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6月17日文章,原題:中國可怕的“虎爸”們如何又大行其道何宜德在北京郊區自駕飛機,他并非極限運動愛好者,只是個9歲男孩,從蹣跚學步時起,父親就訓練他直面嚴酷生活現實——何烈勝被描述為“虎爸”,但他更喜歡被稱為“鷹爸”。當初他要求4歲的宜德在雪地里“裸跑”的視頻曾成為國際新聞。父親節前記者再次采訪了這對父子。
何烈勝因備受爭議的嚴苛育兒經遭到不少批評。但他說這使孩子變得強壯,“越來越多父母支持我的育兒經。這些孩子改變了許多,不再沉溺于電腦游戲、不再不按時完成作業。”
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社會正重新出現支持更傳統撫養孩子方式的趨勢。在中國,傳統的為人父母方式——嚴父慈母——根深蒂固。近年來,中國更寬松溫和的撫養孩子方式——尤其是父親,通常與西方文化有關。隨著人們日益擔心改革開放后太多西方影響將導致中國自身文化流失,中國社會已加強傳統文化、價值觀教育。例如,在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向學生灌輸更多傳統價值觀的同時,傳授國學的課外班也越發受歡迎。“尤其是在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之際,許多人認為應重回傳統為人父母之道”,心理學家李萱(音)說,“特別是在父親撫養男孩方面。”
并非所有父親都對女兒寬松。來自天津的鋼琴天才、5歲女孩陳安可在美國綜藝節目上令觀眾驚嘆不已。她父親希望女兒成為“第二個郎朗”。(有意思的是)郎朗曾將其成就歸功于他的“虎爸”。
專家表示,無論“虎爸”還是“貓爸”,對中國父母來說,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
(作者左茂紅,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