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森紅
【摘 要】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即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文本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素。
【關鍵詞】思維能力;把握文本;緊扣文本
教材,顧名思義就是教學材料。現行語文教材都是在認真篩選、周密論證的基礎上精心的,都是富有思想意義、藝術意義、體裁意義的典范文章。而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抓住這一重要時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就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揮教材示范和導向作用,這里我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把握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性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引導拓寬學生的視野,打開學生思維的通道,我們要學會善于結合文本進行適當的聯(lián)系和拓寬,設計好教學過程讓教材成為一個個最佳的資源生長點。語文教學要完成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開放的教學態(tài)勢。課文的重點句子,是表現課文中心思想的,是聯(lián)系上下文的紐帶,是貫穿全文的“串珠線”,在篇章結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課文中的段落之間,幾個部分之間總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在教學中,我們始終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如老舍寫的《草原》,它是以“景”和“情”融合一起的優(yōu)美散文。在教這篇課文時,我們以課文結句為突破口,一是剖析結尾句,掌握草原景色的特點。句中的“天涯碧草”是對草原景色特點的高度概括和形象表現。我讓學生思考:“天涯”境界從哪里體現?“碧草”景色又從何體現?二是剖析結尾句,探明語文主旨。句中的“蒙漢情深”為點題之語。為了理解,讓學生考慮考慮:作者來到草原,對那里的特有的環(huán)境產生了什么感受?從哪里看出?經過邏輯的反推,進而從“迎客”“相見”“款待”和“聯(lián)歡”這四個不可變動的邏輯順序的感況中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進一步加深了對“蒙漢情深”這一課文主題的理解。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緊扣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深刻性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小學語文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會解決問題,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質疑習慣就要從低年級著手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廣闊。如教學《小小竹排畫中游》一課時,可以抓“小竹排畫中游”的矛盾之處讓學生質疑:小竹排怎么會在畫中游?畫怎么能游?小竹排會不會把畫撐破嗎?水不會把畫浸濕嗎?等等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在文本中去細讀、品讀、悟讀,學生在文本中自然而然會讀懂了江南的景色是多么美的,此景就像一幅畫。又如學習《小小的船》一文時,我引導學生抓住“我坐在小小的船里”的矛盾來思考問題:“小小的船”是指彎彎的月亮嗎?那么小女孩是怎樣坐到月亮上的?她坐在月亮上看到的是不是和我們看到的一樣?月亮圓的時候她該怎么辦,會掉下來嗎?此時,學生們對小女孩坐在彎彎的月亮上看星空充滿了興趣與迷惑,這樣的課堂能激起了學生對探究宇宙充滿興趣。讓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學會怎樣發(fā)現事物的矛盾、分析問題的方法。
三、挖掘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
“問題是思維的向導”,老師要根據教材加以拓寬、延伸、注意打通關節(jié)、匯聚總合,聯(lián)類比較,提出一些富有啟發(fā)性和吸引力的問題,課堂才能成為富有效益的五光十色的語言信息場,學生才能在密集的高強度的信息刺激下,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積累足夠的語文知識。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自主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通過教科書的工具功能,通過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活動,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審美體驗。
在教《月光曲》一文最后一節(jié)時,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貝多芬離開茅屋后,兄妹倆從陶醉中蘇醒過來會說些什么?貝多芬回到客店記下即興而作的《月光曲》后會想些什么?這一富有興趣的提問,使整個教室活躍起來,同學們爭先恐后舉手。有的說:“皮鞋匠會惋惜地說‘我聽得這樣發(fā)癡,連貝多芬走了還不知道,哎,真可惜。”有的說:“盲姑娘會要怪哥哥,好眼睛也看不住一個人,要是能留住他多彈一首曲子該多好呀。”還有的說:“貝多芬記完《月光曲》后,拿著記的曲譜紙會滿意地說,我的即情之作多好啊!多虧那兄妹倆,今后我還要譜寫曲子給窮人聽,給那些“知音”聽。”通過變序跳躍的提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快速求知欲望,而且還有效地訓練了他們創(chuàng)造思維的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
總之,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立足文本學會質疑,從低年級起學會自已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老師應當學會用慧眼去捕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去看待和認識問題,逐漸將學生思維引入更深處,培養(yǎng)學生的多向思維和求異創(chuàng)新的能力。我們可以立足文本,挖掘教學點,多方引導,而后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真正有所得。
參考文獻:
[1]艾智慧.淺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與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新課程:小學》2015
[2]李立新.運用教材教學資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考試周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