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石
自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之后,國家發改委便緊鑼密鼓地制定和實施了各項東北再振興的政策,其中139項重大投資項目中大部分項目已經落地,累計完成投資超過6000億元。除了支持東北再振興的專項規劃之外,近期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均逐步向東北地區傾斜,東北正處于多重利好政策的疊加推動期,隨著政策組合拳的逐步落地,該地區經濟有望在十三五期間破冰前行涅槃重生。
一、斷崖式下跌倒逼經濟轉型
自建國以來東北地區歷來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工業、農業基地,中國最大的油田、最早的汽車企業、最先進的機床制造廠皆誕生于白山黑水之間,東北地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素有“共和國長子”的美譽。但改革開放以來,受困于計劃經濟的各種弊端,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顯著遲滯。盡管中央實施的第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推動了該地區十年的快速發展,但自2014年以來東北經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去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的GDP增速為5.7%、6.5%、3%,分列全國倒數第二、第四與第一,全國14個GDP負增長地級市中6個屬于東北地區。更令人擔憂的是經濟經濟下滑已經逐步傳導到社會領域,特別是在兩會期間雙鴨山煤礦的討薪事件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東北地區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全面崩潰,斷崖式的經濟下跌已經逼迫東北到了不得不轉型地步,新一輪東北振興迫在眉睫。
1、打破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
東北地區經濟增長路徑主要是依靠向外部區域輸出能源產品、工業原材料。在外部區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時,只需增加能源與工業投資,不斷提高產能,即可保證穩步增長。但當域外經濟經濟環境出現變化,外部驅動力放緩,輸出型增長模式必然面臨嚴峻的經濟下行壓力。這種畸形增長路徑造成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產業結構單一。東北以重化工行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資本密集度高,越是增加投資就越強化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長此以往勢必導致經濟增長的后勁不足。其次是不可避免的深陷“資源詛咒”。對于資源依賴型的地區而言,當經濟處于上行周期時,資源品價格較高,可以保持高速的經濟增長,而一旦經濟陷入下行周期,資源品價格下降,該地區將出現大幅的經濟下滑。特別是近幾年,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導致資源品價格持續下跌,東北地區的“資源詛咒”現象就更為嚴重,直接導致了經濟斷崖式的下跌。最后是經濟增長內生性動力匱乏。由于東北地區具備完善的工業制造體系,在粗放型的發展環境下,僅僅依靠規模經濟效應便可保持一定水平的經濟增長,但這種發展模式卻嚴重的制約了技術進步。當前東北地區由路徑依賴導致的這三方面問題同時爆發,是造成東北經濟斷崖式下滑的核心因素,因此東北必須打破傳統的經濟增長路徑,加快轉型發展,構建新的發展模式。
2、從投資拉動轉為創新驅動
從2003年到2014年,東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幅在3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從30%上升到80%以上。在投資這把雙刃劍的作用下,東三省與其他省份一樣,均被投資效應遞減、有效投資不足、杠桿率迅速攀升三大問題所困擾。但東北的問題要比全國其他地區要更嚴重一些,首先從投資效應下降速度看,單位固定資產所產出的GDP明顯下降,2014年只有1.07低于西部地區的1.12,是全國單位產出最低的區域。其次從有效投資不足情況看,大部分的固定資產投資流向了鋼鐵、煤炭、水泥、火電等過剩產能行業。東北地區產能利用率的持續下滑,黑吉遼分列全國倒數5名之列,大規模的投資并未促進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擴張,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東北地區的有效投資顯著不足。最后從杠桿率攀升程度看,東北地區的杠桿率不斷增加,以此帶來的不良資產率也在攀升,黑龍江、吉林兩省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3.6%與3.68%,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8倍。
盡管可以通過調整投資結構提升投資效率,但從東三省整體的經濟運行態勢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東北老工業基地必須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就目前而言東北三省的創新能力是較為薄弱的,2013年黑龍江、吉林、遼寧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分別為1.15%、0.93%、1.65%,均低于1.68%的全國平均水平,另一項衡量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每十萬人申請專利數量,東北地區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但東北畢竟是老工業基地,基礎好、底子厚,在創新發展中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東北地區的勞動力素質較高,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轄市,熟練技術工人的人均比例也位于全國首位。東北地區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樣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航空航天、新材料、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產業領域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最為重要的是東北長期以來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在裝備制造、軍工、汽車等行業均具有相當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東北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創新發展中的比較優勢,把發展重點轉移到整合創新資源上,完全有條件在短期內實現經濟驅動方式的轉變。
3、加大開放力度培育外向型經濟
