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暗涌就像是深夜中一雙無形的手,當有人置身黑暗迷失方向時,這雙手既能夠協助走出困境,但也能無情地將其推入深淵。
自去年9月份起,持續低迷數年的橡膠期貨市場在平靜之中掀起波瀾,一場醞釀已久的面對國內橡膠實體工業的金融洗劫正式拉開序幕,短短6個月時間內,天然橡膠期貨的價格從12235元迅速躥升至22310元。此次漲價可謂是一場在橡膠相關企業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完成的閃電戰,從發起到結束,時間之短令人稱奇,而且橡膠產業末端的消費市場供需狀況在這期間并未有所波動,足見這是一場有預謀、精心策劃的資本洗劫。
前段時間橡膠原材料的價格上漲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便是受到相關產業例如石油期貨價格上漲的影響,石油合成橡膠價格的浮動傳導至整個產業鏈;其二則是天災之禍,橡膠原產國受氣候災害影響導致橡膠一定規模減產,也是誘發此次漲價的一大因素;其三便是橡膠加工企業購進原材料的供應機制弊端,由于橡膠原料種類繁多且品質不一,諸如輪胎企業等加工型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商需要采取“特供機制”,這無疑削弱了采購的抗風險系數,一旦上游供應出現問題,作為采購方就要硬生生地咽下加價購買的苦果。
金融行為,尤其是期貨經濟,其初衷是為了給實體經營者提供保值,避免成本的風險摧垮整個經營體系。但如今的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投機的天堂,他們充分利用信息不對稱的毒瘤,反其道而行之,在預期將有價格波動之前低價購買,再待事發后囤積居奇,最后在多空利好充分釋放之后,套現走人,留下的則是一個堪堪廢命的實體經濟,摧垮的是真正能夠實現生產力向經濟增長轉化的命脈。
更可怕的是,在輪胎企業今年一季度利潤全面下滑之后,企業在面對經營成本壓力時將會采取減產、裁員以及產品價格提升等措施以維持,這個復蘇的過程要比之前的洗劫要漫長得多,所謂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吃一塹,更需長一智,在面對產業鏈初端的波動時,如何能夠通過有效的手段,避免波動的向下傳導和放大是橡膠產業和其他實體產業所亟需解決的問題。信息化和大數據充分普及的今天,實體經濟需要一套借助金融手段來預測風險和規避風險的體系,理性的面對市場的預期,對企業自身的供需狀況要有充分的預判和掌控。同時,也希望市場監管部門能夠快速反應,加強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通過限制交易或者控制規模等具體手段來避免金融投機再次對實體經濟造成致命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