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娜
摘 要:少先隊活動是少先隊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設計好少先隊活動是輔導員老師的基本能力。一個好的活動設計能反映輔導員老師的教育思想和輔導藝術,它既是一個個工作典型的縮影,又包含了很多共性的規律。少先隊活動課的設計應符合的少先隊活動課程的標準,以促進隊員的發展、拓展活動的空間、提高活動的效果為目的,從“小”處入手,從“強”處落實,從“巧”處借力,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常態化的活動課模式,從而全面推進少先隊活動課程化建設。
關鍵詞:設計;形式;目標;主體
少先隊活動已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課程,輔導員老師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和孩子們一起追逐“真、善、美”的東西。而今天的少年兒童,天天都在跟各種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對活動的需求和動力也在慢慢地轉變,他們已不再滿足被動式地接受“活動”,他們更希望有展示自我、與伙伴交流、與當下新鮮的社會元素多接觸的機會。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我們輔導員老師,提出了更多對于活動課設計的要求。少先隊活動課常態化以后,該如何設計每周一課時的活動?該如何真正體現隊員在活動課中的主體地位等等。這些都需要輔導員老師們對于活動課的設計,重新進行定位和思考。
一、活動設計“小”一點——有“舍”才有“得”,要“得”必有“舍”
這里所說的設計“小”一點,其一是活動的主題可以縮“小”一點。主題“小”并非去抓毫無典型意義的瑣碎小事,是學會放棄“大口號”,“大動作”。這種放棄并不意味著活動失敗,它是一種智慧,因為放下了過大的“負擔”,才能夠“奔跑”得更快。
(一)活動主題“小”一點
活動主題的制定要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上級倡導的活動主題一般都較大,輔導員老師可以從實際出發,該大的地方就放“開”了做,該小的地方就從“精”了做,只有這樣,才更符合孩子接受教育的規律。
(二)活動形式“小”一點
輔導員老師大多都是班主任兼任,課務繁重,瑣事也多,如果把每一次活動課都“大操大辦”,顯然不太現實。因此,我們可以用“微隊課”的形式來進行。少先隊“微課”是指圍繞著活動目標,就某個板塊、某個片段、某個熱點來開展短時間的活動。但它并不是簡單地把活動時間減少了,而是改變“滿堂串”的活動模式。微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讓隊員的學習主動性增強,積極性得到激發。通過緊湊的環節設置更能引導隊員釋放潛能,擴大提升學習、組織活動能力的空間。
二、活動設計“強”一點——“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活動設計要“強”一點,要突出設計的目的性及活動的主體。每個活動都有它的活動目標,為什么而開展?為了誰開展?活動過程中的環節設置又是為了什么?只有目的和對象明確了,教育效果才會好。
(一)活動設計中,目的要“強”一點
輔導員老師在設計活動課時,往往會運用很多的形式穿插在其中,例如時尚元素、現代傳媒技術、網絡世界、兒歌動漫、四格漫畫、少先隊網頁、先鋒博客、微博記錄、電子賀卡、隨手拍攝等等。這些都是隊員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要讓少先隊活動課變得生動活潑,就得抓住隊員心理,讓這些形式與活動目的對號入座。
(二)活動設計中,學生要“強”一點
在以往開展的某些隊活動中,空洞的口號太多、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預先策劃的表演太多。少先隊活動課的設計,應該充分培養隊員的自主能力,而不是所有活動都適合讓隊員“演一演”,也不是所有“演一演”都適合活動課。
三、活動設計“巧”一點——“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現在經常提到要創造性地開展活動,避免雷同。這就提醒輔導員老師在設計隊活動課時,要多多運用逆向思維,掉過頭來思考。隊活動要有常規設計,而有些設計也可以是在隊員的啟發下想出來的。“想”就是構思,構思“巧”,活動才能新。那怎樣做才能更“巧”呢?可以巧妙運用“找點聯系法”。
(一)從生活中找“出其不意”作為切入點
實例1:“三八”國際婦女節,幾個隊干部把一個個節日“紅包”送到了男老師們的前面,大家打開后發現,有各式各樣的圍裙、洗碗布、運動器材等。隨后多媒體里呈現了師母們的節日留言視頻,有希望讓男老師們在家分擔點家務的,有希望周末多陪家人出去參加運動的。這樣的隊活動課設計就是運用逆向思維來“巧”做文章。
(二)從別的學科中找能產生“意外”效果的結合點
實例2:三年級第二單元《讓夢想飛揚》,某中隊舉行了一個室內“微型運動會”。它把大型體育項目微縮化,籃球用乒乓球來代替,籃球架用茶杯來代替,一張小課桌成為了一個籃球場;把舉重變成了舉輕,把兩只氣球放在木桿兩側,分別用紙盤拖住,看誰舉起后球不落地的次數多的等等。運用倒著想的方法,設計出了十余種比賽項目,輔導員老師可以抓住別的學科特點,來加以利用,這樣也能產生奇特的內容和方法,使活動產生“意外”的效果。
(三)從身邊找“榜樣的力量”作為隊活動課的聯系點
實例3:課程中三年級第四單元《溫暖集體篇》,通過本課開展的活動,要讓隊員們感受集體的溫暖。某中隊就以“說說我身邊的她(他)”為切入口,讓大家來說一說身邊人、身邊事,發掘平時大家忽略掉的一些小事,例如:每次集會,××總是最后一個出教室,關燈、關門;每次分飯菜,××總是先幫大家分好了,才輪到自己吃等等。讓這些小事“放大”,成為被“感動”的人和事,一起撥動大家感受集體溫暖的那根弦,最終成為榜樣的力量。
“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么就長什么;輔導員的愛如滴滴晨露,滋潤多少就收獲多少”。換個角度來看少先隊課程建設,就得大家齊心拿出推翻陳見的勇氣和別出心裁的智慧,我們相信:正是孩子們的“無知”才造就了他們的獨具慧眼,才使他們有如此探索世界的勇氣和熱情。“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相信在少先隊活動課程建設之路上,明天的風景會更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