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國《衛報》1960年11月28日報道:在葡萄牙,七歲至十一歲的兒童可以免費受教育,但必須自備書籍。十歲以上的兒童不強迫入學。葡萄牙80%的兒童都在十一歲或十一歲以前輟學。
凡不持有小學四年級離校考試證書的兒童不能入工廠做工,也不能在當地政府就職——甚至連當清道夫也不行。這種兒童不僅不能入中學繼續受教育,也不能通過上夜校受高等教育。
在上學的兒童中,約有一半取不到這種證書,在有些情況是由于教學質量差,有些時候是由于父母太窮供不起。
那些在十一歲得到離校證書的又如何呢?幸運的進入政府主辦的技術或商業學校繼續進修,由他們所在的工廠或公司出錢。
每六個葡萄牙人中只有一個入中學。所有中學都必須付學費,國立中學每年至少八鎊,對于每周只賺三鎊十先令或更少的職員或磚瓦匠來說這是很困難的,對于一天只賺五先令的農民來說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全葡萄牙約有五十所國立中學,其中十所在里斯本。但這個數目連付得起學費的兒童都滿足不了。科英布拉、里斯本和俄伯爾多三個城市有大學。此外,除了神學院外還有三十三所學院。
葡萄牙八億英鎊的六年發展計劃中,撥歸技術教育和科學研究的不到1%,而提高人民基本教育的一文也沒有。
(1961年1月10日《參考消息》)
◆點評:教育體現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