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六十年華誕 繼往開來譜新篇
1920年,在上海這個造夢的地方,我國動畫電影之父“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和萬超塵在完全自學,純手工的條件下,于1926年完成了中國最早的動畫電影《大鬧畫室》。30多年后的1957年4月1日,脫胎于東北電影學院美術片組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漫畫家特偉成為首任廠長。此前為戰亂所累的“萬氏兄弟”也相繼回到了上海,成為美影廠的靈魂人物。自此,中國動畫正式進入了“美影廠時期”。從“探民族風格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到水墨片、折紙片、剪紙片等類型的開創,再到中國動畫電影的“中國學派”形成,美影廠以民族特色的姿態,歷經六十年的風雨,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一個又一個高峰,一部又一部經典,令人嘆為觀止。如今,美影廠“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繼往開來”,意圖打造中國的“迪士尼”。 文/何小威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制片基地,1957年4月正式建廠時,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制片部門,生產能力為年產14-15部。而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兩度高潮和兩度輝煌,第一次是60年代初期,第二次是80年代初期。
60年代初期,因為政策上的寬松,美影廠進入了第一個創作高潮,文藝上鼓勵大家創新,只要是適合美術片樣式的題材都可以付諸實踐。當時的美影廠,整個創作氛圍很踏實,所有人都沉下心來好好搞創作。在經過從50年代初期開始的磨煉和積累,美影廠的動畫攝制隊伍逐漸培養起來了,加上之前一直積累著的創作激情,在這個時候都迸發出來了。1956年,美影廠制作了《驕傲的將軍》,反映出這支隊伍在對傳統動畫樣式把握上的成熟。而這種成熟到60年代初,因為《大鬧天宮》達到一個高潮。這部時長110多分鐘的動畫長片的投資是100多萬元,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天價。沒有了資金上的困擾,美影廠和動畫師們盡可以心無旁騖地進行藝術創作。在寬松的氛圍中,美影廠開始“探索民族風格之路”,除了題材、立意、形象、布景等設計之外,還運用剪紙、木偶、水墨畫、皮影、折紙等中國傳統工藝作為表現形式。隨著木偶片《神筆》(1955)、水墨片《小蝌蚪找媽媽》(1960)、《大鬧天宮》(1964)等在國內外屢獲獎項,“中國學派”開始逐漸形成,并且成為一股鮮明的力量席卷世界動畫業界。

1976年以后,美影廠創作出了《畫廊一夜》《三個和尚》《哪吒鬧?!返冉浀涞膭赢嬜髌罚?0年代以后,隨著《猴子撈月》《咕咚來了》《天書奇譚》等片子的問世,美影廠迎來了創作歷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上海,是中國美術電影的發祥地。而所謂的美術電影,就是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等的總稱。美術片和故事片一樣是一門綜合藝術,是電影藝術中一種特殊的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表現方法、審美要求和社會功能。美術片與其他影片的主要區別,在于它一般不是用真人實景而是用繪畫或其他造型藝術形象,使之活動起來,賦予生命和性格,以象征和比喻的方法反映現實生活,表現藝術家的意圖。美術片大多取材于童話、神話、民間傳說和科學幻想故事,采用夸張、變形等表現形式。美術片主要服務對象為少年兒童,由于它豐富多彩、生動有趣,能用鮮明的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和哲理,也為成年觀眾所歡迎。
20世紀20年代,上海試制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30年代后期,美影廠的藝術家們攝制成功中國第一部木偶片,到50年代初,上海已成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主要攝制基地。除動畫片、木偶片外,又先后研制成功剪紙片、折紙片。60年代初,美影廠試制成功的水墨動畫片是中國美術電影的重大成就,是動畫電影史上的一項創舉。60年代以后,特別從80年代起,中國民族風格的美術電影繼續得到發展。
動畫片
動畫片亦稱“卡通片”,是美術電影中的一個主要片種。它以各種繪畫形式表現人物、環境、空間,運用逐個拍攝的方法把繪制的人物動作和背景逐一拍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景象。中國美術電影是從動畫片開始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人稱萬氏兄弟)是中國動畫事業的開拓者。他們克服了無資金、無資料、無場地的困難,于1926年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就此開創了中國美術電影事業。
《鐵扇公主》(1941)
由萬籟鳴和萬古蟾聯合執導。影片情節出自《西游記》中“孫行者三借芭蕉”一段。制作規模浩大,有一百多名制作人員,歷時一年多時間完成,放映1小時20分鐘,開創了中國動畫史上第一部長片的紀錄,也創下當時亞洲地區第一部動畫長片的紀錄。
《驕傲的將軍》(1956)
影片根據中國寓言《臨陣磨槍》改編,講述了一位打了勝仗的將軍不思進取,因為驕傲最終被敵人俘獲的故事。在這部影片的創作中,導演特偉提出“走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在創作中,人物造型借鑒京劇臉譜藝術,背景從古代壁畫汲取靈感,采用工筆重彩的技巧,以強烈的民族風格感染觀眾,標志著被國內同行所承認的“中國動畫學派”的開始。