東北地區的地緣和人文優勢,是我國面向東北亞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但東三省并未發揮和利用好這兩大優勢,區域經濟的外向程度較低。從貿易依存度看,遼寧省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貿易依存度最低的省份,而吉林、黑龍江省的貿易依存度僅比一些西部偏遠省份略高,相較于中部的安徽、河南等省份都要低。從人均吸引外商投資看,東北三省大致處于我國中等偏上水平,但這個排名與其吸引外資的內在條件并不相符,東北有完善的產業基礎、高素質的勞動力、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有能力吸引到更多的外商投資。造成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國家層面缺乏對東北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定位,甚至由于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因素,東北的對外開放甚至一度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新的時期,在“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中,將東三省定位為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明確提出要加強東三省與俄遠東地區陸海聯運合作,構建北京—莫斯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這表明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首次納入到了國家級戰略層面,東北對外開放不僅僅局限于東北亞地區,開放的輻射半徑甚至可以經中俄高速運輸走廊直達歐洲市場腹地,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吉林省也在不斷加強長吉圖經濟走廊的建設,長吉圖走廊一旦打通,東北的貨物便可通過圖們江周邊港口(波謝特港、扎魯比諾港)直接進入日本海,這將大大縮短運輸距離,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與東北亞區域間開放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不僅有利于拓寬外部市場,并且有利于承接更多的國際產業轉移,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endprint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經濟“破冰”
1、處置“僵尸企業”深化國企改革
“僵尸企業”的問題在東北地區尤為突出,僅遼寧省無資產、無生產、無償債能力的“三無僵尸企業”就高達830余家,涉及企業職工16.5萬人。對于東北這種采取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地區,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問題,隨著國企僵尸化的現象日益嚴重,這一問題就更顯突出。用大量的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去維持“僵尸國企”,已經不是扭曲資源配置,而是在白白消耗資源、浪費資源。東北地區處置僵尸企業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其他地區,主要是因為東北的“僵尸國企”尾大不掉,這些企業不僅是地方經濟的支柱,并且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職能,一旦關停并轉這些“僵尸企業”,將會付出較高的改革成本,政府既要面對經濟轉型的陣痛又要承擔社會不穩定的風險。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出臺清理“僵尸企業”的相關扶持政策,并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中央政府的支持恰好可以幫助東北地方政府分攤處理“僵尸企業”的改革成本,東北應借助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東風,緊抓這一處置“僵尸國企”的黃金機遇,痛下決心根治沉疴。
東北地區共有央企及其子公司3000余家,資產總額超過4.6萬億元,職工人數近200萬人,國有企業在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東北的國有企業大都集中在產能過剩行業,隨著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惡化,到2015年東北的國企整體處于虧損的狀態。以東三省最大的國有煤炭企業龍煤集團為例,該企業累計負債已超500億元,現只能依靠政府的補貼勉強維持。近期出臺的《關于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表明國企改革將于今年全面落地,這勢必將掀起新的一輪國企改革熱潮,東北作為全國最應該改也最需要改的地區應當在改革中起到排頭和兵領軍者的作用。
2、去產能、去庫存優化存量結構
當前東北四大支柱產業鋼鐵、水泥、煤炭、石油煉化的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60%,當產能利用率低于75%以下被視為嚴重的產能過剩,不足60%的產能利用率表明東北傳統的支柱產業有近一半的生產線是停止工作的,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東北不僅產能過剩現象十分嚴重,房地產庫存率高的問題也十分突出。2015年底東北主要城市沈陽、長春、大連、哈爾濱的房地產去化周期分別是18.1、15、28.7、28個月,是全國50個主要城市中去化周期最長的4個城市。可以說東北三省是全國去產能、去庫存壓力最大的區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對東北的改革紅利要遠超于其他地區。但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現階段東北地區落實“去產能、去庫存”的任務該是有一定效果的:從去產能看,2015年大慶油田減產近150萬噸、鞍鋼減產276萬噸,東北兩大工業支柱企業的減產幅度均在該行業排名首位;從去庫存看,沈陽、長春等多地出臺了多項去庫存的刺激政策,東北幾座大城市的房地產去化周期已經略有下降。從長期看,隨著東北再振興的戰略的實施,有關產能過剩行業轉型升級、過剩產能向外部輸出、關停并轉低效企業的專項政策均會陸續出臺,這將徹底解決東北“產能、庫存”雙過剩的局面。
3、補短板激發市場主體
從產業進入的角度來看,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占有高比例的重化工業大多具有資金密集的特征,進入壁壘很高,因此新生的民營企業是很難從產業內部獨立地生長起來。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東北地區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很不充分,沒有形成產業集群和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的局面,經濟缺乏活力。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對私營企業的“擠出效應”十分嚴重,大量的國有企業,不僅占據了大量的要素資源,還制約了東北地區整體的市場化改革步伐。因為市場化程度偏低,整體的營商環境惡劣,東部的民營經濟發展嚴重滯后。民營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十個百分點以上,2014年全國500強民營企業東北地區只有14家,而僅僅浙江一省就有超過百家的民營企業名列500強之列。民營經濟的發展將是本次東北再振興成本的關鍵所在,依靠國企、外企都不能真正實現東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振興。近期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推進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展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保障民營企業平等獲得生產要素,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如果東北能切實落實好各項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就可以使東北真正有發展后勁,在振興政策紅利用盡之后,仍然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東北的現實情況正如雙城記中形容的那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壞”是因為東三省的經濟已近滑落到最低谷,長年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徹底爆發出來,“好”是因為東三省面臨著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東北若能牢牢抓住這一這機遇,經濟發展定能在寒冬中砥礪前行、破冰成功!
(來源:國家信息中心官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