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梅
【摘 要】學校今天培養的女生,不僅是公民和勞動者,更是未來的母親,即未來子女的教育者。她們素質的高低優劣,直接關系到下一代。寄宿女生中留守女孩的成長教育是學校管理的重要工作,關注、理解、尊重她們,給她們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成長空間,幫助她們愉悅、健康地成長,讓她們在走向生活、熱愛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創新。
【關鍵詞】農村初中;寄宿女生;留守女生;健康成長;教育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先生在《發現母親》中強調指出:“如果你在家教育兒子,那你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培養女兒,就是在培養整個民族”。因此,我們要有長遠的眼光,從國家民族的高度,從“潛教育”的角度,把女生教育作為“民族的希望工程”來抓。
隨著“高新區”的推進,缺少或沒有了土地的農民進入城市務工。在外務工的家長們沒有條件帶孩子流動,不少家長將子女送進了家鄉的學校寄宿學習。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有了缺失,“留守女生”的問題一下子凸顯了出來:由于長期的缺失親情關愛,心理健康方面產生陰影,很大一部分女孩子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甚至出現早戀、受到性侵害等嚴重后果。中學時期又是青少年的“心理斷乳期”,情緒波動厲害,在這個關鍵期,更易引發心理異常,造成嚴重后果。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對長期缺少父母關愛的寄宿女生進行有效的引導、管理和教育,給她們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成長空間,讓她們在這個成長的關鍵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做人,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為她們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學會自理自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寄宿留守女生是個特殊群體,她們的日常生活主要在校園,宿舍就是她們的“家”。這些女孩子由于父母親常年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隔代照顧,在爺爺奶奶的羽翼下,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事事以“我”為中心,面對集體住宿生活中的磕磕碰碰、自理自立,往往覺得遭遇了了不得的挫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甚至將鋪床、提水等小事升級為打架斗毆。因此,要充分掌握她們的思想動向,引導她們的行動方向,培養她們獨立生活和自理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積極進取的意識、健全的人格,使她們學會生活、學會合作,潛移默化地陶冶她們的情操。
(2)細化日常生活的管理目標,培養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父母在外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于管教,即使打電話,關注焦點是孩子的身體狀況和學習成績,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奶奶或其它監護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方法,使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我們要教育和引導這些學生及時改正錯誤,打理好自己的生活,無后顧之憂地去努力學習。
(3)進入青春期,寄宿女生在青春期發育中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對老師同學又難以啟齒,宿管老師就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告訴她們一些有關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衛生知識,讓她們對身體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生理和心理問題有一定認識,教會她們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及其他注意事項,為她們解除憂慮,開心成長。
二、多角度、全方位對寄宿的留守女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寄宿女生”檔案。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學生因家庭情況得不到父愛、母愛,自感沒有別的同學的條件優越,而普遍存在自愧不如別人的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針對這些情況,記載好寄宿女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聯系電話、家庭成員情況和學生臨時監護人姓名及聯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動電話聯系寄宿女生父母,讓家長盡量作到定時與女兒通電話溝通感情、與班主任聯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2)開展豐富多彩的成長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動之中。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是培養寄宿女生特別是留守女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學校要因地制宜地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平安、健康、快樂、聰慧”的教育活動,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使學生進入特定的心理氛圍,受到感染。
(3)在學科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材中蘊含有不少適用于心理輔導的內容,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有利于實施心理輔導的教育情境。教師只要細心挖掘、善加利用,針對學生實際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或根據寄宿留守女生行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一定可收到心理輔導的實效,提高她們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
(4)通過“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寄宿留守女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她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這些女生的心理動態,可以進行個別交談、信函咨詢,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對癥下藥,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
(5)學校還要定期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幫助寄宿留守女生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心靈的“疙瘩”。有的父母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為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為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老師要以父母之情,24小時關注孩子,保證她們在學校住得安寧,學得有效。
三、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形成學校、家庭、社區為一體的成長教育模式
(1)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也是學校教育成敗的關鍵。中學寄宿女生正值發育的關鍵期,女生碰到月經初潮,不好意思和長輩、親戚說,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在結交朋友的時候缺乏辨別能力,盲目“講義氣”;與異性建立不正常的友誼,對異性過多的關注,造成心理負擔,影響學習等,對身心健康成長影響很大。開展“家校攜手”,班主任、宿管老師與家長多聯系、溝通,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動態,關注其心理,幫助她們愉悅、健康地成長。
(2)班主任積極參與對寄宿女生的管理。事實證明,有班主任經常光顧的宿舍要比班主任不聞不問的宿舍在紀律、衛生、學生的就寢習慣等各方面好得多。班主任要不定期召開寄宿女生會議,強調住宿生的紀律和安全,被評為文明宿舍之后給以適當的獎勵,鼓勵她們繼續堅持做好。出現問題的及時上宿舍了解清楚,及時解決問題。在課余時間里,多到宿舍里與學生談心,多了解住宿留守女生的身體和心理情況等,及時處理宿舍內部矛盾。同時與其家長保持暢通的聯系,反饋信息,共同關愛她們。
最后,就是要注意緩解壓力,如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培養積極思考的態度、堅持運動、合理飲食等等。
雖然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教育資源匱乏,而且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應試觀念比較重,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但是我們也關注學生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對寄宿的留守女生的教育工作,這是一項感化學生心靈的工作。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的教育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對寄宿女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切實促進農村初級中學寄宿女生的健康成長,為“民族的希望工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智慧與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思想錄》.江蘇教育出版社
[2]盧佳編.《中學生健康成長叢書》.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3]王東華著.《發現母親》.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