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怡,鄭嘉乾,盧許恩,黃暨生,賈超,賴新生
?
賴新生教授通元法治療過敏性鼻炎經驗淺析
鄭嘉怡1,鄭嘉乾2,盧許恩1,黃暨生3,賈超4,賴新生1
(1.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006;3.廣州醫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州 510220;4.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 510405)
名醫經驗;賴新生;過敏性鼻炎;通元針法;針藥并用;鼻炎,變應性

賴新生(1955—),男,福建省武平縣人,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針灸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針灸學會刺法灸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評審委員,香港針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中醫針灸學的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針灸與針藥結合治療過敏性疾病(哮喘、鼻炎、蕁麻疹等)和腦病(中風、弱智、癲癇、帕金森病、老年癡呆、腦性癱瘓)等,對痛證、不孕不育等疑難雜癥也有較好療效。主持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各級課題10余項,著有《嶺南針灸經驗集》《針灸時間治療概論》《實用針灸處方學》等,榮獲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多項;指導培養博士生21人、碩士生36人、在站博士后2人;多次應邀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講學和學術交流,為國家人事部百千萬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通元法為賴新生教授獨創的一種治法,旨在通過通督調神和引氣歸元來調和臟腑陰陽,筆者有幸作為賴教授碩士研究生跟師學習,受益匪淺,淺析其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經驗。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患者機體接觸過敏原后,產生特異性IgE并介導Ⅰ型超敏反應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包括鼻塞、鼻癢、噴嚏、清涕,鼻黏膜蒼白等[1],或伴頭痛、耳鳴、流淚等癥狀。
現代醫學認為,致敏原被吸入鼻腔后,在鼻黏膜下產生相應的IgE抗體,并與周圍肥大細胞表面的IgE受體結合,患者即處于致敏狀態。有研究表明[2],過敏性鼻炎患者IgE水平明顯高于正常人(<0.01)。故當患者再次吸入同類致敏原時,抗原抗體結合,并激活肥大細胞使之釋出大量介質,從而造成鼻黏膜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滲出物增加,腺體分泌增多,出現以嗜酸粒細胞為主的炎性浸潤。中醫學認為本病屬“鼻鼽”“鼽嚏”“鼽鼻”“鼻淵”的范疇。《素問·至真要大論》:“少陰之復,煩躁鼽嚏……甚則入肺,咳而鼻淵?!北静楸咎摌藢嵵C,責之以內外因,外因多為感受外邪,侵襲鼻竅;內因多為稟賦不足,正氣內虛。學者們[2-6]認為其病機為脾肺虛寒、肺腎兩虛、肺脾兩虛、肺氣虧虛、腎陽虧虛、郁熱熏鼻、風熱犯肺、膽腑熱盛、瘀血阻竅型等,雖無統一證型,但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
賴教授認為,疾病皆因陰陽失衡所致,微有盛衰虛損,或使臟腑病。本病主要分為肺虛型、脾虛型、腎虛型三大證型,本病位處肺金,然其與脾土、腎水母子相生,先天與后天之本皆有所顧,三臟虛損,繼而傷及五臟,雜病至。鼻為肺之外竅,肺氣虛,門戶虛掩不固,腠理疏松,邪氣乘虛奪門而入,首侵鼻竅,肺氣無以通調水道,津液輸布失司,鼻竅受阻,故致流涕及噴嚏頻作。然脾土為肺金之母,脾氣不足,則無以升降運化,久則肺金盜其母氣,宣降失司,津液滯留于鼻而致病。肺金為腎水之母,肺主一身之氣,腎為氣之根,主納氣,然腎精虧虛,失于封藏,乃使氣浮于上,氣不歸元,亂竄至其門戶,故而噴嚏陣發,或因陽虛致寒水上泛,可見流清涕。肺氣虛損,金木相侮,金火相乘;脾氣虛損,肝木乘土,子病及母;腎氣虛損,水不涵木,水火不濟,故而心肝火旺,虛火上炎,津液虧虛,鼻癢干澀,焦躁不安,無以為眠。因而一臟虛損,則五臟衰;一臟失衡,則五臟無以安和。
