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佛關楊小容陳 興
(1.重慶三峽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4020)
(2.重慶三峽學院計財處,重慶 404020)
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及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
——基于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調查研究
李佛關1楊小容2陳 興1
(1.重慶三峽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4020)
(2.重慶三峽學院計財處,重慶 404020)
通過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以及地理標志產品消費者價值感知情況的調查,并結合該區域地理標志、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數據,對特色農產品資源的分布、開發狀況以及特色農產品資源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擁有特色農產品數量越多的區縣,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和地區生產總值越多,經過測算,特色農產品資源每增加1%,可帶動地區經濟1.475%的增長。但是,也存在地理標志注冊率不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等問題。研究啟示:加強區域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培育地理標志產品以及做好特色農產品資源與地理標志產品的農業產業化工作是提升區域經濟實力的重要途徑。
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經濟增長;貢獻
在研究自然資源與一國或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方面,國內外諸多學者均發現自然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并提出了“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的概念[1-3]。也有少數學者認為自然稟賦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如:岳利萍、吳振磊、白永秀通過2009年的截面數據驗證了自然資源稟賦對經濟增長存在正的直接影響效應,但充裕的自然資源稟賦還要輔以良好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投資以及其他一些外在條件,才能充分發揮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4]。張遼、李京曉基于我國東北、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地區的資源供給能力與地區生產總值成正相關關系[5]。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以往學者在資源詛咒命題的驗證與駁斥上基本是選取自然資源中的工業能源和礦產進行研究,而關于農業資源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則得出了與資源詛咒不同的結論。如:田苗、嚴立冬等基于2000—2011年的省際面板數據,以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代表農業資源的豐度,研究得出豐富的農業資源能促進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穩定[6]。李佛關基于國家三部委地理標志的截面數據,發現各省區市地理標志的擁有量與其相對應省區市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存在很強的因果聯系[7]。李啟平、趙溯、晏小敏以農業總產值、農業規?;潭取⑥r業企業個數為被解釋變量,以地理標志個數、對農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農產品出口額為解釋,變量構建了多元回歸模型,對地理標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效應進行了實證研究[8]。另外,也有學者就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地理標志農產品對農業與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了理論研究。如:樊明懷、閃輝對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進行了研究,認為安徽的農業發展應立足其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向區域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9]。聶引娥認為通過保護地理標志樹立品牌和開拓市場是山西特色農產品開發的出路[10]。張龍、陳永紅通過對無錫地理標志產品“陽山水蜜桃”產業的考察,發現對農民增收和地區旅游產業發展都有顯著的貢獻[11]。孫慶忠通過對福建地理標志產品“平和琯溪蜜柚”產業化的分析,發現對縣域經濟發展有深度影響,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12]。龔婭萍分析了地理標志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機理,認為地理區域的資源稟賦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理標志農產品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標名片、是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區域農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13]。
綜觀文獻,可以發現,“資源詛咒”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對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主流觀點,對農業資源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成果相對比較缺乏,特別是農業資源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測度,地理標志農產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消費者層面的微觀證據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诖?,本文選取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作為研究對象,該區域既是三峽庫區,又是秦巴山脈連片特困地區,環境保護任務最重,發展壓力大。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由萬州、開州、梁平、云陽、奉節、巫山、巫溪、忠縣、墊江、豐都、城口等11個區縣構成,通過調查這11個區縣特色農產品的品種數、地理標志的注冊數,以及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的擁有數來代表不同區縣特色農產品資源的擁有和開發狀況,研究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以期對該區域的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情況做出客觀評價,找出問題,并就該區域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進行測度,為該區域更好地進行生態涵養與生態發展提供理論與證據支撐。
(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分布
通過對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鄉鎮進行電話調查,并查閱百度百科及相關區縣農業信息網站,共搜集和整理出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818種,調查數據中同一區縣不同鄉鎮的同一種特色農產品沒有作剔除處理,本次調查時間為2015年11—12月。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特色農產品資源具體擁有情況見表1,其中萬州區共有52個鄉、鎮、街道(12個鄉、29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特色農產品共計126種;開州共有40個鄉、鎮、街道(7個鄉、26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特色農產品共計68種;梁平共有33個鄉、鎮、街道(5個鄉、26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特色農產品共計100種;云陽共有38個鄉、鎮(16個鄉、22個鎮),特色農產品共計82種;奉節共有27個鄉、鎮(9個鄉、18個鎮),特色農產品共計58種;巫山共有26個鄉、鎮、街道(13個鄉、1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特色農產品共計92種;巫溪33個鄉、鎮、街道、鄉鎮級開發區(15個鄉、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鎮級開發區),特色農產品共計64種;忠縣共有27個鄉、鎮(5個鄉、22個鎮),特色農產品共計55種;墊江共26個鄉、鎮、街道(2個鄉、22個鎮、2個街道),特色農產品共計80種;豐都共有30個鄉、鎮、街道(7個鄉、21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特色農產品共計50種;城口縣共有23個鄉、鎮(13個鄉、10個鎮),特色農產品共計43種。

