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婧 張九星
摘 要:家族企業無論是在英美發達國家還是在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都占有較高的比重,在GDP貢獻、解決就業、技術革新等方面對本國經濟有重大影響,因而一條平穩健全的轉型之路對家族企業本身以及相關經濟體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家族企業的分析與總結,探討一條較為適合當前中國家族企業轉型走的路。
關鍵詞:家族企業 轉型 產權 人力 政府
家族企業在生命周期上有著“富不過三代”的延續規律。家族企業能持續發展下去的并不多,而相較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中國家族企業的存續時間更為短暫,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三點:
其一,企業產權高度集中。家族企業的產權絕大部分都牢牢地掌控在家族成員手中,高度集中的所有權直接導致了管理模式集權化、決策機制獨裁化、用人機制家族化。此外,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家族本身或者是關系較為密切的朋友,這跟家族自身想完全掌控企業所有權以及儒家文化的根深蒂固有很大的關系,但這種任人唯親的用人機制使得新鮮的血液無法引入企業,有能力而無關系的人才也不能進入管理層,企業人力資源不足。以上兩者間接導致了企業競爭力低下、創新發展能力不足、人力資源緊缺。
其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混合。家族企業的產生一般是由一個大家族中的人出資共建、共同經營,再逐步擴大規模,發展成大型企業。因而企業的管理者一般是由家族自身的成員擔任,在企業規模較大后,許多家族成員不具備管理企業的能力,但職業經理人很難融入到一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族企業中,因而家族企業很可能因為家族成員能力有所欠缺但同時又抵制職業經理人的插手而導致決策失誤。
其三,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家族企業投資主體幾乎全部來自本家族,最多延伸至周圍的密友,極其地排斥外人的涉入,這使得當家族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后,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來進行更高程度的發展,企業在進一步壯大規模上遇到瓶頸。
家族企業成員能力不足、專業人士無法有效的對家族企業進行管理以及資金不足三者共同驅使家族企業舉步維艱,生命短暫。
中國家族企業究竟如何穩而有效的度過轉型期,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案例的研究并結合本土家族企業的特點,總結出了以下經驗。
一、優化產權結構
產權結構不合理是家族企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在企業規模較大,業務繁多,單一的管理層結構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管理要求時,應當適當的“放權”,根據成員各自的能力進行產權分割,產業分離。在融洽氛圍中進行的所有權分離和下放,不僅使得家族成員各自都能集中精力主攻自己擅長的方面,使整個企業在各個方向齊頭并進,而且能有效的緩解家族內部在利益方面的糾葛。此外,除了家族成員內部分割產權外,還要大膽的引進外來投資者以及對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分發股份。產權結構多元化是現代產權結構的發展方向,家族企業引進外來投資者能夠有效的緩解企業融資難的困境,還能與其他企業相聯合形成規模優勢,而對職業經理人和普通員工分發股份,則能為家族企業吸收人才,解決企業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境。
二、廣泛吸納人才
人員冗雜、人才不足是中國家族企業的一個通病,這跟中國的宗法文化傳統和家族為了維護自己對企業的完全控制有很大的關系。首先,在中國,走后門隨處可見,而在完全由一個家族掌握的企業中,這種裙帶關系便發揮到極致,只要是稍微有一點關系的人,便能進入企業中,無關乎其本身的專業素養。其次,大部分的家族還是愿意把企業交給自己的后代,盡管現如今絕大多數的“二代”都接受了較高水平的教育,但是難免有些能力不足者,無法承擔起整個企業的重任。此外,企業掌權人為了保證本家族對整個企業的掌控,在人事方面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身邊的親戚或是關系緊密的朋友,對即使是有能力的外部人員也會不自覺的加以排斥,職業經理人就是外人之一。這三者嚴重導致了家族企業人員冗雜、但真正的人才卻極為匱乏的現象。要轉型成功,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為此,家族企業必須要改變用人機制,不能一味地任人唯親,要大膽地引進外部人才,把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將管理權交給職業經理人,非管理層家族成員不隨意的對企業的決策指手畫腳。
三、改善外部環境
我國的家族企業在轉型路上走得艱難除了自身的問題外,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環境惡劣所導致。比如黃光裕,他走上歧途與自身的貪念脫不了干系,但政府制度建設不完善、監管不力也是助因。為了幫助我國家族企業轉型,政府必須要旅行好自身的職能。第一、我國政府應該努力健全民營企業的相關法律建設,加大監管力度,防止家族成員利用自身在企業中的職位和威望假公濟私,損害其他相關方的利益。第二、除了要對家族企業進行嚴格的監督外,各級政府應當為家族企業提供較為暢通的融資渠道和寬松的融資環境,幫助他們度過轉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