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 抗
低油價下石油勘探對策
○ 文/張 抗

低油價削弱了上游擴大再生產能力。
低油價嚴重沖擊著國際石油市場,迫使人們以極大的關注調整油氣發展戰略。對基于過分寬松的經濟門限約束的中國石油的勘探開發則產生更加重大的影響。這逼迫著我們要認真反思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維。
資源是石油工業上游的源頭、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似乎是沒有爭議的。保有儲量的數量和品級,是評價公司、國家油氣實力和發展潛力最直接的標志。在近期和中長期低/較低油價、市場供需寬松下的激烈競爭,使它突出了對低成本下可開采儲量的要求。
誰掌控著大量優質儲量并與技術先進的開發者和工程作業者匹配,誰就可以在低油價下生存、發展。在突然到來的油價大跌初期,上游生產者為求生存而減少甚至短期取消對勘探的投入是可以理解的現象。但大家都明白,若不能大幅降低成本并以適當的投資去增加可采儲量,短則三五年多則十余年石油生產必將難以為繼。有戰略眼光的石油生產者必須盡量減少投資不足對儲量補充的影響,并在稍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不計利潤的短期低迷,趁低油價的大動蕩之機,去收購一些低價出售的有潛力勘探、開發區塊甚至公司的并購重組。
近些年,埃克森美孚逆勢而上收購巴布亞新幾內亞公司及其天然氣資產的舉動,被業內人士看作是保持戰略定力、爭取主動的典型案例,認為這是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得力措施之一。中石化西北油田以“再難也不能放松勘探、再難也不能不搞勘探”的理念,堅持向新區開拓也創造了良好的范例。
對于絕大多數石油公司來說,低油價造成的困難進一步削弱了上游擴大再生產的投資能力。我國石油上游投資明顯走低且由于怕不能立刻獲得效益影響考核,往往已有的投資也未能完成。2015年上游投資計劃比上年下降14%,實現的投資降低約30%;2016計劃投資比上年又降10%,實際完成投資下降32%。投資下降,必然使勘探工作量持續下降。以勘探鉆井數為例,2015年下降約10%,2016年繼續下降14%。不言而喻,這會使新增探明儲量持續下降。
從前述文章所分析的目前保有儲量的嚴峻情況看,我國削減勘探投入所帶來的影響比其他多數石油生產國更加嚴峻。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決策者的嚴重關注,并盡快予以扭轉。
我國已發布的《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年均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0億噸左右,2020年國內石油產量2億噸以上。前文己說明,“十二五”期間的(表觀)采收率為15.8%,而為使儲產比不再降低,以保持年產2億噸計則至少每年要新增地質儲量12.5億噸。這種計算是建立在與過高油價相應的低經濟門限基礎上的。若以實際的經濟可采性計,則需至少每年新增探明地質儲量18億噸左右。這種概略性框算足以說明增加(而不是目前的減少)勘探投資,對我國石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為保障可持續發展必須對已采出的儲量和已開發油田自然遞減的產能進行彌補,對老油田區進行補充后續勘探擴增儲量,對開發區補充產層能量、提高采收率等都屬于戰術接替范疇。對現在尚未發現,或僅有少量油田尚未形成規模開發的新地區、新領域、新層系、新深度,進行系統的探索、開拓、發現并探明新的油田群,則屬于戰略接替。
一般而言,在勘探投入尚有一定保障時由油氣生產單位進行戰術接替容易被接受,也容易取得好的效益;而由其進行戰略接替的開拓性工作,短期內難見到效益且風險很大,則有些勉為其難。
戰略接替需要站的高看的遠、需要從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采用主動進攻的態勢,因而不能以短期效益為評價標準。這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應由總公司和(或)國家統一規劃并承擔。戰略接替的工作要求產學研相結合的大量基礎地質和石油地質綜合研究,但關鍵是必須有大量以地震為主的物探,特別是要有一定數量的參數井、預探井去不斷加深對地腹深部油氣賦存情況的認識。這就要面對預探井成功率相當低的現實(目前新區開拓中可能僅為20%)。
