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花


【摘 要】本文針對學生在階段性的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開發和技能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如:不熟悉語音在語流中的變化、詞匯量不足、筆記條理不清、表述不完整,提出了勤聽多模仿、拓展閱讀、圈劃關鍵詞并熟用語義標記、強化基本句子結構知識等解決方法和策略,希望略有成效及仍待驗證的這些方法,能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
【關鍵詞】學術性英語聽力;筆記;語音變化;模仿;句子結構
一、引言
聽力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模塊,也是英語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階段的學習,對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培養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聽力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的策略和語感,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即英語的交際性功能。新課程背景下的聽力教學強調整體理解語篇,倡導培養學生的分析與判斷能力,但是,由于高考壓力,實際的英語聽力能力的培養趨于應試性。在中職學校中,英語聽力能力的教學也側重交際性功能。
然而,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高中生和中職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深造,而國外院校的英文授課環境對留學生的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提出了嚴格要求。學有所獲的一個基本前提是,能聽懂英文授課,并做好課堂筆記以備課后整理復習。一般的交際性英語聽力能力,遠不能滿足留學生的聽課需求。即使是國內很多大型的知名英語培訓機構,也少有針對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培養的課程。因此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是高中階段學生,尤其是有志于出國的學生,有必要開發的一項重要能力。
筆者查閱文獻后發現,國內關于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所以值得探究。而筆者執教的中澳合作TAFE五年一貫制班級,中職階段側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接受高職階段的全英文授課打下扎實的基礎。其中,學生現階段學習的澳大利亞英語三級聽力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聽懂學術講座主題、大意和要點,并通過筆記整理詳細信息,寫出講座概要。這為筆者探究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的開發與技能訓練提供了契機,因此,筆者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相應研究。
二、階段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不熟悉語音在語流中的變化
連讀、同化、失去爆破等會給學生設置聽力障礙,直接導致學生無法清晰識別單個單詞,誤以為遇到了又長又臭的新單詞,從而產生畏難心理,裹足不前。但等文本呈現時,學生才發現其實不難。
2.詞匯量不足
大部分學生的知識面不夠廣,不同領域的詞匯量非常有限。比較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學生在聽到相對熟悉的話題,如飲食、健康等時,顯得輕松自信,反饋時能陳述的要點或細節較多;但當他們聽到比較陌生的話題,如移民、法律體系等時,顯得茫然無措,反饋時只能說出一兩個簡單的詞匯。
3.筆記條理不清
不少學生的筆記有些共同點:要點缺失、邏輯關系不清、條理不分明。盡管大部分學生在一次次的面批后,筆記的基本格式改善,也能適時用縮寫和符號,但要點細節不分,分級序號不明的情況仍較普遍。非關鍵詞反復出現的情況也較嚴重。
4.表述不完整
學生在口頭復述或書寫概要時,往往堆砌筆記詞匯,而不懂如何用自己的語言組詞成句,往往表現為句子成分缺失,句不成句。
三、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1.勤聽多模仿
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聽說往往不分家,兩者相輔相成。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常常通過傾聽周圍人所說的話,然后進行反復模仿,進行腦內知識儲備,從而實現語言的內化,并最終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所以,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聽和說密不可分。
要使學生習慣并適應各種語音在語流中的變化,就要鼓勵學生勤聽多模仿,敏感地應對語音的各種變化。只有當學生自己在讀和說時,能自然而然地運用語音的變化,才能在聽時,對語音的變化提升敏感度,作出自然而迅速的反應。
