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的小朋友現在要去上“超學科課程”了—在那個專門上“超學科”的校區里,有討論空間、設計空間、制作空間、展示空間、資源空間。在這樣的課程里,同學們不是在一間教室里上課,而是根據需要到不同功能的教室里學習;也沒有上課、下課的鈴聲,不像語文課或數學課,每節課只上40分鐘,而是大家在一起學習一個上午或
一個下午。這樣上課才過癮!
我問小朋友喜歡不喜歡這樣的課程呢?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喜歡啊,我們愿意天天上這樣的課程!
那么,什么事“超學科”呀?
同學們天天來到學校學習語文、數學、音樂等十幾門課程,這些叫學科課程,是以學習知識為中心的,目的是讓我們更加聰明起來。其實呢,知識的作用是有限的,譬如需要知識時,我們可以上網查找。但是,為什么還要學習知識?原來,學習知識的目的,是通過學習知識的過程,來培養我們的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等諸多能力,這樣我們就變得越來越智慧起來。只有一個人充滿了智慧,才能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未來的社會什么樣子?未來的社會需要我們未來的公民更會合作,更有審辯性思維,更有創造能力。所以、僅僅學習這些學科課程是不夠的,還需要添加讓我們小朋友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課程。我們就把那些超越學科課程的課程叫“超學科課程”。
國外與我們的“超學科課程”相類似的,有的叫Steam課程,有的叫創客教育,有的叫實踐課程,有有的叫創客教育,有的叫實踐課程,有的叫研學課程……總之, 這些課程都不在我們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里面。
為什么要開展“超學科課程”呀?
在日常學習的十幾門學科課程過程中, 我們大量運用了記憶、 理解和運用等能力。譬如學習語文,一年級時先從識字開始,這就需要大量“記憶”,記住那些字的讀音、形狀、結構、意義等;到二年級時,我們就需要記住2500個左右的生字。記住了生字,然后就是閱讀,閱讀從一句話開始,然后一個段落,一篇文章,一本書,慢慢地就把大量的信息裝進了大腦里。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理解”的過程,理解能力形成之后,就會知道文章或書中的思想、情感、表達方法等。書讀多了,積累夠了,就會自覺地“運用”了,譬如說話,譬如寫文章、搞研究,把自己的觀點和證據完整地表達出來,傳遞給別人,影響別人。
但是,在學科課程里面,我們很少用到“分析”“評價”“創造”等能力,因為這些能力需要我們小朋友通過綜合學習、實踐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才能獲得,這就不是一個學科,不是在40分鐘的課堂上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需要研究和開發“超學科課程”,建構適應這些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空間、學習資源等。
國家提出了學生要發展“核心素養”。我們不僅要學好學科課程,還要學好“超學科課程”,才能培養自己的大智慧、大聰明,才能擁有“核心素養”,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去實現“中國夢”,擁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簡介:高峰,中國科學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榮獲“2016中國好校長”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