近代學者們[7-9]多以祛風清熱化濁、宣肺通竅、補益氣血、重補腎陽、疏肝解郁、調和營衛等為治則,方以腎氣丸、八珍湯、龜鹿二仙膏、蒼辛通竅湯、銀翹散、小柴胡湯等為主。賴教授認為本病雖分三大證型,但總屬陰陽失調。陰陽乃八綱之首,張景岳《景岳全書·陰陽》:“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可一言以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賴教授主張治宜循通元法之根本大則,通督養神,引氣歸元,調和陰陽,兼以益肺固表,健脾固肺,補腎通竅?!爸樦?固是良醫”,有研究表明[10-13]針灸配合藥物治療該病,病程較短者療效更佳。“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賴教授善于運用通元法針藥并用治療過敏性鼻炎,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以通元法固本培元,扶正祛邪,通竅和臟。
3.1 肺虛型
①癥見鼻癢、打噴嚏、鼻塞、流清涕,兼有惡風,多汗,易感冒,氣短懶言,舌質淡嫩甚至胖大,苔薄白滑。②針灸處方以引氣歸元(主穴取天樞、氣海、關元、歸來,配以中府、膻中),通督法(主穴取百會、前頂、后頂、印堂、上星,配以肺俞、大杼),及大椎、風門、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先針后灸。③中藥經驗方為參芪桂枝芍藥湯。黨參15 g,北芪15 g,桂枝12 g,白芍1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此方在桂枝湯基礎上加強補氣作用,其中黨參、北芪益氣固表,健脾扶正祛邪,桂芍相配調和營衛,龍骨、牡蠣取其收斂之效。鼻塞嚴重者加厚樸(用量可達30 g)、白術(12~15 g);鼻癢者加防風、辛夷;打噴嚏嚴重者加以黃芩、甘草;癥狀緩解后可合蒼耳子散。中成藥用加味藿香正氣丸。④其他療法可用穴位注射,藥物選用維生素B12和維丁膠性鈣。取迎香、曲池、肺俞、足三里。每次選用兩穴,交替使用。自血療法,取肺俞、曲池、血海、膈俞,交替使用。穴位敷貼,辨證選用自制通元定喘膏,發作期可選用Ⅰ號或Ⅱ號方,緩解期可選用Ⅲ號方。
3.2 脾虛型
①多見于12歲以下小孩,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較重,嗅覺減退;伴頭重頭昏、納呆、消瘦、便溏腹瀉、干咳、面青;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脈虛緩。②針灸處方以引氣歸元(主穴配以章門、中脘),通督法(主穴配以脾俞、肺俞),及迎香、足三里、豐隆、公孫、合谷。若濕重加曲泉、陰陵泉;肝郁加太沖。③中藥經驗方為健脾固肺湯。太子參15 g,茯苓12 g,黃芩9 g,白術10 g,北芪10 g,谷芽12 g,蟬衣8 g,代赭石15 g,甘草3 g。上方的組方思路為健脾:益肺:滲濕比例為3:2:1,以調理中焦為主,補氣會傷害脾陰,影響食欲,因此方選太子參而不用北芪、黨參,茯苓、白術、北芪健脾益氣,扶助正氣,谷芽開胃消滯,蟬衣宣肺祛風,代赭石重鎮降逆,又可止鼻衄,代赭石可用煅龍骨、牡蠣代替。便溏加訶子肉、佩蘭、藿香;鼻塞加煨葛根或升麻,以升提清陽。中成藥用補中益氣丸。④其他療法可用穴位注射,藥物同肺虛型。取迎香、脾俞、陰陵泉、三陰交。每次選用兩穴,交替使用。自血療法,同肺虛型。穴位敷貼,同肺虛型。
3.3 腎虛型
①癥見鼻癢,噴嚏連連,清涕不止;多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泄,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鼻黏膜蒼白水腫,舌質淡嫩,苔白潤,脈細弱。②針灸處方以引氣歸元(主穴配以石門、中極),通督法(主穴配以腎俞、命門),及迎香、太溪、三陰交。針灸并用,可直接灸、溫針灸、隔姜灸。取腎俞、命門、志室,交替使用。③中藥經驗方為加味二仙龍蝎湯。鹿角膠6 g,龜板膠20 g,肉蓯蓉12 g,熟地15 g,補骨脂9 g,知母6 g, 黃柏6 g,五味子6 g,地龍干6 g,全蝎2條。鹿角膠、龜板膠滋陰潛陽,肉蓯蓉、熟地、補骨脂三味平補陰陽,補腎中精氣。知母、黃柏、五味子瀉腎中虛火,制溫補之品,苦寒兼陰,增加血肉有情之品的療效。地龍干、全蝎祛風。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花、蒼耳子通鼻竅;噴嚏頻作,流涕較多可以烏梅斂肺止涕;腰膝酸軟者加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中成藥用金匱腎氣丸。④其他療法可用穴位注射,藥物同肺虛型。取迎香、腎俞、氣海、關元。每次選用兩穴,交替使用。自血療法,同肺虛型。穴位敷貼,同肺虛型。
