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倩
摘 要:伴隨著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滲透與發展,小學教育對學生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標準。信息技術不僅重視小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更加重視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效果。為此,本文就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試論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對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探討,希望能夠促進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品德;社會課堂;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運用是發展的必然結果,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充分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我國素質教育的進步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作為當前我國小學教育研究的重點任務,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對其進行“點亮”已勢在必行。為此,必須在新課改背景下,強化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運用。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育需求逐漸受到各個教育機構的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一個過程。在近幾年的教育發展中,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呈現出一片繁榮的發展景象。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仍然缺乏明確的目的,教學手段仍沒有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國新課改中關于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建設的方針任務沒有得到全面實現,更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嚴重的阻礙性。
首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的思想觀念落后。當前小學品德教育的教師多數為其他的科任教師進行兼職代教的,缺乏專業的品德與社會教師。這些兼職的教師對品德教育中的核心缺乏深入的認識,教學秉承著照本宣科的模式進行,與學生們的交流互動過少。長期如此,學生品德教育的學習熱情便逐漸降低,進而影響了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質量。其次,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當前小學品德教師的年齡與學生的年齡差距較大,教師與學生難以“打成一片”,這對品德與社會教育工作的良好展開起著不良影響。最后,小學生對品德教育的理解不夠透徹。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尚處在初期形成階段,加之品德教育建立在情感因素的交流,這便使小學生難以理解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核心要素。
二、信息技術點亮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運用信息化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完善教學表現形式
小學生的年齡多數為處于7~12歲的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具有好動、好奇、好說與好玩的特點。為此,在品德與社會的枯燥教學中,學生的手被動的接受方式進行知識灌輸,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信息技術便能夠很好的改變這一教學現狀,信息技術的網絡資源龐大,不僅包括聲音、圖像、和音樂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更能通過多媒體等設備將品德與社會的知識點以直觀的視頻元素形式進行呈現,從而為學生床上出一個五彩斑斕的教學情境。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進行品德與社會的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對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例如,在品德與社會的實踐課堂教學中,當教師講到“保護環境”這一主題課程時,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切身感受。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保護環境的方式、重要性進行講述,起所講述的內容與形式較為枯燥,學生的注意力難免會分散,不僅不會在頭腦中構建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意識,更不會提升自身保護環境的責任感,使得品德與社會教育的實際意義難以得到實現。首先,教師可以在講課前舉幾個反例,例如工廠的廢水和廢氣等,讓學生明確環境破壞的危害。其次,通過多媒體設備對相關的污水排放視頻進行播放,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污水排放對人們生活的威脅,并通過這種真實場景的創設加深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心。
(二)運用信息技術密切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密切的師生交流與溝通是促進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育質量提高的因素之一,傳統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對理論的說教,而忽視了學生們的實際感受,沒有與學生構建起密切的交流機制,使得學生課堂主體性地位逐漸喪失,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在善于將品德與社會知識進行融會貫通,通過信息技術將品德知識的核心要點進行整合,并直接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學生便能夠將信息技術中所包含的知識點進行分析和解答,并反饋給教師,從而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
例如,在學習“從世界看中國”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時,傳統的教師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拘泥于對中國民族和省份的固定知識點的背誦上,無法對中國民族各個地區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進行領悟。而采用信息技術后,教師便能將中國的地圖電子版引入到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去,并在各個地區的地圖相對位置設定一個連接,當學生點擊進去以后便是對當地文化特色的詳細介紹,教師在引導學生對各個地區進行詳細理解前,可以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強化學生的認知力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重點任務是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能夠在情感學習中強化對品德知識的認知。為此,教師便要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并將培養學生正確品德觀作為重點任務推進,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教學環境中革新自身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從而認真執行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的內容。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將情感教學進行立體呈現,使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容以數字化圖形的方式進行呈現,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更好的辨別是非,強化自身的認知觀念。例如,在學習“中秋節”這一中華傳統節日時,教師便可以先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一段相關的文化背景故事,讓學生在直觀的動畫、音樂和圖片等因素的運用中更好的對傳統文化進行認知。
三、結語
教師必須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導型作用,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對小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教育進行推進。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融入的過程中要講究結合方法,并對小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分析,進而將信息技術這把“雙刃劍”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崔潤客.如何運用信息技術點亮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2(09):119-120.
[2]劉潔.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激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8(13):38-39.
[3]巖有榮.信息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2015,09(10):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