唐朝去考試做官,那不是他的目標,不是他的使命!
六
如果你還覺得證據不充分,那我們還有幾條。
比如李白武功很高,射箭精準。在幽州,他“一射兩虎穿,轉背落雙鳶”,明顯從小就受到了很優良的武術教育。
李白還有一把寶刀,他說:“酒后競風采,三杯弄寶刀。”對于這把神秘的寶刀,他從沒有說過來歷。
李白還殺過人——“脫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這里所謂的白刃,有可能就是這把寶刀。
他殺人為什么居然不被追究?應該是由于有外交豁免權。
李白還有一個“醉草嚇蠻書”的故事。番使的國書只有他看得懂,而且寫了一封回信,把番使給震住了,從此心服口服,再也不敢冒犯大唐。注意:李白居然會番文,懂多國的語言!他嚇住番使的,難道真是他的文采?也許真相是:番使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怕他的王國和大唐聯合,勢力太強,所以才知難而退。
現在,我們要回答的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李白這個異域的王子,來到東方的大唐,到底是來做什么的?我們只有到他的詩里去尋找答案。“發憤去函谷,從軍向臨洮。”這里有兩個字——從軍。李白一輩子都在從軍。他曾經跟著永王李璘從軍,后來又要跟著大將李光弼從軍。為什么他總心心念念要加入大唐的部隊呢?真相就呼之欲出了:他要借兵復國!
七
我不是在胡說八道。請往下看。
他千方百計到唐玄宗身邊做事,名義上叫翰林待詔,只是個寫稿的槍手。對這個崗位,李白稀罕么?我大膽猜想,他是以此為掩護,尋求唐玄宗的支持,比如——借兵!
來看他的一些詩句“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這里很明顯了。他問的“真人”,就是皇帝唐玄宗!求的“寶訣”,就是軍事支持。
可惜,唐玄宗正在猶豫的時候,李白的計劃被楊貴妃、高力士等人破壞了。他們一定是和李白家鄉的敵對勢力勾結了,不讓唐玄宗幫助中亞的流浪王子。
李白失敗了,他說自己“點額不成龍”——要不是王子,能說自己是“龍”嗎?
可他永不氣餒,一直在努力。后來,他跟著永王從軍,被抓入獄,真實原因正是敵對勢力在迫害他。之后他又跟李光弼從軍,還是為了復國!
在李白參軍時寫的《永王冬巡歌》最后一首里,他吐露了心事:“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他要借大唐君王的“玉馬鞭”,其實就是部隊,向西直進,去興復故國,直到日邊。這是一個不屈不撓的王子的心聲啊。
八
李白的秘密,杜甫是知道的。作為好朋友,杜甫一直小心地守護著這一秘密。他寫給李白的詩,一直吞吞吐吐,云山霧罩,但還是可以看出蛛絲馬跡:“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像不像描述一個流浪的王子?“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杜甫不只是說唐朝人要殺李白,而是在影射中亞故國的反對勢力也要害李白。他還幫李白放煙幕彈,說“我與山東李白好”,掩飾李白的身世。
還有,孟浩然不給李白寫詩,為什么?或許正是因為無法下筆,不然會泄漏好朋友李白的秘密!我甚至懷疑,孟浩然為什么不做唐朝的官?可能他早已經和李白有約,要到中亞異國輔佐李白。他一生都在隱居,等待李白的召喚。
這些詩人朋友們的小心保密,讓李白的身世真相被埋藏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