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東+尚洪娟
摘 要:遼寧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現階段遼寧的工業發展正處于“轉型、創新、改革”這三個重要時期。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解決鋼鐵、煤炭、污染等各方面問題,降低遼寧工業發展的長期性和系統性風險,提高再有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工業產品的品質和等次,平衡工業上的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經濟發展必須有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正確政策軌道發展進而指導實踐。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設計的主體與內容方面看,具有較強的主觀性,是否符合客觀現實的經濟發展,需要在實踐中檢驗。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創新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一些老化的制度體系已經嚴重滯后,所以有關于創新制度供給的需求問題不斷被提出。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雖然已經實行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了,但是到現在為止仍然只能被稱為“半拉子”市場經濟,在影響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土地、勞動力、資本、創新等要素方面,還存在著十分明顯的供給抑制與供給約束。目前,我國的供給側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于研究和系統更新,遼寧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對于供給側的問題研究及其結構性改革也尤為的受重視。
一、勞動力資源配置基礎問題和解決方法
勞動力資源的配置是衡量一座城市發展速度的指標。人力的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當代經濟發展的關鍵,而勞動力資源配置問題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位于極為重要的地位。遼寧是全國最早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是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的省份,國有企業比較多,產業工人也比較多,同時遼寧也是一個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擁有上千所高校。但是在經過經濟轉型發展時最棘手,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失業問題,這一問題也嚴重的使遼寧勞動力資源配置上失衡。[1]因此,在解決勞動力資源的問題上我們首先應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其次實行勞動預備制,就是在他們掌握了必需的勞動技能之后才允許進入勞動力市場。最后就是實行勞動力的限制區域流動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更好的實現勞動力資源分配平衡的問題。
二、政府職能、經濟政策基礎情況
政府經濟職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構成這個復雜系統的因素是會不斷發生變化的,這類變化不但改變了因素本身的系統地位和作用,也在結構上對整個體系產生變革需求。地方政府職能是經濟政策進行轉型中制約遼寧振興的重要因素,對于地方政府職能進行深一步的分析,它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遼寧地方政府職能的根本目標是在進行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積極有效的發揮政府的作用,實際的把政府的職能轉向經濟的調節、市場的監管、社會的管理和公共的服務上面去,政府應該管的必須要做到責無旁貸,政府不該管的要做到堅決不管,地方政府要為遼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創造 一個良好的環境,實現遼寧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社會的全面發展。[2]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確立了公務員制度,進行了大部制改革,政府自身組成體系和運行規則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都要求政府轉變經濟職能以保證和提高自身對經濟功能的承載效能。
三、科技創新力、全要素生產率基礎
現在經濟不斷的發展,時代在進步,科技創新力在發展,同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變成現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核心,同樣也是衡量經濟的效率和經濟的增長潛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東北三省是中國工業的搖籃,自然資源大量的開發造成東北地區資源快速的減少。雖然在“十一五”期間,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快于東部地區經濟增長。但是東北亞研究院院長于瀟教授認為“東北地區內生增長動力和良性機制都還沒有成熟,區域內發展的還很不均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開始了新一輪針對東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遼寧既是東北三省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又是“共和國的長子”。遼寧的經濟發展對于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帶頭作用。[3]全要素生產率對遼寧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從一方面來看,它可以直接反映經濟增長的總體情況,同時可以作為調整地區經濟的結構、促進技術的進步的主要依據。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分析遼寧省全要素生產率的同時,可知道遼寧省各地區經濟增長方式是集約型還是粗放型的,對促進遼寧各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有很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土地和資本資源配置基礎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在最近的十多年來,遼寧城市化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遼寧的人口多土地少,耕地的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建設用地也相對薄弱,土地利用率存在嚴重浪費現象,使得遼寧城市化的建設、和諧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同樣也是遼寧土地和資本資源配置基礎的問題。因此,在面對遼寧土地和資本資源配置基礎問題上,對遼寧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式,促進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土地的資源利用的循環利用具有重大的意義。首要的是改造老城市的房建舉措并使其變得更加現代化,從而可以使以后的人口有更大的活動空間,這樣可以使人口的增長保持相對的平衡,然后,可以通過提高發達地區的競爭力,來縮小收入差距。接著,可以通過培訓新居民區原來沒有技能或者技能不高的工人,來增加他們的收入。最后,可以建立土地市場,投入啟動的資金來清理土地,然后出售這些土地供建設住宅和其他的項目。這樣可以留住當地居民并且減少發展的不平衡。[4]
遼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為受傳統計劃的經濟影響,所以供給側出現的問題也是最為嚴重,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也十分艱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那么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政治領域就是要在政策與法律上發展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要想從最根本的角度上解決遼寧供給側問題,就必須從勞動力資源配置基礎,政府職能、經濟政策基礎,科技創新力、全要素生產率基礎,土地和資本資源配置基礎這幾個大方面進行研究并且深入解決。
參考文獻:
[1]費燕.遼寧省勞動力資源配置問題的研究[J].2006.02
[2]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A].2013.4
[3]何琪.全要素生產率對遼寧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2014.3
[4]金輝.遼寧棚戶區改造成功解決資金和土地難題.2012.12
作者簡介:
張明東(1985—),男,遼寧本溪人,遼寧科技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助教,工學碩士。
基金課題:遼寧社科基金項目:L15BGY045;遼寧科技學院軟科學項目:2016RKX-01;遼寧省政府法制辦重點項目:2016LNFZZX-Z01;遼寧經濟社會課題:2017lsktyb-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