患者,25歲,2014年11月6日初診。反復鼻塞流涕不止6~7個月,舌苔白厚,脈沉細尺弱。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中醫診斷為鼻鼽,證型為肺虛型。治擬通督養神,引氣歸元,調和陰陽,益肺固表。中藥處方為白芥子10 g,桂枝10 g,佩蘭10 g,藿香10 g,荊芥10 g,防風10 g,升麻10 g,煅龍牡(各)10 g,煨葛根15 g,甘草6 g。7劑,水煎服。針灸處方用通元法(百會、前頂、后頂、印堂、上星、肺俞、大杼),引氣歸元(天樞、氣海、關元、歸來、中府、膻中),配穴取大椎、風門、迎香、曲池、合谷、足三里。配合紅外線治療、穴位注射(藥物選用維生素B12和維丁膠性鈣穴位注射雙迎香、曲池)。2014年11月18日二診,癥狀改善,舌紅,苔白,脈沉弦細。中藥為上方加北芪15 g。7劑,水煎服。三診,患者訴已無鼻塞流涕,偶有噴嚏,賴教授囑患者續服上方,配以針灸及通元定喘膏穴位敷貼治療。經12次治療后,其間僅發作2次,后再行針灸鞏固治療。
5.1 取穴之精
賴教授經查閱大量中醫古籍及文獻,結合其幾十年的臨床經驗,歸納出治療過敏性鼻炎常用有效主穴及次穴各20個,具體如下。①主穴包括迎香、鼻通、印堂、合谷、風池、攢竹、上星、水溝、素髎、禾髎、曲池、百會、豐隆、列缺、太陽、大椎、風門、肺俞、脾俞、大杼。②次穴包括顴髎、腦戶、飛揚、至陰、后溪、膏肓、聽宮、膻中、腎俞、內關、外關、魚際、至陽、照海、申脈、足臨泣、頸1-7夾脊、太沖、鼻腔內、神闕。賴教授總結,上述穴位在古籍中大多可治療鼻淵或鼻部疾病。有研究表明針刺迎香、印堂[14]可明顯改善鼻黏膜微血管,改善鼻腔內腺體分泌,明顯降低其神經肽VIP和SP水平。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在迎香、曲池穴刺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內ACTH水平可隨著鼻炎癥狀的改善明顯上升[15]。此外,肺俞、脾俞與腎俞[14]可興奮相應脊髓節段,調節軸索反射。賴教授通過通元針法,融匯周身經穴,溝通全身經氣,陰陽交通,故可治之。
5.2 組方之妙
通元之法妙在其方,在過敏性鼻炎治療中主要以通元針法組方。賴教授之通元法主要分為通督調神法與引氣歸元法。組方之妙在于,其一,通督法。多選取背部腧穴,主要為督脈、膀胱經腧穴。賴教授認為在過敏性鼻炎的神經調節方面,主要是第7胸椎以上到百會的神經調節起關鍵作用。其中印堂位處兩眉之間,督脈從背部由此下行至鼻尖,此穴為通鼻竅之要穴,配以前頂、后頂可加強通督脈的作用,此為通元針法中一主要處方。背俞穴可調整植物神經活動,合治內府,結合其病機,治療該病必須結合背俞穴、合穴。其二,引氣歸元法。多選用募穴為主,腹為陰,背為陽,俞募同用,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此乃通元法之本。其三,上病下治?!端貑枴の宄U笳摗?“病在上者下取之?!薄安≡谙抡呱先≈??!惫食ǘ椒ㄅc引氣歸元之外,需配以四肢腧穴,以五腧穴為主。其四,局部取穴。鼻旁部迎香穴為手足陽明之會,屬大腸經經穴,“其支者……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肺與大腸相表里,此穴位處肺之門戶,對鼻塞不通,不聞香臭者有神效。與印堂連成鼻部三角區合用疏通局部經氣。配以督脈上星、前頂、百會、后頂,以督脈之穴引領陽氣上通于竅,使其清陽在上,濁陰在下,溝通陰陽,可達調肺氣、通鼻竅之功。
5.3 選術之靈
①通竅之術。在迎香穴的操作上,新病者針尖向鼻翼水平進針3分;久病者向鼻柱方向進針5分,輔以瀉法,針刺處有熱脹感為妙,可在此穴或鼻旁見細小血絡,可以毫針點刺放血。針刺印堂時,向鼻柱方向平刺入5分,針感向鼻尖及鼻翼放射[16]??傄蕴搫t補之、實則瀉之為法。②通元之術。通元針法多陰陽兩面交替進行。通督法中選用大椎、風門、肺俞,其中大椎要深刺,風門要淺刺,肺俞務必得氣,先針后灸?!搬標粸?灸之所宜”,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引氣歸元的主穴中選取兩穴進行溫針灸、隔姜灸等。其中鼻塞較為明顯時, 賴教授主張“針刺導其先,湯藥蕩其后”,必配以風池與合谷。風池向鼻尖的方向針刺,可通鼻竅。在合谷穴的針法上,賴教授主要“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多選用繆刺。此外,可于神闕、背俞穴、膀胱經閃罐,以激發經氣,留罐5~10 min,調節臟腑功能。賴教授常囑患者平時以通元定喘膏辨證進行穴位敷貼,認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此外穴位敷貼[17-18]可能具有的抗過敏機制為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減少致炎介質產生。發作期穴位選用肺俞、風門、定喘、孔最、天突;緩解期兩組穴位交替使用,一組選用肺俞、脾俞、大腸俞、足三里穴,另一組取大杼、膏肓、腎俞、氣海、豐隆穴。通元法通過精要取穴,妙筆組方,靈動選術,旨在固本培元,扶正祛邪,通竅和臟,以解疾病之苦。
