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縣模式”如何升級“雄安模式”

在建設雄安新區的新形勢下, 地熱開發利用雄縣模式應升級至“雄安模式”,關鍵在于四個“ 齊步走”。
羅佐縣專欄
供職于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經濟學博士,長期從事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從建設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發展目標及要求看,建設雄安新區,能源工業須先行。
中央建設雄安新區以雄縣、安新和容城為依托,確定了先期100平方公里、中期200平方公里、遠期2000平方公里面積的發展藍圖。其中,雄縣以整個城區實施地熱供暖而著稱,雄縣的地熱供暖被贊譽為“雄縣模式”。
新形勢下,如何打造雄縣地熱開發利用的“升級版”,將“雄縣模式”發展成“雄安模式”,以更好地服務于雄安新區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綜合考慮目前雄安新區的資源條件以及雄縣地熱供暖運行的成功經驗,打造地熱供暖“雄安模式”的關鍵,在于堅持四個方面的“齊步走”。
第一,堅持中深層地熱與淺層地熱開發利用齊步走。目前,雄縣地熱的開發利用主要是中深層水熱型資源。這一類型資源的特點是出水溫度高,供熱條件好,有較大的利用價值。但是受制于資源分布區域限制,利用起來有較大局限性。若想加大地熱開發利用力度加大,淺層資源利用應被考慮進來。淺層地熱的分布比中深層地熱資源廣泛得多,利用空間自然也大。《河北省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數據,河北全省地埋管換熱系統區域的范圍分布在大部分平原區,占全省面積的31.65%。目前在我國地熱利用結構中,熱泵技術已較為成熟,全國各地都有推廣使用。截至2015年底,河北全省利用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1500萬平方米。建筑類型以公共建筑為主,主要包括辦公樓、賓館、商場、體育場館以及機關和學校等。雄安新區今后地熱事業的發展不僅要倚重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而且要重視淺層地熱能的利用。
第二,城鄉地熱利用齊步走。雄縣目前的地熱資源除用于城區供暖之外,部分自然村開始利用水熱型資源進行供暖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雄縣北沙鄉的沙辛莊村就依靠水熱資源成功地為全村500多戶居民實現了冬季供暖,供暖面積已有5萬平方米,待全部工程完工后供暖面積將增至8萬平方米。隨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進程的加快,在綠色低碳發展指標的硬約束下,地熱供暖利用應逐漸由城區向鄉村滲透,這將是地熱開發利用雄縣模式升級版的重要內容。
第三,地熱與其他清潔能源利用齊步走。河北一直是華北地區的霧霾重災區,大氣污染治理壓力大。環保部發布的京津冀周邊大氣污染2+26傳輸通道城市中,河北就有8座,包括地熱資源富集區的保定地區。為治理大氣污染,河北省廊坊市、保定市分別出臺了有關設置禁煤區的實施意見,擬于2017年10月之前實現禁煤區燃煤“清零”。目前采取的措施是除發電和集中供暖煤炭利用之外,城鄉散煤燃燒一律要被替代。在此政策推動下,禁煤區煤改氣、煤改電實施力度加大。而地熱開發利用若與煤改氣、煤改電結合起來,實現互補,效果會更好。未來,隨著新區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地熱應與更多的新能源相互促進,共同成為雄安新區多能互補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成員。
第四,堅持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齊步走。過去數十年,我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較低,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以地熱水的回灌為例,很多地區的溫泉開發只取水不回灌,全國范圍的地熱尾水回灌率很低。粗放的經營和開發模式導致地熱資源利用不可持續。一些地熱尾水被當作污水直接排放,甚至成為霧霾的誘因之一。而地熱利用雄縣模式的最大亮點便是取熱不取水,實現百分之百的尾水回灌,保證了地熱供暖的可持續性。未來的“雄安模式”要在繼承“雄縣模式”的基礎上,實現量和質的共同提升。
責任編輯:趙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