1.《驕傲的將軍》 2.《沒頭腦和不高興》3.《小小英雄》 4.《阿凡提》 5《孔雀公主》
《沒頭腦和不高興》(1962)
影片描繪了兩個有趣的小孩,一個叫“沒頭腦”,這個小孩不管干什么事總是丟三落四。另一個小孩叫“不高興”,他有一種怪脾氣,你要他往東,他偏往西,一開口就是三個字“不高興”。最后,他倆接受了教訓,改正了缺點。影片格調輕快、活潑、動作夸張,有吸引人的魅力,上映后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木偶片
木偶片是美術電影的一個片種,它是在借鑒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富于立體感。影片中木偶一般采用木料、石膏、橡膠、塑料、海綿、鋼鐵和銀絲關節器制成,一腳釘定位。拍攝時將一個動作依次分解成若干環節,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還原為活動的形象。1947年11月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在東北電影制片廠誕生。1951年8月,上海電影制片廠成立彩色電影木偶片試驗小組,經過兩年多反復試驗,于1953年10月試制成功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從1953年至1995年,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共攝制木偶片136部。
《小小英雄》(1953)
影片根據童話小說《紅櫻桃》改編,是上影美術片組攝制的中國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制作歷時一年,于1953年10月攝制成功。文化部電影局更因此給上海電影制片廠美術片組頒發錦旗,給參加試拍人員頒發榮譽證書和證章。
《孔雀公主》(1963)
影片根據傣族長篇敘事詩《召樹屯》改編,是中國第一部大型木偶片。全片長80分鐘。影片情節曲折,人物眾多,有孔雀獨舞和眾人共舞的場面,以及許多戰爭的場面,不僅動作復雜,姿態各異,而且能做出多種表情,顯示出高超的中國木偶技術。
《阿凡提》(1979)
取材于新疆維吾爾族民間傳奇人物阿凡提的幽默故事,創作者采用大線錢、塊面感的粗獷筆致的漫畫式手法,設計人物造型、背景、動作,使影片主題突出,人物性格鮮明,充滿著趣味性和幽默感。尤其是阿凡提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該片1980年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
水墨片
水墨動畫片是中國藝術家創造的動畫藝術新品種。它以中國水墨畫技法為人物造型和環境空間造型的表現手段,運用動畫拍攝的特殊處理技術把水墨畫形象和構圖逐一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形成濃淡虛實活動的水墨畫影像的動畫片。1960年1月31日,陳毅副總理參觀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會”時,對美術電影工作人員說:“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蓖?月,美影廠成立了由阿達負責人物和背景設計、呂晉負責繪畫、段孝萱負責拍攝和洗印技術的試驗小組,經近三個月的時間,試驗成功了四個水墨動畫片段。1961年7月,美影廠攝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宣告了中國水墨動畫片首創成功。從1961年到1995年,美影廠攝制的水墨動畫片每一部都有其特色,都有創新,都有所前進。
《小蝌蚪找媽媽》(1961)
影片根據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于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風格寫意明快,形象生動,通過微妙的動作生動地展現了小蝌蚪的各種心情。1961年獲瑞士第1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法國第4屆安納西國際動畫節短片特別獎和1964年第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第3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獲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二等獎。
《牧笛》(1963)
《牧笛》是一部童話題材的影片,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牧童用笛聲尋牛的故事。影片中水牛是根據畫家李可染的風格繪制的,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宇軒昂,氣質無華,有獨特風姿。為了這部影片,他特地畫了14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供繪制組參考。影片聘請山水畫家方濟眾擔任背景設計。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美的享受。


1.《小蝌蚪找媽媽》 2.《牧笛》 3.《金色的海螺》4.《猴子撈月》 5.《葫蘆兄弟》
《山水情》(1988)
這部僅18分鐘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糅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1989年10月獲得加利亞第6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1990年獲加拿大第14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片證書獎。



剪紙片
剪紙片是借鑒南宋流傳至今的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美術電影片種。它以平面雕鏤藝術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制成平面關節紙偶。環境空間由繪制的紙和天片,貼在前、后玻璃板上構成背景。拍攝時,將紙偶放在玻璃上,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把分解的動作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影像。1957年初,中國動畫電影創始人之一萬古蟾帶領試驗小組,經過一年多研制,于1958年9月在美影廠試制成功了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此后,藝術家采用各種繪畫和造型手段,形成了娟像畫風格、裝飾畫風格和水墨拉毛風格等不同藝術風格的剪紙片。
《豬八戒吃西瓜》(1958)
影片取材于我國古典小說《西游記》。1957年春,由萬古蟾帶領的試驗小組自己動手,用木頭做成攝影臺架子,每拍一個鏡頭,都用人工將粘有人和景的玻璃板抬上或抬下,第一次試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1958年初,第二次全部重拍,大家針對第一次易動的情況,把人物運動的幅度、速度、力度及運動的軌跡都事先做好記號,控制在攝影表預先設計的運動范圍內。經過日夜奮戰,終于在同年9月底獲得成功。
《金色的海螺》(1963)
影片《金色的海螺》是根據阮章競的同名抒情長詩改編,講述打魚青年經過種種考驗,終于與珊瑚仙島上的海螺姑娘共同生活的故事。影片人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背景設計色彩優美,鏤刻精細,海底珊瑚仙島的景色尤為迷人,成功地體現了剪紙片的藝術特點和民族風格。該影片于1964年4月獲印度尼西亞第3屆亞洲國際電影節“盧蒙巴獎”。
《葫蘆兄弟》(1987)
這是中國第一部系列剪紙片,根據中國民間傳說編寫。它描寫了赤、橙、黃、綠、青、藍、紫7個葫蘆娃,為救出被蛇精抓去的爺爺,憑著個人的本領,在爺爺和山神的幫助下,團結一致消滅蛇精的故事。該影片故事情節曲折、驚險、人物造型新奇、節奏強烈、音樂明快,加上風、云、水、光等特技使用,引人入勝。該片1992年春獲埃及第2屆開羅國際兒童電影節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