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瀅
同事小王喜懷二胎,前幾天去醫院產檢,回來后卻一直悶悶不樂。她跟我們訴苦:“我懷第一胎時因為先兆流產,在醫院里住院保胎直到孩子出生。這次懷二胎,都已經平平安安熬到7個月了,誰知這次產檢,醫生又說我的宮頸比正常人短,連2.5厘米都不到,隨時有可能早產!宮頸短的人生個孩子怎么那么難呢?”
妊娠中子宮的變化
子宮是女性孕育胎兒的器官,從外觀上看,子宮為前后略扁的倒置梨形狀。其上部較寬,稱為子宮體;下部略窄,呈圓柱狀,為子宮頸;在子宮體和子宮頸之間,有個狹窄的部位,被稱為子宮狹部。
成年女性的子宮體與子宮頸比例約為2:1,非孕期整個子宮長約7~8厘米,宮頸管則長約3厘米,子宮體積約為7厘米×5厘米×3厘米。女性懷孕后,為適應胎兒的不斷生長,子宮也開始不斷增大,到妊娠足月時,可增大到35厘米×22厘米×25厘米。與子宮體不同的是,正常單胎孕婦懷孕期間宮頸管長度和寬度的變化都很小,子宮頸口也一直保持著關閉狀態,從而保證胎兒能在子宮內安全生長。直到妊娠足月,一旦瓜熟蒂落,懷孕進入最后的臨產階段,此時,子宮頸開始變軟,隨著產程往前推進,在不斷增強的宮縮影響下,宮頸內口才開始慢慢打開,宮頸管也開始逐漸縮短直至最后消失,為胎兒的順利分娩打開了第一扇大門。
宮頸越短,早產風險越高
臨床發現,到分娩階段,初產婦一般為宮頸管先縮短消失,然后宮口才擴張;而經產婦則多是宮頸管縮短消失和宮口擴張同時發生。因此,產科醫生一般通過檢查宮頸管縮短情況和宮口擴張情況來判斷孕婦是否進入分娩階段。而在日常產檢中,如果發現孕婦宮頸縮短、宮頸管消失、宮頸內口擴張,往往也提示了該孕婦具有早產的可能性。
在妊娠中后期,隨著胎兒增大,羊水增多,宮腔壓力不斷增大,宮頸長度會有輕微縮短,但縮短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導致早產,且宮頸長度越短,發生早產的風險就越高。醫學界普遍認為,宮頸長度≤3厘米者可能在孕36周前分娩,也就是所謂的“早產”。同事小王現在處于孕中期,宮頸長度不到2.5厘米,確實存在早產風險,她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要重視,不要焦慮
以宮頸長度3厘米作為早產的預測值,其預測敏感性超過了98%,特異性也接近60%,因此,宮頸長度作為預測早產的指標,還是相對客觀可靠的。通過對宮頸長度的監測,有助于產科醫生對宮頸短小孕婦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必要時,可對早產高風險孕婦采取宮頸環扎等特殊處理。現在醫學技術發展迅速,孕婦如果發現宮頸過短,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但不必過于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