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尼采龐雜的思想體系中,“超人”哲學無疑占據著重要地位,它認為基督教道德束縛人的心靈、壓抑人的本性,于是便對其展開了無情無畏的批判。“單向度的人”思想構成了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內容,該思想的核心是對發達工業社會中人的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尼采殺死了上帝,馬爾庫塞抨擊了技術理性,他們對社會桎梏的批判都是一種用心靈澆鑄的、根植人性深處的活生生的批判,具有不同凡響的感染力和戰斗力,指引著人類不斷追求自由與解放。
關鍵詞:超人;單向度的人;批判精神;人的自由與解放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特有的問題,人的價值就在于回答時代性問題。尼采提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人究竟應該如何重新確立“人”的意義?正是在追尋這一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尼采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學。而馬爾庫塞所面臨的問題是:在以技術發展和消費娛樂為背景的文化力量的操控下,人們主動地與現存社會秩序相認同,從而消解了人自身內在的超越性與否定性,成為了失去創造性的人。馬爾庫塞將這類人概括為“單向度的人”,提出了他的“單向度的人”思想。不論是“超人”哲學還是“單向度的人”思想,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與人的解放,但是它們的批判精神卻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一、何謂“超人”與“單向度的人”
1.尼采的“超人”
尼采認為,真正的哲學應當成為關于“人”的學說,而“超人”則是人所追求的目標和一種理想狀態,因此真正的哲學應當成為“超人”哲學。“超人”哲學的基礎是“上帝死了”,這實則是對于西方傳統文化價值根源的強烈否定,表明了以上帝或絕對理性概念為基礎的基督教道德和理性派哲學的終結。既然上帝已經死了,為了挽救以及重新肯定人的價值和意義,就要為人類尋找新的依靠和理想,即構建處于現實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權力意志的代言人。就這樣,尼采把超人當作是挽救人類免于墮落和退化的力量,只有出現了超人,人類才有遠景可言。由此,創造性的超人代替了虛構的上帝。
尼采呼吁大家不要相信那些整天宣說天國希望的人,而是要對“大地”守忠誠。他向世人宣稱了超人的意義:“我教你們何謂超人:人是應該被超越的某種東西。……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你們的意志要這樣說:讓超人就是大地的意思吧!我懇求你們,我的兄弟們,忠實于大地吧,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侈談超脫塵世的希望的人!”①
對于“什么是超人”這一問題,尼采并沒有做出比較明確直接的回答,而是通過與所謂的“末人”進行比較以及其他隱喻來間接地回答。在尼采那里,末人在性質上與超人恰好相反。首先,末人是個性已經被泯滅的人,千人一面、眾口一詞;其次,末人是缺乏創造性與自主性的人,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再次,末人是庸庸碌碌、渾渾噩噩生活的人,茍且偷生、無所作為。總之,末人就是缺乏旺盛的生命力(權利意志)并為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傳統以及奴隸道德所支配的人。與末人相反的超人則是沖破一切傳統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束縛的人,是具有鮮明的個性、超群的智力、堅強的意志、絕對的自主性、獨特的創造性以及高昂激情的人。總之,超人的根本特色就是其生命力(權利意志)得到充分發揚。超人超越一切,重新估價一切。
由于尼采并未給“超人”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他對于“超人”的隱喻又含糊不清,因此我們可以對之做出不同的解釋。總而言之,尼采的“超人”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方面含義的概念,就其最基本的含義來說,無疑是指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即權利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它與理性派哲學和基督教傳統所確立的人的價值相反,是新的價值觀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說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2.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
“向度”一詞,可以被理解為“方面”或“維度”之意。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單向度”是馬爾庫塞用來描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一個特定用語,它不僅表明現代工業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單向度的社會”,而且還表明整個現代社會“在科學、藝術、哲學、日常思維、政治體制、經濟和工藝各方面都是‘單向度的”。②