表1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特色農產品資源具體擁有情況
(二)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已注冊地理標志分布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已注冊地理標志共61件①將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地理標志商標不同注冊號,但為同一商標名稱者保留一個,且剔除了工商局、農業部、質監局重復注冊或登記的地理標志名稱。其中,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地理標志商標的有效注冊數據截止時間為2014年12月31日,2014年度的數據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于2015年3月11日發布,2015年度的數據截止數據整理之時尚未發布;農業部數據截止2015年11月5日農業部公告第2314號文件,包括農業部所有已頒證的地理標志數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數據截止時間為2015年12月22日,即到2015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第143號文件發布的地理標志數據為止。(各區縣的具體擁有情況見表2),其中萬州8件,分別是萬州紅桔、萬州羅田大米、萬州獼猴桃、萬州銀針、萬州檸檬、萬州山胡椒、萬州玫瑰香橙、萬縣胭脂魚;開州5件,分別是開州冰薄月餅、開州龍珠茶、開州木香、開州春橙、開州水竹涼席;梁平8件,分別是虎城尖柚、梁平竹筍、梁平甜茶、梁平木版年畫、梁平山羊、梁平柚、梁平壽竹、梁平竹簾;云陽6件,分別是故陵椪柑、云陽紅橙、云陽小茴、云陽烏天麻、云陽白山羊、云陽桐油;奉節2件,分別是奉節白肋煙、奉節臍橙;巫山2件,分別是巫山廟黨、巫山魔芋;巫溪5件,分別是巫溪洋魚、巫溪洋芋、大寧黨參、大寧河雞、巫溪紅三葉;忠縣3件,分別是忠縣柑橘、忠州豆腐乳、忠縣苧麻;墊江5件,分別是墊江白柚、墊江咂酒、墊江藠頭、墊江牡丹、墊江丹皮;豐都10件,分別是豐都栗子大米、豐都轎子山白菜、豐都轎子山蘿卜、保合梨橙、董家花椒、豐都龍眼、豐都肉牛、豐都紅心柚、豐都錦橙、豐都榨菜;城口7件,分別是城口太白貝母、城口洋芋、城口核桃、城口山地雞、城口蜂蜜、城口板栗、城口老臘肉。

表2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已注冊地理標志擁有情況
(三)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分布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有重慶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217個②數據來源為中共重慶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于2014年7月15日發布的《中共重慶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公布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的通知》。,各區縣的具體擁有情況見表3,其中萬州區有33個,開州區有38個,梁平區有26個,云陽縣有26個,奉節縣有14個,巫山縣有14個,巫溪縣有10個,忠縣有15個,墊江縣有15個,豐都縣有18個,城口縣有8個。各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中從事各區縣所擁有地理標志產品生產與銷售的情況如下。
萬州區7個:重慶三峽果業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柑桔、橙子、檸檬類產品;重慶市新天地高新農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與重慶市渝云峽川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營茶葉業務;重慶市萬州區稼穗米業有限公司,主營大米業務;重慶市萬州區西部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主營玫瑰香橙業務;重慶佛印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市高實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營獼猴桃等業務。
開州區4個:重慶天邦食品有限公司,主營柑桔、橙子類產品;重慶市開縣龍珠茶業有限公司,主營茶葉業務;重慶大巴山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主營中藥材業務;重慶尚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春橙產品。
梁平區2個:重慶市惠成竹制品有限公司,主營竹制品;重慶市夸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營柚子栽植及加工等業務。
云陽縣3個:重慶市重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主營橙汁類飲料等;重慶渝峰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主營烏天麻等產品;重慶市綠韻柑橘開發有限公司,主營柑橘類產品。
奉節縣3個:重慶市夔門紅翠臍橙合作社有限公司、奉節縣草坪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奉節縣鐵佛臍橙種植專業合作社,主營臍橙等產品。
巫山縣1個:重慶市神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主營廟黨等產品。
巫溪縣1個:重慶騰展家禽養殖有限公司,主營大寧河雞業務。
忠縣5個:重慶博富文柑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重慶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主營柑橘等業務;重慶市忠州腐乳釀造有限公司,主營豆腐乳業務;重慶市美絲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主營苧麻業務。
墊江縣3個:重慶市恒利食品有限公司與重慶本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主營藠頭等產品;重慶百果園酒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柚子加工等業務。
豐都縣6個:重慶豐都三和實業有限公司、重慶三冠食品有限公司、重慶川王子食品有限公司與重慶豐都明富實業有限公司,主營榨菜等業務;重慶恒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主營牛肉等產品;重慶山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營花椒等產品。
城口縣5個:重慶市城口縣四季五谷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營山地雞、蜂蜜等產品;重慶原也中蜂開發有限公司,主營蜂蜜產品;重慶鵬城源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市城口縣趙孝春野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主營老臘肉產品;重慶市九重山食品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核桃加工業務。