[1] Meltzer EO, Blaiss MS, Derebery MJ,. Burden of allergic rhinitis: results from the Pediatric Allergies in America survey[J]., 2009,124(3 Suppl):S43-S70.
[2] 楊臖,耿麗娜,彭輝勇,等.過敏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4﹢T細胞表面信號淋巴細胞激活分子的表達[J].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2015,25(4):326-348.
[3] 龐壽增,龐偉賓.辨證治療過敏性鼻炎25例[J].光明中醫,2003,18(1):62.
[4] 宋春麗,遠慧茹.過敏性鼻炎治驗1例[J].山西中醫, 2011,27(6):42.
[5] 王宇.中醫藥治療變應性鼻炎研究概況[J].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1,10(3):34-37.
[6] 李健民.中醫辨證治療變應性鼻炎36例[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4):88-89.
[7] 王道涵.安效先治療小兒過敏性鼻炎驗案3則[J].遼寧中醫雜志,2010,37(4):737-738.
[8] 仝小林,劉文科.論過敏性疾病的中醫藥治療[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5(5):8-10.
[9] 李建勤.蒼辛通竅湯治療鼻竇炎300例[J].光明中醫, 2011,26(2):269-270.
[10] 金澤,王春英,陳靜.針藥并用治療過敏性鼻炎6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1):663-664.
[11] 雷靈芝.桂枝屏風湯聯合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8):120-121.
[12] 陳戈,劉業帥,林秋意,等.針灸結合中藥治療過敏性鼻炎[J].全文版(醫藥衛生),2016,(2):156.
[13] 張治成,楊曉,楊曉剛,等.意守式針灸療法聯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療中重度間歇性過敏性鼻炎臨床療效及預后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25):3542-3544.
[14] 李月梅,莊禮興,賴新生,等.電針對常年性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漿血管活性腸肽和P物質的影響[J].針刺研究, 2007,32(2):136-137.
[15] 陳永紅,呂琳,陳紅,等.穴位刺血對變應性鼻炎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ACTH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5, 25(3):211-212.
[16] 劉壇樹,賴新生.賴新生教授治療過敏性鼻炎臨床經驗[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5(6):211-212.
[17] 陳劫,賴新生,唐純志,等.穴位敷貼對過敏性鼻炎小鼠腹腔肥大細胞脫顆粒影響的實驗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7,26(12):42-43.
[18] 賴新生,司徒鈴,靳瑞,等.針灸對Ⅰ型變態反應患者血清總IgE、特異性IgE抗體的影響[J].廣州中醫學院學報,1991,8(4):302-306.
2016-12-20
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國中醫藥人教發2014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473600)
鄭嘉怡(1991—),女,2014級碩士生,Email:kaii1008@163.com
賴新生(1955—),男,教授,Email:lai023@163.com
1005-0957(2017)06-0643-04
R249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6.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