馬爾庫塞提到,“發達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是雙向度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別的,因此個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慮自己的需求”。③也就是說,正常社會中的人具有兩個方面的向度:一方面,肯定現實并與現實社會保持一致的向度;另一方面,否定現實并且批判、超越現實社會的向度。發達工業社會成功地壓制住了社會中的反對意見和對立性因素,抑制住了人內在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維度,使人失去了進行否定和批判的內在動力,變成了統治制度的消極工具,人從而最終成為了“單向度的人”。在馬爾庫塞看來,當代工業社會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是一個“單向度的社會”,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單向度的人”,整個發達工業社會中的人們喪失了其革命性的特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現代工業社會已經步入了一個高生產、高消費的階段,這就使得以往社會中存在的一切對立性因素都被消解掉了,并且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都只剩下了一個“單一的”維度,即肯定與順從的狀態。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人們,由于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思維受到了抑制,從而逐漸喪失了自身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失去了人的價值與尊嚴,淪為了制度統治的工具。人的本性遭到扭曲,人由此而喪失了否定與批判的能力,變得一味地順從,于是人們就只剩下了維護現狀的肯定的方面,失去了批判現實的內在的否定的方面。這就是發達工業社會中人的“單向度性”,這種“單向度性”阻礙了社會的變革、發展與進步。
在以科學技術發展為背景的相對富裕的消費世界中,在技術理性所形成的新的統治體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異化和物化的生存方式——將人“整合”或“一體化”到現存的社會制度中去。于是人不再是社會的反抗力量,人作為一個自由的富有創造性的社會實踐的主體,其所應該具有的個性、自主性、反抗性、否定性等優點都被技術理性消解了。這樣的“一體化”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成為失去超越性和批判性維度的“單向度的人”。
二、“超人”與“單向度的人”的共同目標——人的自由與解放
尼采的“超人”哲學與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思想的最大的共通之處,就在于它們都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社會桎梏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它們通過對阻礙人類發展的不利因素進行激烈的批判,來激發人類自身本有的創造力與革命性,引導人們沖破社會思想的束縛,追求人類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從而解放人,使“人”成為作為人而應該成為的“人”。
“超人”哲學具有深刻的反叛精神,它對強大的西方傳統文化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呼吁人類拋棄對基督教道德的非道德性以及虛無主義的信仰。上帝阻礙了人成為人,摧毀了人的權利意志,泯滅了人的本性,所以上帝應該死去。“上帝之死”為人類的自我創造提供了空間,“超人”就此誕生。“超人”追求新型的人生價值,沖擊了基督教,進一步解放了人性。“單向度的人”思想亦同樣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這一思想認為,當代工業社會的“單向度”首先表現在人已經成為了“單向度”的個體。它在強調人的自主性、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場上,對發達工業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這種批判精神主要體現在對技術理性的批判上,而其批判的核心目的始終都指向人的自由與人的解放。
尼采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傳統文化和價值體系瀕臨崩潰、虛無主義抬頭的時代,真正具有創造性的文化一片凋零,市儈文化充斥于世,人的生命力和本能沖動遭到壓抑與扼殺,人們處于一種麻木、無目標、無標準的狀態,基督教和理性派向人們鼓吹的“真實世界”、“絕對”、“上帝”等理念也暴露了其虛構性。而馬爾庫塞所處的時代正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快速提高的時期,雖然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物質上的進步,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日益匱乏。總之,尼采與馬爾庫塞所面臨的情況,是人們已經處于一種失去依靠和理想,從而也失去價值和意義的狀態。
“超人”哲學予以了基督教以致命的打擊。它指出,基督教是弱者的避難所,由基督教信仰所產生的道德法則是弱者的護身符,這種宗教的道德價值將會使人萎靡不振,因此“超人”哲學大力倡導人類在追求真理、幸福以及善意的過程中要充分地肯定自我。“上帝”是多余的,它不僅阻礙了人類創造性的發展,而且還削弱了人類的存在價值。當上帝的寶座被推翻之后,人們就開始依據自己的意志而行動。“單向度的人”思想把人的自由的喪失歸因于技術理性在發達工業社會的全面統治。技術理性的思維方式遵循“更快、更大、更多、更有效率”的原則,這成為主宰人思想和行動的絕對命令,技術的合理性也隨之成為統治與奴役人的合理性的基礎。人本應該是“目的”,結果卻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主導下成為了實現外在于人的目標的“手段”,人因此也就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與尊嚴。
