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豐
央行近日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該委員會將從政策機制層面深入研究金融科技發展對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穩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影響,切實做好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與政策指引。
這里所指的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數字貨幣、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術的集成創新,代表著金融業發展的全新方向。金融科技在為金融發展持續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給金融安全帶來新的挑戰,亟須金融監管及時做出恰當回應。對金融科技恰當的回應涵括兩個相互銜接的層面:
第一個層面,對金融科技做必要規范。因為金融科技與其他科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具有巨大的外部性,這一點,尤其是在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有越來越多的新生事物不再囿于傳統認知中金融與非金融界限的情況下,更需要給予足夠重視。
對金融科技的規范工作目前已經在有效展開。以網貸為例,2011—2014年的四年間,我國網貸平臺數量一度呈現井噴式增長,但是同期某些局部性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潛滋暗長,故此相關部門從2015年起,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并實施整頓,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二個層面,是主動引領。目前全球信息化革命方興未艾,大量顛覆式創新的不斷涌現,為后發國家客觀上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窗口。因此,志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完全可能,也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性的大轉折時期,搶占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先機”與“高地”。金融科技正是中國“彎道超車”的關鍵道口。中國在這個重要領域,甚至已經具備了一些“領跑”態勢,例如移動支付應用,有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規模達到5.5萬億美元,是美國的50倍。
這還只是基于過往數據的對比,如果從未來發展趨向來看,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勢能則更為強勁。因為基于龐大的用戶數據、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由前沿位置而更多衍生出的新技術突破、融合可能性(有些目前可能還不甚明了),共同推動中國站在了金融科技創新的“風口”。去年全球金融科技類公司獲得的全部投資中,中國公司獲得的融資筆數占比達到56%,融資金額占比更是高達78%,這充分表明,最具敏感性的全球資本已經聞風而動,實實在在地為中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用腳投票”。
所以說,以金融科技委員會成立為又一標志,中國金融發展的內在要求正在不斷倒逼并持續催生監管創新。這些創新涉及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等方方面面,有關部門在此過程中當始終把握好監管與發展何為手段、何為目的的主從關系,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以敢為天下先的遠大志向,引領中國金融這艘航船在新的潮流中奮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