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吳曉波
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是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2015年成為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獨董候選人。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沒有股票賬戶,也從來沒有買過哪怕一張A股的股票。
作為中國企業的研究者,有時候因此會被人嘲笑,不過,我卻暗自非常慶幸。因為在我的觀念里,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業務表現,與它的股價波動幾乎沒有關系,用吳敬璉的話講,股市就是一個賭場。
為了驗證這個頗為偏執的看法,我曾去將近十家公司實地調研,他們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都有過較大幅度的股價漲跌。
那些企業家說到經營管理時,是一套我聽得懂的話語體系,但是一說到股價,就是換莊、題材、殼資源。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無奈、閃躲和僥幸。
調研的結果,讓我一再地堅定了自己的判斷。
不過在最近一段時間,這個“賭場”好像正在發生一些變化。
3月27日,天津證監局官網發布了一條消息,周鴻祎的360公司進入上市輔導期,這意味著這家從美股市場回歸的互聯網公司將不再四處找殼。
在過去的半年多里,圍繞著360回歸,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炒作的鬧劇,甚至有人列出過所謂的“360殼資源概念股”名單,在27日,名單上的公司紛紛股價下挫,傳聞最盛的中葡股份更是直接跌停。
自新的證監會主席上任之后,中國股市的邏輯正在發生悄然而決定性的變化,其中,IPO審批的提速最引人注目。在2016年,全年280家企業IPO,位列A股歷史第三。進入2017年,截止到三月底,已有118家企業審核過會,僅三月份就核準了50家。在這一批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利潤在2000萬元到3000萬元的中型成長性公司。
IPO的提速,意味著直接融資渠道的進一步拓寬,雖然證監會沒有明確提出注冊制改革,但是其效應則幾乎近似。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困擾中國股市二十余年的殼資源游戲可能即將終結。
在各國資本市場上,借殼重組都是一種常規性的操作模式,但是只有在中國,由于“三缺現象”——牌照緊缺、監管缺失以及退市制度的缺位,它充滿了潛規則,成為炒作獲利的最重要手段。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莊家、題材、殼資源,仍然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三個股市名詞。它們如同詛咒一樣地盤旋在資本市場的上空,無數莊家上下其手,火中取栗,使得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理論完全失靈。
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上市成為了經營公司的終極目標,一旦掛牌成功,僅僅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就待價可沽,市道好的時候,可值20億,最差的年份,比如在2014年前后,也能買個7、8億。
學界一度認為,解決殼困局有兩個辦法,一是推動注冊制,二是加大機構投資者比例。但是,前者被認為無法單兵推進,后者則在扭曲的市場中無比可恥地熱烈參與殼游戲。在2016年,A股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合計持倉比例,已占全部A股比重的一半左右,可是,他們并沒有扮演理性投資人的角色,相反在很多借殼重組案中頻頻發現他們的身影。
作為股市頑疾,殼資源的消失并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出現,不過,最近發生的新氣象卻讓人看到了些許的可能性。
首先是IPO的提速,使得殼資源的價值大幅縮水,一些優質企業不再需要借殼買殼,而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申請上市。同時,新三板以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成熟,為企業的規范化和選拔機制,提供了較大的培育和選擇空間;
其次,證監當局一再表達實行嚴格退市制度的決心。早在2014年10月,證監會就發布了上市公司退市意見,可是因利益糾結,遲遲未見堅決執行。在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兩會上,證監會官員明確表示將積極推進這一工作,要求交易所“真正負起責任,應依法依規,對該退市的就要實行退市?!?/p>
制度的健全以及市場理性力量的增多,正在讓渾濁的中國資本市場變得清澈起來。這個過程也許還有反復,也許比人們期望的更為緩慢。但是,我們還是要為進步鼓掌。
當什么時候“殼”不再被討論,我們就可以去開一個股票賬戶了。
此文章已獲得吳曉波頻道授權,
推薦關注財經第一自媒體——吳曉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