實施上述實物工作量的投資主要應由總公司和(或)國家承擔。我國曾實行的由石油總公司負責部署并承擔經費、以所在區的分公司為作業和相關研究的主要承擔者的做法,應予以繼承并推廣。在全球多地設立勘探風險基金的做法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引進。
對此,筆者還要強調,近年的實踐表明,由于經費緊張、從國家申請一些經費(特別是參數井、預探井)需要嚴格的計劃審批,往往使一些預探井在有所發現時沒能獲得經費支持去做進一步的測試和儲層改造。見油卻不去進行系統的試油,對非常規油和接近非常規的低產油層不做儲層改造(哪怕是規模不大的水平井和壓裂),就很難獲得“工業油流”和足以引導商業勘探跟進的重大發現。這種缺乏資金而未能實現“臨門一腳”的現象推遲了重大突破的實現,常令人扼腕興嘆。
剩余經濟可采儲量,是衡量儲量狀況及發展的可持續的首要指標。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實事求是的評估油氣發展形勢、部署今后的勘探開發工作。這要求勘探工作以經濟可采儲量為最終檢驗標準,而不是僅以探明地質儲量來排座次、講成績。換言之,效益考核不只是體現在石油生產的最終盈利和收益率等參數上,而是要上溯至勘探所提供的儲量品級上,要以經濟可采的優質儲量為上游的良好效益奠定基礎。
強調經濟可采儲量也是改革的需要。眾所周知,在市場化的勘探開發中有大量的中小型公司,國外許多小型公司甚至只做儲量評價而將儲量作為商品出售。在成熟的市場上儲量可以交易、可隨同勘探、開發區塊一起作價出讓。像所有商品一樣,此時的儲量必須有公認的計量標準。而它只能是目前和(或)近期可取得相應經濟效益的(保有/剩余)可采儲量。
我國的儲量體系體現了認識的過程,其特點(優點)表現在全國以至各盆地、各油田儲量表上“地質儲量—技術、經濟可采儲量—當年和累計產量—剩余技術、經濟可采儲量的完整系列上,且上述地質和可采儲量都給出了已開發和未開發值。以嚴格的數學邏輯給出了剩余可采儲量形成過程,即勘探開發的客觀認識程序。而其每向下一個程序推進中都包含著可以動態評價的因素,都會隨對地下情況認識的深化和客觀條件的變化而增減。對于每個油田來說,地質儲量大多會在今后的補充勘探中增長,采收率會隨技術的改進提高而增大,經濟門限會因成本和油價的變動而變化。
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油氣田開發單位不能滿足于發現油田時所獲得的地質儲量及初步確定的各種參數,要盡量按有關規范要求利用新資料定期全面復查各參數的變化,復算儲量上報主管單位并以此修改今后的開發方案。通過重新認識油田來深化儲量評價,發揮人的主現能動性和進攻精神,努力挖掘潛力促進效益增長。另一方面,在面臨目前投資趨緊的現實,可首先從已探明儲量中的未開發儲量重新評價入手,分析其經濟可采性。在原先勘探認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相鄰區塊/油田在開發中獲得的新資料,可以得出比儲量剛探明時更貼近實際的認識,從中發掘出低油價下馬上可動用建產能的儲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間在新增地質儲量有限的情況下保持2億噸的年產量。

勘探者和生產者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和管理體制改革,來降低各種作業的成本和生產的全成本。 供圖/馬洪山 CFP
地下資源的稟賦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只能通過勘探去發現它、評價它。油價和石油開采的經濟門限,是由復雜的經濟技術條件和社會因素所決定的,單獨的油氣生產者很難去左右它。
勘探者和生產者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管理體制改革,來降低各種作業的成本和生產的全成本,以求獲得生存發展的動力,并在競爭中勝出、在低油價下獲得效益。
在近三年的低油價期間,美國頁巖油和許多國家、公司的常規石油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的實例就充分說明了提高科技水平的巨大作用。2016年以來,我國各油田降本增效所取得的成績也給我們不少啟迪。
三十余年來的實踐使我們更深刻的認識到,計劃經濟指導思想和我國現行石油管理體制的弊病。希望今年能出臺油氣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和與之配套的若干規章、細則(即所謂“1+N”),期望在“十三五”后期能使之逐步完善成熟并在實踐應用中收到改革的紅利。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CFP提供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