表3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擁有情況
(四)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綜合分析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綜合情況見圖 1。從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及其開發情況來看,特色農產品數量的區縣擁有情況按從多到少依次是萬州區、梁平區、巫山縣、云陽縣、墊江縣、開州區、巫溪縣、奉節縣、忠縣、豐都縣、城口縣;已注冊地理標志數量的區縣擁有情況按從多到少依次是豐都縣、萬州區、(梁平區、云陽縣)①括號內的區、縣表示它們的數據相同。、城口縣、(開州區、墊江縣、巫溪縣)、忠縣、(奉節縣、巫山縣)。從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的區縣擁有情況來看,按從多到少依次是開州區、萬州區、(梁平區、云陽縣)、豐都縣、(忠縣、墊江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按從事本區縣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的區縣擁有情況來看,從多到少依次是萬州區、豐都縣、(忠縣、城口縣)、開州區、(云陽縣、奉節縣、墊江縣)、梁平區、(巫山縣、巫溪縣)。

圖1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綜合情況雷達圖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的深度開發水平可以從各區縣已注冊地理標志占該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品種數的比例和從事本區縣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占該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的比例來進行分析,見圖 2。其中從各區縣已注冊地理標志占該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品種數的比例來看,比例從高到低的區縣依次是豐都縣(20%)、城口縣(16.28%)、梁平區(8%)、巫溪縣(7.81%)、開州區(7.35%)、云陽縣(7.32%)、萬州區(6.35%)、墊江縣(6.25%)、忠縣(5.45%)、奉節縣(3.45%)、巫山縣(2.17%),整個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已注冊地理標志占該地區擁有的特色農產品品種數的比例約為 7.46%。從各區縣從事本區縣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占該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的比例來看,比例從高到低的區縣依次是城口縣(62.50%)、忠縣(33.33%)、豐都縣(33.33%)、奉節縣(21.43%)、萬州區(21.21%)、墊江縣(20%)、云陽縣(11.54%)、開州區(10.53%)、巫溪縣(10%)、梁平區(7.69%)、巫山縣(7.14%),整個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從事本地區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占該地區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的比例為18.43%。

圖2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的深度開發水平
(一)相關性分析

表4 各區縣特色農產品數、GDP、地理標志數、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相關分析
從表 4可以看出,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與區縣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 0.715,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與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的相關系數為 0.564,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與區縣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 0.687,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與區縣擁有的地理標志數量的相關系數為 0.141,區縣擁有的地理標志數量與區縣地區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 0.271,區縣擁有的地理標志數量與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的相關系數為 0.307。從這幾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來看,部分為高度正相關的關系,部分為低度正相關的關系。
根據以上統計結果,可以發現:一個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越多,則該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就越多,并且該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就越高,說明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程度對該區縣的經濟發展能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越多也對該區縣的農業資源開發能起到帶動作用,推動該區縣的經濟發展。但是,我們也發現,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特色農產品資源的開發工作還有很大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推進,從統計結果來看,各區縣特色農產品注冊地理標志的比例還不高,未能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對地區農產品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推進作用,已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大多也未能圍繞本區縣地理標志產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二)回歸與微觀調查數據分析
1.回歸分析
根據前面的理論探討與數據分析,我們知道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對其經濟發展有較好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驗證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我們構建區縣特色農產品擁有量對其經濟實力的回歸模型,為了測度區縣特色農產品擁有量對其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我們以兩個變量進行了對數化轉換。設區縣特色農產品擁有量為Y,區域經濟實力為X,建立模型如下:
LnY = a+ bLnX +e
回歸結果見表5。

表5 以LnY為因變量的回歸分析
根據表5的回歸分析結果,回歸系數和模型的顯著性水平都非常高,可決系數為0.38,可以看出回歸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效果,說明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有較好的推動作用,區縣特色農產品資源每增加1%,可推動該區縣經濟增長1.475%。
2.微觀調查數據分析
在重慶主城、萬州區、涪陵區共發放了750份問卷就消費者對地理標志產品的認知進行調查,其中重慶主城150份,萬州區和涪陵區各30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724份。問卷采用李克特5點量表設計,見表6。對變量D1、D2、D3、E1、E2、E3進行頻數分析,結果見表7、表8。

