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琛芳
近幾年來,我縣的教改模式進行得轟轟烈烈,異彩紛呈,我校趁著這股改革之風開啟了“質樸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求真務實的搞教學,在質樸中演繹精彩,在情境中提高教學。
情境教學是通過對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擬,設置一定的環境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思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感,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的實質在于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進行陶冶和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動具體的描述:“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造的歡樂,為此而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更是一種體驗活動。情境教學的實現,重要是依賴學生的深入體驗來完成的。言語作品的閱讀過程,就是學生對作品言語內容、言語形式及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關系的體驗過程。體驗作品是體驗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技巧和意蘊等,而認知作品是把感性的形象、性格、情節、技巧和意蘊等知識化,然后予以分析、解剖、邏輯、推理,予以認知、理解、掌握,所以認知過程不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切己體察”,它沒有整個生命情感的投入,也不指向潛移默化的熏陶積淀,總之,認知作品已不是把文學作品當作文學作品來閱讀。俄國作家赫爾岑說:“一個人通過閱讀體驗時代,不像在科學中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種一同舉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青年美學家王一川先生也認為,“體驗首先是一種生命歷程、過程、動作,其次才是內心形成物”。并進而概括指出他的體驗特征,那就是“體驗的個體性、親歷性和內在性,即把體驗看作是個人獨特的,通過反復親歷才獲得的、對生命的內在隱秘本質的把握”。作為作家精神生活結晶的體驗性產物——言語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綜合、歸納、演繹式的條分縷析和認知訓練,而是在感知、想象、涵泳、意會、領悟中的真真切切的體驗積淀。
由此而知,學生是在一種高潮的激動情緒推動下開始感受、思考和體驗的,因此語文課中作為主體教育的教師應心中有學生、課中有情感,將課堂教學中那種冷冰冰的知識惟我獨尊、“正確”和“錯誤”判斷輪番登場、簡單的演繹推進的做法,換成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意志的活動。學習材料、教師和學生的語言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交流融會,形成情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涌起情感的波瀾,在入情入境中感受學習,加深體驗,生動地學習。
電教媒體具有聲畫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特點,恰當運用媒體,可以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生動地學習。
例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當學生了解到周總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境界時,教師演示配樂的CAI課件:靜靜的夜里,星光在閃耀,敬愛的周總理在專注地伏案工作。同步演示練習題:“我的腦海里浮現出 ,我情不自禁地想 ,我更想輕輕地對周總理說 。”有效地調動學生內在的感情積累,使學生入境生情,以情促練。學生紛紛發言,表達自己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
學生l: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周總理認真工作的情景:夜深了,周圍的燈一盞一盞地滅了,惟獨周總理房子里的燈還亮著。透過燈光,可以看見周總理在一句一句地審閱文件。夜靜極了,我甚至可以聽見筆在紙上劃過發出的聲音。我情不自禁地想:總理,您為新中國的建設付出的太多了。我多想是您的衛士,能為您送上一杯杯熱騰騰的綠茶。我更想輕輕地對周總理說:“您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體!”
學生2:我的腦海里浮現出周總理穿著樸素的中山裝,坐在陳設極其簡單的辦公室里不辭勞苦地工作的情景 我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的手里有一根魔術棒該多好啊!我要為周總理變—根神奇的筆,幫總理快點批完文件。我又想變出一件大衣,披在總理的身上。我還想變出—張床,讓總理躺下來好好睡一覺!我更想輕輕對總理說:“總理,您太辛苦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
又如,教學古詩《望廬山瀑布》時,在學生理解第—行詩句后,播放配有優美音樂的錄像,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置身在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香爐峰上的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煙霧繚繞的仙境中。”在讓學生邊看壯觀的瀑布邊展開豐富想象的同時,教師提問學生:“你們覺得眼前的瀑角像什么?”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仿佛一條白色巨龍從天而降。”有的說:“這常常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揮舞的銀紗,美極了。”實踐表明,運用多媒體的播放功能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能使學生從中體驗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畫面。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多媒體的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例如:《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先讓學生觀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同學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觀協同活動,很快地翠鳥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讓學生說說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學說:“翠鳥很美麗,真可受,我很喜歡它。”有的說:“翠鳥很機靈,我也很喜愛它,真希望也有這么一只翠鳥。”看到學生的情感被激發起來了,我又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我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翠鳥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處理,學生的輕松愉悅的思維變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為錄像中翠鳥形象的回味,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
每個學生都可以而且應該發展創造力,并在創造活動中體味到成功的喜悅,多媒體能激發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誘發學生創造性潛力的開發。
例如:我在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學生對更贏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來感到不理解。于是,我就設計了一組動畫,并配制了拉弓聲和大雁嘶鳴聲。
教學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用多媒體進行了演示,指導學生觀察思考。學生對雁落的情況進行了合情合理的創造性推測。得出:更贏聽到大雁叫聲悲慘,判斷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聲,受傷的大雁聽到拉弓聲后振翅速飛,傷口裂開后摔落在地上。通過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演示難點突破了。多媒體輔助教學喚起了孩子們的創造力,使他們領略到了創造的愉悅。
由此可見,質樸課堂下的多媒體運用,能有效創造教學情景,打開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分體現“寓教于樂”的思想,更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