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興
一、問題
乘法分配律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叫做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關于乘法分配律的“分配”的理解,我們認為,分配應不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而將其分開為“分”與“配”,“分”即為分開,“配”即為結合。這樣理解容易把握其含義。
與其他運算律相比,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定律教學中的難點。一是它涉及兩種運算,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學生初學時對其特征較難把握,對一些相似的式子如a×b+a+c,a+b×a+c等常會誤套用。二是它有兩個表達式:(a+b)×c=a×c+b×c,a×(b+c)=a×b+a×c。在表述上需要將“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與“一個數乘兩個數的和”概括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增加了概括的難度。三是文字表述涉及較多的概念。如“兩個數的和”、“分別相乘”,學生難于獨立完成抽象概括。
二、教前思考
(一)目標與任務分析
課標關于這部分內容的要求為“探索和了解運算定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關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為“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探索乘法分配律”即要求學生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發現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即能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和由來,闡述乘法分配律與其他運算律的聯系與區別。為此,在教學中應完成以下相應的任務:(1)探索乘法分配律。包括以下方面:從實際問題的中發現有關例證,即解決有些問題可以用形如(a+b)×c的算式來算,也可以用形如a×c+b×c的算式來算。在此基礎上提出猜想:(a+b)×c=a×c+b×c;驗證猜想。通過若干具體算式計算或說理驗證(a+b)×c與a×c+b×c相等;引導學生用文字進行歸納,并嘗試用字母或其它符號表示。(2)理解乘法分配律。從理解結構特點入手,進行形式化練習,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內涵。(3)應用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二)設計思考
1.設計策略
一是重視利用乘法的意義理解乘法的分配律。注重通過圖示而不是通過計算判斷算式的結果是否相等。二是通過較為充分的例證,特別是要讓學生能否提供反例。從中讓學生感受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結論時要注意的問題。
2.設計思路
根據以上認識,本課關于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活動與方式的設計如下:
三、教學實踐
【活動一】創設情境,體會“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意義。
(投影出示植樹活動情景圖)
師:你能解決下面3個問題嗎?
投影出示:
問題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問題2:負責抬水、澆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問題3: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
學生解答完后,讓學生說說問題3的思路。
生1:根據先算出每個小組人數,在算總人數,列式得:(4+2)×25。
生2:根據先分別計算干不同活的學生人數,再算總人數,列式得:4×25+2×25。
師:比較(4+2)×25和4×25+2×25有什么關系?
生:相等。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結果相等。
師:不計算,你能很快地知道它們相等嗎?
生:(4+2)×25表示(4+2)個25,4×25+2×25表示4個25加2個25,它們都表示6個25,所以相等。
【活動二】舉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
師:你能舉出像這樣的例子嗎?
生1:(3+2)×30=3×30+2×30
生2:(5+6)×36=5×36+6×36
師:不計算,你是怎么知道等式是成立的?
生1:3+2=5,左邊式子表示5個30,右邊式子表示3個30+2個30,也表示5個30。
師:也就是說把5個30分成了3個30和2個30。
師:這樣的例子還有嗎?有幾個?
生:有無數個。
師:老師也舉一個例子:25×(4+2)○25×4+25×2,相等嗎?
生:相等。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結果相等。
生2:兩邊式子都可以表示6個25。
生3:把25個6分成了25個4和25個2。
師:你能舉出像這樣的例子嗎?
生:20×(4+6)=20×4+20×6
師:不計算,你是怎么知道這兩個式子是相等的?
生:把20個10分成了20個4和20個6。
師:這樣的例子能寫出幾個?
生:無數個。
師:老師也舉兩個,你們判斷一下相等嗎?10×(2×3)○10×2+10×3,
8×(2+3)○8×2+8
生:不相等。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10×(2×3)表示6個10,10×2+10×3表示5個10,所以不相等。應該把10×(2×3)改成10×(2+3)。
生2:8×(2+3)表示5個8,8×2+8表示2個8+1個8,一共3個8,所以不相等。應該在8×2+8后添×3。
【活動三】比較、歸納、概括“乘法分配律”。
師:請觀察等式左邊的式子的運算順序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師:對,先算兩個數的和,再與另一個數相乘,這個數可以放在右邊相乘,也可以放在左邊相乘。
(師板書:和、相乘)
師:等號右邊的式子的運算順序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先兩邊相乘,再相加。
師:左右兩個式子有什么關系?
生1:左右兩個式子相等。
生2:把左邊式子括號里的兩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就得到了右邊的式子。
(師板書:分別相乘,再相加)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生:兩個數的和與其中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
師:有什么辦法表示乘法分配律?
生1:(a+b)×c=a×c+b×c
生2:(○+△)×□=○×□+△×□
生3:…
四、討論
1.加強對運算定律本質與思考
如何從源頭加強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本質的理解,本節課從生活情境著手,使學生領悟概念的本質,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
(1)創設情境,從生活到數學。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還可以引出算式,更是學生理解和思考的依托。如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上教師注重了從學生的植樹情境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2)經歷數學活動,從表象到本質。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再創造活動,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本節課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兩個不同的算式之間建立起聯系,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悟的空間,讓學生寫出符合規律的式子,引導學生在研究討論中,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再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例子,既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本質的認識。
2.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用怎樣合適的教學方式改進學生的理解水平呢?本節課的教學方式是: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前“先學”,變教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先學”,課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數學活動形式教學,在小組自主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內涵、意義和形式,從而感悟和發現乘法分配律。
總之,在整節課中,學生親歷觀察、小組合作、歸納、舉例、驗證等探究發現的全過程,學生不僅發現乘法分配律的知識,而且學習到了科學探究的方法,數學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