表6 消費者對地理標志產品認知調查表

表7 變量基本統計信息表

表8 變量頻數分析表
從微觀層面的調查結果來看,相對于普通產品而言,具有區域特色的地理標志產品更受消費者歡迎,且有獲取更多收益的可能。受訪者的基本信息為:男性占 54.6%,女性占 45.4%;20~29歲占48%,30~39歲占19.7%,40~49歲占21.1%,50~59歲占7.2%,60歲及以上占4%;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占24%,高中或者中專占29.2%,本科或者大專占44.2%,碩士及以上占2.6%;職業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占8.1%,三資企業高級白領占4.1%,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占2.8%,個體私營業主占14.7%,農民占5.9%,學生占25.6%,自由職業者占30.9%,其他占7.8%;家庭平均月收入為2 000元以下的占22.8%,2 001~5 000元的占49.1%,5 001~7 000元的占19.9%,7 001~10 000元的占4.6%,10 000元以上的占3.5%。
通過研究發現,一個區縣擁有的特色農產品數量越多,則該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數量越多,并且該區縣的地區生產總值也越高。經過測算,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所涵蓋區縣的特色農產品資源每增加1%,可推動該區縣經濟增長1.475%;同時,區縣擁有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越多,也對該區縣的農業資源開發能起到帶動作用,推動該區縣的經濟發展。但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各區縣特色農產品注冊地理標志的比例還不高,未能充分發揮地理標志品牌效應對地區農產品資源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該區域的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大多也未能圍繞本區縣的地理標志產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對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要特別重視和加強區域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工作。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特色農產品開發的具體措施,安排一定比例資金,支持特色農產品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培育和推廣工作,著力解決好特色農產品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難題,推進和做好各區縣、各鄉鎮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的規劃和建設工作。
第二,要加強區域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標準化生產是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強對特色農產品生產農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培訓,推動標準化進村入戶,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原產地命名、生產區域劃定、地理標志與品牌標注等工作,對特色農產品實施依法保護。
第三,要圍繞區域地理標志產品與特色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大力培育和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特色農業市場經營主體。要根據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實際,既要發展規模化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生產技術,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與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使龍頭企業形成規模,合理布局。
第四,要加強特色農產品流通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大電力、道路、市場設施、網絡通信、倉儲等的投資建設,培植和扶持一批特色農產品營銷公司的發展,使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包裝和儲藏得到改善,進一步做好特色農產品的集散、配送、拍賣及營銷信息系統的管理工作。
[1] SACHS, J.D. AND ANDREW 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45):827-838.
[2] 徐康寧,邵軍.自然稟賦與經濟增長:對“資源詛咒”命題的再檢驗[J].世界經濟,2006(11):38-47,96.
[3] 邵帥,齊中英.西部地區的能源開發與經濟增長——基于“資源詛咒”假說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8(4):147-160.
[4] 岳利萍,吳振磊,白永秀.中國資源富集地區資源稟賦影響經濟增長的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10):153-159.
[5] 張遼,李京曉.資源稟賦與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基于省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12):51-57.
[6] 田苗,嚴立冬,夏慶利,袁浩,鄧遠建.農業資源豐度對經濟增長與經濟穩定的影響[J].農村經濟,2013(5):13-18.
[7] 李佛關.農產品區域品牌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推進——基于國家三部委地理標志截面數據的實證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12):209-213.
[8] 李啟平,趙溯,晏小敏.地理標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4(3):26-30.
[9] 樊明懷,閃輝.安徽省特色農產品資源開發利用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6):27-32.
[10] 聶引娥.地理標志保護——山西特色農產品的出路[J].中國合作經濟,2008(8):66-67.
[11] 張龍,陳永紅.地理標志產品與地區經濟發展——以無錫陽山地區水蜜桃產業為例[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2):16-18.
[12] 孫慶忠.地理標志產品與縣域經濟發展[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37-42.
[13] 龔婭萍.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 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發展[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5):63-67.
(責任編輯:于開紅)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Study on Chongqing Northeas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rea
LI Foguan1YANG Xiaorong2CHEN Xing1
(1.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2. Finance Department,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ith empirical methods. It conducts a surv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Chongqing northeast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rea and consumer value perception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and then combines it with the data about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unicipal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GDP of the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r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unties have, the mor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unicipal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GDP in the counties are. By calculation, every 1% increas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ill lead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1.475%. However, there are problems of low registration rate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 improve regional economic strength, such as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ing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evelopment area; special agri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F323
A
1009-8135(2017)03-0013-08
2017-02-05
李佛關(1981—),男,湖南岳陽人,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品牌經濟地理。
楊小容(1986—),女,重慶萬州人,重慶三峽學院計財處職員,主要研究區域經濟發展。
陳 興(1995—),女,重慶渝北人,重慶三峽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農業經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品牌企業推動城鎮經濟發展的機理、途徑與效應測度研究”(14YJA790022);渝東北地區農村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渝東北地區農產品地理標志開發調查研究——基于消費者行為視角”(2015ydbzx-03);重慶三峽學院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生態文明視閾下長江上游經濟帶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化互動發展研究”(14ZD04)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