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微博作為一種常用社交工具,是個體進行自我表露的平臺。這不僅幫助個體釋放表達欲望,也是個體尋求自我、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礎上,借助于相關分析等定量分析法以及內容分析等方式,個體的微博使用行為以及微博內容能夠成為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微博;人格;社交工具;自我表露
微博作為一種分享和交流平臺,是個體抒發、表達每時每刻所見、所想、所感的重要社交工具,其不僅可以作為個體表達的平臺,也可以作為了解和觀察他人的媒介。由于其注重時效性、以及個體的主動性和隨意性,所以能夠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個體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點。
1微博與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由Jourard于1958年提出,他將自我表露界定為表露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與感覺的過程。有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微博使用者主要基于自我傾訴動機、自我滿足動機和社會交往動機而使用微博進行自我表露,表露對象主要包括自我、親友和陌生人。值得注意的是當表露對象為自己時,往往不在意別人看法,此時自我表露的形象與“真我”是較為契合的。當出于社會交往動機時,表露對象則為親友,但在微博中的訴說又不同于現實中面對面,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自我的表達而不用顧忌過多。陌生人作為潛在的微博觀看者,雖然微博使用者并不是有目的地向其自我表露,但由于其素未謀面且不與現實生活發生關系的特殊身份,也并不妨礙微博使用者進行自我表露。
在自我表露的內容方面,往往以興趣愛好、娛樂搞笑、日常生活、情緒情感、新聞事件、觀點態度、人際互動等等為主。這些內容的表達一方面能夠幫助個體釋放表達欲望,一方面也是個體尋求自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一項以759名大學生微博使用者的實證研究表明,大學生微博的使用需求分別為人際交流、信息獲取、信息公開、傳遞即時信息、心理需求滿足。并且,大學生微博使用的信息公開和傳遞即時信息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傳遞即時信息能緩解抑郁情緒,信息獲取能緩解焦慮和壓力的負性情緒。
2微博與人格特質
使用多項人格測試與微博使用行為進行相關分析是現有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多項研究結果表明,大五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和開放性與社交網站的使用有密切關系,其與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呈正相關。高外傾性的個體會更頻繁地使用社交工具,并且高開放性的個體也更傾向于使用新功能和新產品。此外,有研宄結果顯示網絡成癮患者往往具有喜歡獨處、敏感、傾向于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范等人格特質,而高神經質人格的個體更傾向于利用互聯網來避免孤獨,可能表現為對于社交工具的依賴。另一些研究表明,神經質、宜人性、外向性和自我展示呈正相關,具有這些特質的個體更傾向于在微博上表達真實自我,而高盡責性人格會較為謹慎地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自我表露。
金一波等人研究發現,微博使用者在社會支持和人際信任的得分顯著低于未使用者,而在社交回避因子上,微博使用者得分顯著高于未使用者,并且微博使用者的自尊、社會支持、社交回避、孤獨感、人際信任及幸福感各維度之間存在相互影響。
微博與自戀人格的關系是人格研究的另一個切入點。國外研究現實在社交網站上個人動態更新較為頻繁的人,往往伴隨著較高的自戀性格的得分,國內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結論。有研究者利用朋友圈使用行為做了類似分析,結果發現個體使用朋友圈的頻率和情感上對朋友圈的依賴都與個體的自戀水平有顯著正相關。除了使用頻率、動態更新頻率之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的朋友數量,群組個數、點贊行為等也是研究者利用微博使用行為考察進行人格心理學相關研究的線索。
除了上述定量分析的手段,內容分析也是一項重要研究手段,內容分析法是對口頭敘述、文字、圖像資料等材料進行系統、客觀、量化處理的一種描述性研究方法。在基于微博的人格心理學研究中,需要把搜集到個體所發布的散亂的微博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并編碼,然后進行數據統計和解釋,進而形成對研究對象客觀而系統的描述。有研究使用該方法發現自戀水平高的大學生在社交工具中傾向于更新個人狀態,信息分享行為較少,并且發布內容集中在對生活軌跡和個人身體的描述。在一項以新加坡華人本科學生為被試的研究中,通過收集他們的微博文本內容以及生活滿意度評分和大五人格得分進行研究發現,微博中一些詞語的使用對個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作用,特別是使用死亡詞(如“死亡”)、性詞(如“性欲”)和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如“我”)三類微博詞語能夠預測主觀幸福感約四分之一的變異,并且高于個體大五人格得分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
以上研究表明,不管是從定量分析或是定性分析的角度而言,微博是個體進行自我表露和自我展示的重要媒介,利用微博作為分析個體人格特質的工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是當前進行人格心理學研究的一條新的途徑。并且不限于微博,目前微信朋友圈等新興的社交工具也同樣可以用來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胡春梅,何華敏等.微博:當代大學生使用現狀及對生活滿意度、負性情緒影響的實證研究——以重慶大學生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5,3(5):87-93.
[2]張咪.微博中大學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影響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金一波,李文濤,陶靈芝.微博使用者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2):1903-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