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中華文明的高度與氣度
◎張蓓
滄桑數千年,無數圣人先賢留下諸多豪言精語和肺腑之言,尤其是這幾句話,最能代表中國精神。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漢書·陳湯傳》
漢朝強盛之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確是被踐行的事實。雖遠必誅的前提是被犯,屬于自衛反擊。所以,漢武帝的多數征伐還是師出有名。國力強盛,則是底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
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載育萬物、生長萬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深刻認識和應對方法。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是分不開的。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諸葛亮出山之前隱居南陽、躬耕隴畝,堅持讀書和思考,不斷地修養自己,這就是“窮則獨善其身”。
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打拼一番事業,他又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并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這就是“達則兼濟天下”。
先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再實現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理想所在。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人的存在和大自然的運作息息相關,萬物的變化,只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而已。所以,人應該由自然來觀察一切,把生命放入無限的時間、空間中去體驗。
我們對金錢和其他物質方面的追求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程度,這種價值取向造成的必然是人情冷漠、事事向利益看齊。
莊子提倡破除“我執”、順應自然,這對于我們今天這個生活節奏過快的時代,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子語錄》
這四句名言,被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歷代流行不衰,是懷抱入世與濟世理想的中國人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