在關于如何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的問題上,“超人”哲學與“單向度的人”思想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超人”哲學認為,人類應該發揮自身的責任感來建立正義與秩序,應以最大的努力來進行創造,以便獲取人類自身的主宰權。查拉圖斯特拉之要務在于贊揚生命的意義并重建其尊嚴,恢復健全的自我而發揮其潛能,在創造中體現出人類價值的高尚性,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而“單向度的人”思想看到了藝術審美的重要作用,主張通過藝術審美的形式來恢復人的否定、批判與超越的維度。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從對物質的狂熱追求中解脫出來,把人本身當作“目的”而非“手段”,進而恢復人的自由,實現人的解放。
三、從批判方式看“超人”與“單向度的人”的不同
1.批判角度不同
“超人”哲學與“單向度的人”思想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超人”是一種積極的人,是一個肯定意義的概念;而“單向度的人”則是一種消極的人,是一個否定意義的概念。這一正反兩面的差別就決定了兩種理論的批判角度的不同。
“超人”哲學通過對基督教道德、傳統理性主義以及虛無主義的猛烈批判,在無情地宣稱“上帝死了”的基礎上,構想出了“超人”這樣一個理想的人類模式,呼吁人們都做“超人”,引導人們追求人的自由與解放。“超人”哲學對于現代西方思想的影響無疑是顯著的,其真正的意義在于首先揭示了現代西方人的基本境遇,提出并且嚴肅地思考了撥動著現代西方人心靈的重大問題,表達了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現代西方人的痛苦與迷茫以及苦苦尋求出路的渴望,這正是“超人”的生命力之所在。
馬爾庫塞把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那種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異化狀態的人,高度概括為“單向度的人”,而這種“單向度的人”恰恰是其所批判的對象。在這里,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揣測馬爾庫塞的反語,恰恰正是他的這種“否定概念”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和意想不到的啟示——警醒世人,使人們避免成為“單向度的人”。在當代資本主義的世界里,萬事萬物都毫無例外地被貶低成為了“一種機能”的角色,人類喪失了其本質和自主性。發達資本主義制度操縱了虛假的需求,提供了滿足這些需求的手段,并用一種虛假的意識把民眾束縛了起來。馬爾庫塞從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批判,這給予了我們強烈的昭示。
2.批判形式不同
“超人”哲學與“單向度的人”思想的不同之處還表現在:“超人”的批判是一種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批判;而“單向度的人”的批判則是一種現實主義式的批判。這也就是說,兩種理論的批判形式不同。
尼采通過大量的比喻和寓言揭示了當時社會對人們思想上的禁錮,其犀利的語言風格使得其對于社會現狀的批判更具諷刺意味,這在無形之中為其“超人”學說蒙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例如他的經典比喻——“精神三變”,“我要向你們列舉精神的三段變化:精神怎樣變為駱駝,駱駝怎樣變為獅子,最后獅子怎樣變成孩子。……孩子是純潔,是遺忘,是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游戲,一個自轉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圣的肯定”。④由駱駝堅忍負重的精神一變成為獅子攫住主權的精神,在這種精神轉變的過程中,借著抗擊傳統主義、推翻迷妄宗教的潮流,進而過渡到了第三種精神——孩子的出現。這一變化過程表明,我們要重新肯定現在、肯定自己,在恢復健康的本能中逐漸形成創造的沖動,重新賦予生命以一種絕對的信念,并對價值體系予以重新的評估。
再如,在關于“上帝死了,是怎樣死的”這個問題上,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使用了兩個富有詩意的寓言:一種說法是,上帝因為他太大的同情窒息而死:“‘你在他身邊供職一直待到最后,查拉圖斯特拉經過深深的沉默之后沉思地問道,‘你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聽人說,他是被同情扼死的,這是真的么?”⑤另一種說法是,上帝因為其嫉妒心而笑死了:“古老的神祇早已完結了:——真的,他們獲得快樂的神祇的善終!他們并沒有‘像黃昏那樣漸漸暗淡地死去——這是人們的編造!倒是:他們有一次笑死!”⑥ “超人”哲學用浪漫的方式結束了上帝的生命,宣稱了上帝的死亡。
此外,“超人”哲學在推翻舊價值的呼吁中,超越了世俗的善惡分野,構建了一種浪漫的、理想的道德觀念,即“超善惡”的道德觀——“超人”是社會和自然的立法者,本身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超人”是道德和真理的準繩,本身不受任何道德和真理的約束。這種新的道德觀念要求重新樹立人的尊嚴,發揮人的創造性,使人成為他自己,主宰他自己,進而成為道德的主人。
馬爾庫塞直面社會現實,直指社會弊端,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理性進行了深刻而又尖銳的揭露與批判,毫不遮掩,這使得其“單向度的人”思想的批判成為了一種現實主義式的批判。發達工業社會作為一種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業已形成,技術理性本身也變為一種帶有極權主義特征的統治力量和操控力量,在這種力量的統治下,人是異化的人。異化的人沒有覺醒的意識,沒有想要反抗的意愿,而是繼續忍受著現存的社會秩序。技術理性的統治使得技術從促進人解放的力量轉變為阻礙人解放的力量。
