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梅香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本人以高二文科9班為研究對象,力求通過數據分析、學習平臺、傳統文化等抓手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以數據為抓手,實行量化管理,增強責任擔當意識
數據是班級管理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了解班級整體及個人的發展動態。本班管理所利用的數據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反映班級常規管理的出勤、衛生、自習課紀律、做操……二是反映班級學習情況的各科平均分、高分段、上線率……三是反映每個學生在紀律及學習各方面的表現。通過這些數據,從宏觀上來看可以反映整個班級的發展狀況,從微觀上可以反映每位學生在校的表現。宏觀數據可做為班級評優評先的依據,微觀數據則是每位學生參與三好、優干的評選依據。以數據為依據的班級管理,增強了評先評優的客觀性,每個學生都努力做得更好來為自己及班級負責。
二、營造交流氛圍,搭建學習平臺,增強學習氛圍
本班高二分班時,高一數學成績總評較理科8班落后27分,但在英語和語文方面略有優勢。為了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本人鼓勵8班與9班同學結對子,兩班同學優勢互補。一學期后班級數學成績進步顯著,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全班數學120分以上0人,高二下學期期中考班級數學平均分121分,130分以上的共6人。從縱向來看,據數學老師反映,兩次試卷難度相當;從橫向來看,9班數學成績與其他文科的相比優勢在不斷擴大。
同時我們還將班級成績整體實力相當的5名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利用晚自修第三節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學生通過相互學習,消除了知識漏洞,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班級600分以上的學生在高二上月考1僅有1人,高二下期中考則有6人,從高二上月考一至高二下期中考,600分以上的學生數量穩定增長。
三、結合傳統文化,開展各式活動,提升人文底蘊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傳統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班級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1.詩詞大會與班會課相結合
高二班級組建初期,班會課都被同學拿來觀看各式娛樂新聞,對班級建設的意義不大。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文科同學女生居多,情感細膩,易對詩詞感興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本人向學生提議開展以詩詞大會為主題的系列班會。學生有了方向之后,班委組織將同學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剩余的5位同學負責試題命制(均為原創試題)、課件制作、計分評比、頒發獎品。在試題命制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在班會課的組織過程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在6組大比拼的過程中,全班同學對古詩詞的學習進入了熱潮,人文素養逐漸提高。
在鎮級組織的詩詞大會比拼中,我班亦陳同學榮獲全鎮第一,欣妍同學獲得三等獎,可見該系列的班會效果頗佳。以下兩題為亦陳同學創作的試題:
“青春作伴好還鄉”中“青春”的意思是:
A.年輕人,指作者自己。
B.年輕人,指作者的妻子。
C.美好的春光。
“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為何稱王昭君為“明妃”?
A.杜甫認為王昭君是賢明的妃子。
B.避諱司馬昭的名字改稱明妃。
C.呼韓邪單于冊封其為明妃。
2.燈謎活動與元宵節相伴
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高中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為了讓同學們業余生活豐富些,經語文老師和全班同學討論決定元宵節每生創作一份燈謎,同學們在創作過程中提升了智慧,在答對互贈禮物的過程中提升的友誼。下圖為燈謎活動的一部分:
3.贈送春聯與感恩回饋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本班多位同學毛筆字美觀大方,在春節期間,同學們自覺參與學校組織的“贈春聯、送溫暖”活動,同學還將春聯各至各科任老師手中,在整個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對社會對老師的感恩之心。
四、用心發現優點,鼓勵做好自己,構建和諧班級
班上的學生都懂得道理,但總有幾個不守紀律的。究其原因在于這些道理是我們要求他們去做的,至于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并不清楚或并不是他們想要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人首先了解學生心里想要實現什么目標;其次和家長聯系,爭取家長支持孩子們的理想,最后鼓勵學生朝著自己的理想奮斗做最好的自己。學生在達成理想的過程中,需要有和諧的家庭、班級氛圍,做為班主任應幫助學生與家人同學和諧相處,為完成這個目標我努力發現學生的優點,并把學生的閃光點告訴全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