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白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從動漫到水墨的藝術人生
文|白白 圖|由采訪對象提供
artistic life from cartoon to Chinese ink painting
金城,出生于60年代,從小拿著速寫本到處寫寫畫畫,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基本功。高中畢業后,金城便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當時尚在萌芽狀態的職業連環畫道路。1982年,年僅21歲的金城就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明姑娘》,在《連環畫報》發表并結集出版單行本。在之后同名電影拍攝中,許多人物性格以及電影場景設定,均從該作中獲得了大量藝術靈感和創作參考。后來,80年代中期連環畫產業崩盤,金城開始借鑒歐美與日本動漫產業經驗,獨立摸索敘事性漫畫之路,歷經磨難,鍥而不舍,最終開辟了一條華語漫畫之路。而今,浸淫漫畫產業20年的金城再次轉身,重新走上了藝術創作之路,用水墨藝術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金城是個十足的“行動派”,他說:“萬卷書可能沒讀過,但走過的路何止萬里?”從十幾歲時在他出生的東北小城,金城就有著說走就走的性格,產生了念頭就不會有絲毫猶豫。在金城的想法中,全然沒有盤纏、行程、天氣等條件概念,想去哪里就立即動身,刮風下雨、旅程勞頓也全然不在意,夜晚在小旅館住宿,實在不行找個澡堂子對付一宿。
20歲的時候,金城獨自一人跑去北京拜訪尤勁東,還有中央工藝教授、連環畫家高燕,以及當時在央美教書的賀友直等藝術大家。上世紀80年代到廣州拜訪盧延光、詹忠效,一個人帶著對藝術

個人簡介
金城,漫畫家,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動漫藝委會副主任。1983年在《連環畫報》發表《明姑娘》出道。近年作品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并在法國、瑞士、奧地利、羅馬尼亞、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及日本、韓國等地展出,是繼連環畫大家賀友直之后,第二個被授予法國昂古萊姆市榮譽市民的中國藝術家。1997年在北京創辦漫友雜志及漫友文化品牌,2004年在北京創辦“中國動漫金龍獎”賽事。現擔任廣州市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廣東省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教育部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十部委動漫發展聯席會議專家;同時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等多所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員或客座教授。的追求貿然上門,當面求教。如今,金城已經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每談及那段日子,都會感慨萬千。

《吳哥微笑》
金城說:“走,是過程,思考與觀察才是目的,接觸世界讓我們見識天地之廣闊、意識形態之豐富,更重要的是接觸不同的人、受不同文化薰陶,形成并健全較為豐滿與獨立的人格,建立自我審美體系。”他認為:他人便是大學,他鄉便是吾鄉。
上世紀80年代,金城曾親歷中國連環畫的輝煌,也眼睜睜地看著這個畫種的盛極而衰。沒有了稿費收入,沒有了發表與出版的平臺,不在“體制內”的金城一時間成為了社會的棄兒和“氓流”。經歷了一年多的痛苦、迷惘之后,金城又一次開始了自己說走就走的旅程,從東北家鄉南下廣東,來到了當時正展翅欲飛的特區珠海,并進入了當時的《珠海特區報》任美術編輯,負責版面美化和插圖繪制工作。同年,與特區報幾乎一同誕生的《珠海》雜志創刊,金城被“借調”珠海市文聯,受命成為創刊人之一,為此,他還親自跑到北京拜訪珠海籍的著名版畫家古元先生,輾轉求得古元先生為雜志親筆題寫的刊名。在不足三年的時間里,金城為《珠海特區報》及《珠海》雜志陸續創作插圖及封面設計等作品近百幅。
從 1997 到 2016,金城用 20 年時間,用自己的行動改寫了中國原創漫畫歷史。

《我的人間四月天之林徽因》
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珠海,金城敏銳地嗅到了歐美以及日本發展漫畫產業的模式和機會,他仿佛找到了中國連環畫未來轉型發展之路。于是,辭掉美編工作開始創辦漫畫公司。從1987年開始,金城先后經歷了兩次創業失敗,直到1997年,金城在北京創立漫友文化,出版《漫友》雜志,一群平均年齡20多歲的小伙伴就在這個平臺上開始了自己的漫畫之路。2004年,同樣是在北京,金城創辦了全國首個融合了漫畫與動畫的賽事平臺——中國動漫金龍獎。

左:《我的人間四月天之林徽因與泰戈爾》

中:《我的人間四月天之小船》
1999年,金城將公司搬遷到了廣州。2002年引進臺灣漫畫大師敖幼祥漫畫百余冊,迅速投放并占領市場,創造了比引進日本漫畫更為暢銷的商業神話。該系列在2003-2013年十年中,始終穩坐中國漫畫圖書市場的頭把交椅。2005年又創辦了《漫畫世界》周刊。
從1997到2016,金城用20年時間,用自己的行動改寫了中國原創漫畫歷史:他一手打造的《漫友》半月刊、《漫畫世界》周刊發行百萬,他領銜的“漫友文化”是中國動漫產業的中流砥柱,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點動漫企業”“中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他一手締造的“中國動漫金龍獎”已成功舉辦十三屆,推出本杰明、聶峻、阿梗、朱斌、夏達等無數才俊,令他們成為中國最耀眼的明日之星;他與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的范迪安聯合策展“首屆中國動漫藝術大展”,該展覽由國家文化部等十部委共同主辦,成為中國美術館入場人數最多的單體展覽;他與時任廣東美術館館長的羅一平聯合策展“世界動漫的中國學派——中外動漫藝術大展”,是目前國內唯一針對這一課題舉辦的展覽,在亞洲乃至世界具有廣泛影響。
如今,金城的事業再次出現戲劇性轉折—一如他當年放棄畫筆、甘為人梯全身心投入動漫事業一樣,他又折返回來重拾畫筆,以水墨藝術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這一次,他同樣沒有令人失望,其以全新視角塑造水墨人物,創作出頗具新意的《我的人間四月天》系列,該作2015年入選全國美展,并在法國、俄羅斯、阿爾及利亞巡回展出,受到廣泛贊譽。

右:《抱貓的小女孩》
金城坦言,過去30年雖然沒有創作,但卻一刻未停止研究與思考。或許正是因為這三十年的“停頓”,讓他找到了新的方向,看清了中國美術的“痛點”與“機會點”。金城剛剛過完56歲生日,他說要用新的水墨獲得“新生”。近兩年來,作為中國原創漫畫領域最為活躍的領軍人物,他無論工作多忙,仍然堅持“見縫插針”進行寫生,他的畫筆伴隨著他的足跡走遍了亞歐和北美地區。他的《約瑟芬教堂》《阿爾及爾姑娘》,以及最新完成的《卡塔卡利速寫》,無不讓同行驚嘆,令人眼前一亮。

《大王》79.2X68cm

2016年年初,金城與畫家蔣悅和孫戈一起深入印度南部的十幾個城市和鄉村采風,創作了大量速寫,并于歸國后舉辦了“孫戈、蔣悅、金城南印度寫生展”,金城拿出30余幅還留有余溫的寫生與創作作品參展,引起各方關注。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原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對“印象”系列作品贊賞有加。他曾多次指出,金城的創作充分顯示了東方筆墨與南印風情的交流和碰撞,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展示了當代水墨藝術的張力和魅力。
因為金城與珠海的歷史之緣,他特意將畫展的第二站放在了珠海古元美術館,他坦言,自己對珠海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希望以后能有機會以珠海入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