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在這條路上會遇到無數個里程碑,也會看到無數的路人,有些前進得快,有些前進得慢,快慢之分來源于他們是否選對了路,是否看對了路標。
人生的路標存在每一個分岔口,你不得不作出選擇,選擇你下一步前進的方向。但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讓我們用堅定的步伐,踏平人生的坎坷,填補理想的坑洼,走出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
【思路點撥】
俗話說:“風有風路,水有水路,蟹有蟹路,蝦有蝦路。”當我們仔細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每種事物都有自己的行走路徑,每種事物都在鍥而不舍地追尋著自己的既定目標,每種事物的內在精神都對我們有著一定的啟示。
在寫與“路”相關的作文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筆:
一、把景寫透。大部分同學在寫記敘文時,往往認為景物描寫只起烘托環境的作用,卻沒有意識到,景物描寫還有推動情節發展等作用。因而在寫作時,只是浮光掠影地進行景物描寫,作文就會顯得單調、枯燥。
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就把景物與事件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并以周圍景物的變化來推動情節的發展。可見,在寫本文時,同學們可以好好回想一下自己曾在這條“路”上看到的景物,把它同自己的心境結合起來,做到景中含情。
二、把事說透。許多同學初學寫作,作文內容總是寫不豐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所設置的故事情節太過簡單,許許多多事情總是籠而統之,缺乏細節描寫,也沒有運用各種修辭、表現手法,這樣,人物的性格、事件的意義也就難以表現出來。
如讀《西游記》時,你定會發現許多故事都包含一個“三”字,如“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等,實際上,作者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情節的密度,讓事件得以充分展示。
回到本題中,同學們在寫作時一定要把情節的一波三折交代清楚,在此基礎上可適當運用設置懸念、前后照應、欲揚先抑等表現手法,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文的表達效果。
三、把理講透。要想把理講透,一要注意結合不同表達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說理,如寓理于景、寓理于事、寓理于情等。換句話說,無論是寫景、敘事,還是抒情,都要含有一定的道理;二要注意事理的層次性,要一層一層地揭示其事件內蘊的哲理。
茅盾的《白楊禮贊》就值得同學們借鑒。文中,無論是對環境的描寫還是對白楊樹的刻畫,都是圍繞“積極向上、堅強不屈”這一中心來表達的。在議論部分,作者連用四個排比句,一層一層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