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暉
巴中:“改革政策落實到了我們心坎兒上”
本刊記者 陳暉
“找到了,找到了!”3月23日,在巴中市恩陽區觀音井鎮萬壽村一組,貧困戶馬志芳邊說邊從屋里走到院中,小心翼翼地打開塑料袋給記者看兩個紅本子?!八矣袃晌粦艏丝?,也有兩份集體資產量化股份,去年集體財產分紅情況為214×2(兩份建檔貧困戶集體收入)+200(殘聯扶貧資金股分紅1股)+200(農機專合社貧困戶保底分紅)=828元……”觀音井鎮副鎮長張剛明話音還未落,就聽到馬志芳糾正道:“不對,我是殘疾貧困戶,殘聯扶貧資金分了雙股400元,總數應該是1028元?!币幌捯么蠹叶夹α耍斑@項政策真是做到我們的心坎上了?!?/p>

改革讓萬壽村脫貧解困
馬志芳手中的紅本子,是萬壽村為村民發放的“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股權證顯示集體資產量化時間是2016年4月22日,發證時間是2016年5月22日。
“今年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喊響了,其中集體經濟資產改革被納入了專題。”巴中市農業局副局長劉中山感慨地說。
恩陽區抓住全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機遇,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探索。2014年,萬壽村在全區率先開展了以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要發展集體經濟,首先要深度盤活資產。”恩陽區委城鄉統籌辦公室、農工委副主任母洪波介紹說,全區開展了新一輪集體資產清理,“喚醒”了閑置的土地、山地、林地、灘地、塘庫、房屋等“沉睡”資產。
“我們村是一個農民僅靠傳統種養業和外出務工養家糊口的貧困村。真沒想到,通過清產核資,原來我們村身價也值5000多萬元?!庇^音鎮黨委副書記兼萬壽村黨支部書記韓開林有些感慨地說。
“我們先行先試的一項創新就是把財政投入農業生產的發展資金25萬元、扶貧專項資金118.4萬元,也納入到集體資產中,把上述所說的四項資產打捆進行股權量化,壯大實力?!睆垊偯鹘榻B說。
“固化股民身份和固化股權份額是抓好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兩個關鍵,關系到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穩定,決定了改革成功與否。”劉中山分析說。
萬壽村為此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制定了《萬壽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員界定細則》,成立以村組干部、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代表為主的萬壽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組,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公認”的原則,到組到戶對成員身份界定、核實、登記?!俺蓡T名單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公布,由村民代表討論表決通過后,將股民身份固化,編制萬壽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花名冊?!比f壽村村主任王廷修說。
在萬壽村試點中,根據村情,經群眾討論決定采取按照份額制方式量化股權,只設置成員股,實行“等額量化、固化份額、量化到人、頒證到戶,可繼承”的原則,實現了集體資產從“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的轉變。
“以戶為單位‘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不因家庭成員戶籍、人口發生變化而調整股權,可以讓農民擁有長久穩定的集體資產收益權利。”劉中山解釋說,“這是我們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p>
馬志芳們持有的股權證上明確了集體資產量化方式是份額制,并且匯總了村集體四項資產明細。“這讓我們有了當家做主人的感覺?!蓖跬⑿抻芍缘卣f。
本錢有了,怎么產生收益?
根據《四川省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方案》,萬壽村按照“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要求,建立與股份制產權管理相適應的法人主體,成立了萬壽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由區農林局頒發了《巴中市恩陽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
“針對脫貧攻堅的實際情況,萬壽村探索出資產收益扶持機制?!睆垊偯魈寡?,是現實條件催生了改革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實施路徑。
在改革試點中,萬壽村探索建立的“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農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資產收益扶持機制”三種機制,充分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向廣大群眾釋放了更多更好的改革紅利。
2015年,萬壽村回鄉創業人士張云生投資5800萬元創辦了巴中市三棵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變個體生產為“打捆經營”,萬壽村183戶農戶將418.72畝承包土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將土地整體打包流轉到公司,發展蘆筍產業,實行租金保底、效益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收入從單一的“土地流轉費”收入變為“土地流轉費+務工收入+效益分紅”三種收入。
不僅如此,萬壽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還同三棵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00萬元和124萬元,共同組建巴中市恩陽區萬壽村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按出資比例,采取股份制管理模式,三棵松公司占股55.4%,村集體占股44.6%,實行“按股分紅、二次分利”的利益聯結機制。
“我耕種一畝地可以獲得40元錢?!比f壽村四組的漆濤是合作社的拖拉機手。去年9-10月,他外出耕種300畝地,獲得了1.2萬元的收入。
2016年,農機服務專合社實現收入19.8萬元,盈利38957元,其中,村集體實現股權收益17375元。雖然合作社僅僅成立5個多月,萬壽村還是按照村集體20%、貧困戶30%、其他農戶50%的比例對收益進行了分配。馬志芳得到的200元貧困戶保底分紅就來自合作社。
“不要小看這200元錢的意義。2016年萬壽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3775元,人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4.7元,是恩陽區6元標準的4倍多?!眲⒅猩椒治稣f。
萬壽村從兩年前還是全區典型的無集體經濟收入、集體資源缺乏、農民無固定的收入來源、無新居的“四無村”成為市級“四好村”,是恩陽區踐行“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助推全域脫貧攻堅”思路的成功案例。

(上圖)來自儀隴的游客在萬壽村玩耍

(下圖)村主任王廷修(右)給馬志芳講解集體資產收益情況
記者觀察
在恩陽區調研時,記者發現該區發展村集體經濟也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表現在:其一,集體資產運營路徑窄。全區集體經濟收入的實現大多以資源性資產承包經營和少量的經營性資產租賃經營為主,資產運營范圍受限。其二,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資格地位確認難。雖然試點村有區農林局出具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但無法在工商部門登記并辦理營業執照,因而無進入市場的合法身份。對此,基層部門與群眾都期待這些問題能夠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決。(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