“單向度的人”思想毫不客氣地剝開了技術理性統治的“合理”外衣,披露了其政治性質的極權主義本質。以統治壓迫人、扼殺人性為特征的異化機制,從傳統的有形的政治經濟力量轉化為以意識形態等為內容的無形的文化力量,這種新的統治形式由于披上了技術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合理”外衣,更容易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更加深入到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今,統治不僅通過技術而且作為技術來自我鞏固和擴大;而作為技術就為擴展統治權力提供了足夠的合法性,這一合法性同化了所有文化層次”。 ⑦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被這種假象所蒙蔽,成為“單向度的人”。
發達工業社會依靠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依靠自動化的實現,一方面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消費產品,使人們的需求得到擴大和滿足;但是另一方面,“單向度的人”思想也尖銳地指出了人們對于這種表面上極度繁榮的物質的滿足并不是真正需要的滿足,而是虛假需要的滿足。“為了特定的社會利益而從外部強加在個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艱辛、侵略、痛苦和非正義永恒化的需要,是虛假的需要。現行的人的多數需要,諸如休息、娛樂、按廣告宣傳來處世和消費、愛和恨別人之所愛和所恨,都屬于虛假的需要這一范疇之列”。 ⑧發達工業社會正是通過制造和滿足這種“虛假需要”來左右人的意識,支配人們的生活。“單向度的人”思想基于當時社會中的人們對于物質尤其是虛假需要的狂熱追求的現實,直接指明技術理性主導下的“自由與平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平等”,這種虛假的心理體驗反而阻礙了人們去獲得真正的自由。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盡管“超人”哲學與“單向度的人”思想在批判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二者的最終目的都指向人的自由與人的解放。總之,“超人”就是重新回歸對生命意義的關注,這是真正的關于“人”的學說,體現了哲學的本真意義之所在。“超人”強調人類自尊自強的權利意志,鼓舞人們建立超越自我的意識和決心,倡導人們為實現人生的意義而努力奮斗,這為人類成為自我的主人建立了信心。“單向度的人”思想的核心目的在于:思考關于人的本質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真正的屬于人的理想世界的問題。它旨在努力去發現一個真正“自由的人”,并在這個“自由的人”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非壓抑性的文明社會”,以便解決由于技術與自由的沖突而造成的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凸顯人的自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單向度的人”思想的批判精神是對“超人”哲學的批判精神的延續。這兩種思想不僅為當時社會的人們敲響了警鐘,而且對當今社會的人們的革新創造精神仍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其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值得我們不斷地挖掘與探究。
注釋:
①(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第7頁。
②(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
③(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頁。
④(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第7頁。
⑤ (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第312頁。
⑥(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第211頁。
⑦(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第126頁。
⑧(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第136頁。
參考文獻:
[1]錢春綺譯.(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2]凌素心譯.(德)尼采.《權利意志》[M].張念東,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
[3]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M].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4]陳鼓應.《尼采新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5]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6]劉繼譯.(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
[7]陳俊.《技術與自由——馬爾庫塞技術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8]徐博.《馬爾庫塞否定性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9]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
惠葉子(1996—),女,漢族,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哲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