筆者任教的班級中有很多學生喜歡看美劇,也認為這是學習英語的有效方式,但多數學生以看字幕為主、聽為輔。而被動聽能接收到的信息量,遠遠不如主動聽所能接收的信息量,因為主動聽時,通過大腦的積極運轉而激活的相關知識網,有助于吸收新知、并通過有意義的聯結網絡加深印象。所以盡管學生手頭資源豐富,但他們利用資源的方式和方法值得商榷。
因此,筆者鼓勵學生換種看劇方式,以聽為主字幕為輔,勞逸結合,遇到經典語句,可以反復聽,反復模仿,尤其是含有語音變化的。當然,學生看劇習慣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旁人也無法監控。所以,該方法的應用就完全靠學生的自覺性。其中有幾位學生開始嘗試看英文字幕,雖然一開始不太習慣,但收獲卻比之前只看中文字幕大,從而使他們有意識地慢慢過渡到以聽為主。
2.拓展閱讀,廣泛涉獵
擴充詞匯量是一個持續的學習過程。新事物的出現,促成新詞匯的出現。大量媒體帶我們領略日新月異的世界,但我們不能僅僅受視頻、圖片的吸引,更有效的增廣見識、增加詞匯的途徑還是拓展閱讀,進行廣泛的涉獵,熟悉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話題。
在學校教學中,教師可以起統籌引導作用。在不同時間段,布置不同話題的任務;在同一時間段內,讓學生就相同的話題,自尋閱讀資料,并整理相關的詞匯,然后與班內同學分享,共同提高。在學生組織能力強的班級,還可以在不同階段委派不同的學生,組織資源共享,共同學習活動,教師從旁協助。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單純每次都由教師組織的效果好。
檢查學習效果,可以通過同步跟進相同或類似話題的聽力材料實現。在聽前預測時,先告知學生聽力的主題和題目,然后讓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反饋相關詞匯和知識,把讀和聽有機結合。
3.圈劃關鍵詞,熟用段落標記
學生第一次階段性隨堂小測的結果差強人意,因為小測的聽力材料是之前學生自己練習時聽過的,而且小測時還有一份條理清晰的提綱式筆記,試題類型是填空補充完整內容。分析小測結果時,學生普遍反映:雖然大部分內容聽懂了,但不知道具體該寫什么。究其原因,是關鍵詞的識別沒掌握好,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沒理清。
為提高學生識別關鍵詞,以及句子間邏輯關系的能力,筆者在每日聽力練習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看文本圈劃關鍵詞,并記筆記的練習。這些文本經過精心挑選,主題明確,條理清晰。如此,大部分學生在第一次該類作業得到“總體結構不錯,但關鍵詞略多(少)”的評價后,樹立起信心,然后經過教師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分析特有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后,改進各自不足,得以進步。
但是,仍有個別同學仍分析不清句子間的邏輯關系,需要老師加強個別語言點知識的教學,通過開小灶的方式,學練結合,爭取趕上班級總體進度。這些語言點知識主要涉及一些連詞、語義標記詞等。如and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but和however往往表示轉折關系,now和allright在講座中可以提示話題的轉換等等。強化并鞏固連詞的相關知識和應用能力,有助于學生理清思路,整理筆記。
4.強化基本句子結構知識
現在的英語教學比較注重英語的語用交際功能,弱化了傳統的語法教學,所以不少學生對一些語法知識一知半解。
盡管有些傳統的語法教學有其弊端,但不可否認,掌握一些基本的詞法句法知識,對理解長難句有較大的助益。因為通過掌握的詞法句法知識,學生可以更快捷的判斷出句子的主干,排除干擾冗余信息,從而找出關鍵詞,再把關鍵詞通過句法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最后的輸出。
所以,在發現學生口頭復述和書寫概要,句子結構不完整時,筆者適時補充了簡單句的五個基本句型的相關知識,并通過例句分析,學生模仿造句,學生間交叉批改分析等方式,幫助學生一步步了解、理解并掌握基本句法知識,然后反過來應用到口頭復述和概要書寫中。
經過幾次反復講解和練習,部分學生已經熟練掌握,部分學生仍偶爾犯錯,還有一部分則錯誤較多,學生學習能力的個體差異也由此體現。但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隨著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日趨發展成熟,實際應用效果將更好。
四、結束語
英語聽、說、讀、寫這四方面能力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獨立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學術性英語聽力能力的開發和技能訓練是一個階段性的學習過程,但它也可以貫穿之后的英語學習、英文授課的專業課學習。在這個階段性學習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必須及時解決,否則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習。文中所提策略和方法僅為筆者愚見,有些略有成效,有些仍待進一步反饋驗證,希望能真正幫助學生通過量的積累,產生質的飛越。
參考文獻:
[1]劉海霞.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現狀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26):259
[2]羅之慧.高中學生英語聽力發展的教學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8):1-5.
[3]楊瓊.高中英語聽力教學設計與教材整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