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帆
【摘 要】運動可以促進執行功能的發展,對象不僅涵蓋兒童,也包括成人與老年人。運動干預作為一種提高執行功能的手段,既經濟又有效,且可以隨時隨地開展。通過開發特定的操作性干預方案,同時控制運動強度、時間、頻率、內容,可以提高特定的執行功能子功能,隨著運動干預“劑量效應”的逐步揭示,可以根據對象執行功能子功能發展特點,使用不同的干預方案對癥下藥,促進其較弱子功能的發展。
【關鍵詞】學校體育;執行功能
一、有氧運動的“劑量效應”
有關有氧運動的“劑量效應”研究,根據干預周期長短,一類研究為短時有氧運動中運動強度、單次運動時間、運動內容與執行功能及其子功能之間的關系。另一類為長期有氧運動中,運動總持續時間、運動編排對運動干預執行功能的影響。
二、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指從事的體育運動對人體生理刺激的程度,不同強度的運動對執行功能產生選擇性的影響。國外各研究由于采用研究的范式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有較大爭議,主要表現在大強度有氧運動是否對執行功能產生積極影響。
研究發現大強度有氧運動會有選擇的損傷執行功能。但Jack等人通過研究人在不同負荷運動下,完成stroop任務的情況,發現大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干預與低負荷運動干預組相比,被試抑制功能并沒有下降。而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大強度有氧運動反而會提高執行功能。
三、運動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簡單的周期性有氧運動不可能貫穿始終,無法像跑臺或自行車運動一樣,嚴格保持穩定的心率負荷。后續研究開始探究復雜體育運動中運動強度與干預效果的關系。陳愛國等人在2014年對140名四年級小學生進行了一次不同強度的30min籃球運球干預,結果顯示,中等強度籃球運球促進了執行功能的三個子功能提高,大強度籃球運球改善了抑制和刷新功能,小強度運球僅提高了抑制功能。
簡單動作操作任務與復雜任務在各強度條件下干預效果的不同,可能與影響執行功能的機制有關。運動有利于改善執行功能已被喚醒水平假說,兒茶酚胺類遞質假說所解釋,即無論何種運動,只要達到一定運動負荷(運動強度、運動量),都可以通過提高個體喚醒水平與釋放兒茶酚胺類遞質的方式提高執行功能,有研究顯示,復雜動作操作形式包括更多豐富的動作協調與控制,動作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認知參與,可能使得執行功能得到更多的鍛煉。因此,簡單任務和復雜任務對執行功能影響孰優孰劣,仍需進一步的對比研究。
四、單次運動時間
單次運動時間是個體一次參與體育活動時間的長短,在體育運動中,運動時間與運動量密切相關。而運動量作為運動負荷的另一重要構成要素,其大小反映著對運動者身心刺激的程度。有研究表明,個體執行功能與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負性情緒會損傷執行功能,反過來執行功能也會影響情緒,特別是抑制控制對情緒調節具有影響。由于不同持續時間的運動會對參與者情緒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運動時間也極有可能成為運動影響執行功能的重要因素。
Chang YK采用有元分析法對運動影響認知進行分析,有元分析表明,急性運動后10分鐘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可忽略不計,11~20分鐘損傷認知功能,20分鐘后才具有促進作用。
五、運動總持續時間
運動總持續時間是在長期有氧運動中,運動干預總持續的時間(周數)。一般認為,運動鍛煉持續的時間越長,其效果就越明顯且越穩定。顏軍等人以87名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干預時間的不同,分別進行6周、12周的中等強度有氧健美操的干預。結果顯示,在執行功能的三個子功能上,12周干預組都優于6周干預組。該研究證明了運動干預持續時間越長,其干預效果越好。殷恒嬋等人對兩種不同運動干預方案引起的執行功能的變化,進行了追蹤研究。追蹤研究是一種對同一對象在多個不同的時間點上調查的研究方式,能夠發現研究現象隨時間變化而發生的變化。結果顯示,兩種干預方案,20周運動干預后的執行功能的3個子功能(抑制、刷新和轉換)的水平均>10周運動干預后的水平均>運動干預前的水平,即運動干預效果隨干預時間的增加,效果更顯著。
六、“新劑量效應”的研究
有關舊劑量的研究,主要是從運動生理學的視角進行探討,較為經典是用喚醒水平假說,兒茶酚胺類遞質假說,以及血管改變假說來解釋,因而順理成章的研究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內容對執行功能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學者重新梳理了運動影響腦執行功能的相關理論,并嘗試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運動影響執行功能的“新劑量效應”。
參考文獻:
[1]陳天勇,李德明.執行功能可分離性及與年齡關系的潛變量分析[J].心理學報,2005,37(2):210-217.
[2]陳愛國,殷恒嬋.運動、兒童執行功能與腦的可塑性[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