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
離婚時,女兒隨前夫生活,一直在前公婆帶養下成長。前夫意外身亡后,女兒繼續由前公婆帶養。可又過了兩年,前兒媳突然發難,要求將女兒移交給她。前公婆和孫女感情深厚,自然不同意交出孩子。于是,一場監護權爭奪戰在法庭激烈上演……
通常情況下,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當然的監護人,可離異的前夫去世時不爭,過了兩年之后再重提舊事,是不是過了時效呢?前兒媳還能從前公婆手中如愿奪回孩子的監護權嗎?
2006年初,一場婚禮在湘中某縣一個賓館舉辦,在親友的祝福聲中,彭佑平和謝彩麗手牽著手走進了婚姻殿堂。婚禮對于新郎新娘,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他們更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在親朋好友中廣而告之。因為,之前一年,他們的女兒已降生,他們沒有按照傳統習俗舉辦婚禮,也沒有依據法律進行登記。現在,女兒嗷嗷待哺,登記順利進行,婚禮如期舉辦,三口之家,一步到位,開始了柴米油鹽的平常生活。
為了兒女的婚姻大事,彭佑平的父母操碎了心。賓客散去,婚宴結束,彭建松和姚萍夫婦終于可以稍微松口氣了。可很快,他們就又接到了一項新任務——照顧孫女羽羽。于是,這對老夫妻開始了圍著孫女轉的日子,而兒子和兒媳,只負責支付孩子的奶粉錢和幼兒園的學費。
爺爺奶奶隔代帶養孩子,是中國農村乃至城市常見的事情。按說,無撫養孩子之累,彭佑平和謝彩麗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事業和生計上,小日子該越過越紅火,可現實卻不是這樣,他們的收入增加了,感情卻越來越淡薄。
2009年6月,彭佑平與謝彩麗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兩人心平氣和地坐下來,達成了如下離婚協議:一、雙方自愿離婚;二、婚生女羽羽由彭佑平撫養,撫養費彭佑平自愿承擔;三、雙方各自所有的財產歸各自所有;四、協議自辦理離婚登記時生效。
很快,彭佑平與謝彩麗拿著離婚協議到當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結束了為期3年多的婚姻。取得女兒撫養權的彭佑平要外出務工,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帶養年幼的女兒,便仍然把羽羽留給爺爺奶奶照顧。而謝彩麗雖然對女兒有著無限的牽掛,可她要開始新的生活,只能把對女兒的愛深埋在心底。
對于父母離婚這件事,懵懂無知的羽羽并沒有太多感受,圍繞著她的依然是爺爺、奶奶,還有偶爾打電話過來的媽媽,她依舊被愛包圍著。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更大的風波正在一步步逼近。
2013年6月的一天,一個電話打到了彭建松家:“彭佑平出事了,安排人來處理后事。”一個電話打破了家庭的平靜。
對于這個意外的消息,彭建松、姚萍都難以接受,老兩口抱著孫女暗自流淚。
信息從各個渠道匯集而來,彭建松、姚萍弄清了彭佑平意外身亡的前因后果。離婚后,彭佑平遠赴西北,在工地上務工,不慎出了事故,當場殞命。彭佑平死于工傷,工程承包方必須對他的死亡負責。彭建松、姚萍忍著悲痛四處咨詢求援,在親友幫助下,與工程承包方交涉相關賠償事宜。工程承包方對于發生的傷亡事故并不諱言,對于必須給付的賠償也不回避,只是對于賠償數額與彭建松意見不一致。經反復協商,雙方終于確定賠償總金額為70萬元,這樣,一方為彭建松、姚萍、謝彩麗和羽羽,另一方為工程承包方,雙方簽訂了《一次性賠償協議》。
協議達成后,工程承包方如約一次性支付了賠償款。70萬元巨款如何分配?協議中作了原則約定,其中死亡賠償金50萬元歸彭建松、姚萍所有,15萬元作為羽羽的撫養費,5萬元歸謝彩麗所有。按照約定,謝彩麗領走5萬元,彭建松領走65萬元。
賠償款中有15萬元撫養費,由彭建松領走保管,謝彩麗沒有提出異議。撫養費的受益者是羽羽,羽羽自出生斷奶以后,便由爺爺奶奶帶養,彭佑平離婚前如此,離婚后同樣如此,意外身亡前如此,意外身亡后暫時還是如此。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羽羽的母親謝彩麗離婚時沒有取得女兒的撫養權,監護人身份慢慢地就淡化了。而彭建松、姚萍夫婦雖然幫助兒子帶養孫女,不過從法律上講,他們并沒有因此取得隔代監護權。現在彭佑平意外身亡,羽羽的監護問題凸顯出來,老兩口以前是幫兒子帶養,如今是幫誰呢?前兒媳嗎?見前兒媳保持沉默,老兩口也沒說什么。彭佑平入土為安后,謝彩麗外出務工,已經上小學的羽羽仍舊跟著爺爺奶奶, 生活很快恢復平靜。
其實,謝彩麗也不是不想女兒,只是她有自己的難處。離婚時她放棄女兒的撫養權,是因為沒有時間和精力帶女兒,如今她依然沒有時間和精力。對于她來說,擺在第一位的依然是工作與收入,她覺得,在她的住房和收入問題解決之前,帶養女兒的事只能從長計議。因為心里有了接女兒的打算,謝彩麗一直努力工作,經濟狀況好轉后,經人介紹又結了婚,終于擁有了自己的住房。2016年初的一天,謝彩麗向丈夫提出:“我想把女兒接到身邊來。”丈夫通情達理,點頭同意了。可丈夫同意了,前公婆會同意嗎?
“什么?你想接走羽羽……門兒都沒有。”接到前兒媳的電話,聽前兒媳道明想法,姚萍怒火中燒。自己和老伴帶養了羽羽11年,經歷了多少艱辛,前兒媳不管不問,現在孩子長大了,她卻來要孩子,盡管謝彩麗滿口商量的語氣,姚萍還是無法接受。她把情況跟彭建松一說,彭建松也是滿臉怒氣:“她和佑平離婚時孩子不是判給她的,佑平去世時,她也沒有提出管孩子。現在她想接,憑什么?不想管就丟給我們,想管了就要接到身邊,哪有這樣的道理?”因此,對于這個問題,老兩口意見完全一致,自己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孫女,怎么能讓人要走?
對前公婆的態度,謝彩麗毫不意外,她本來就是準備先禮后兵的,協商解決不成,謝彩麗隨即啟動了第二套方案: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監護權訴訟。
2016年初,謝彩麗一紙訴狀將前公婆彭建松、姚萍告上法庭。起訴狀中,謝彩麗闡述了自己與前夫彭佑平的婚姻及女兒羽羽的監護現狀后,說她在務工地有了穩定住所和收入,生活日趨穩定,而羽羽在讀的小學,與其爺爺奶奶的住所有一定距離,每天來回上下學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同時影響小孩學習和成長。她與前公婆協商,要求將羽羽帶至身邊,遭到拒絕。前公婆還將代管的撫養費挪用侵占,侵犯了其對女兒的監護權。故請求當地人民法院判令羽羽由其監護撫養,并判令前公婆將代管財產轉交其管理。
監護風波升級了,對于前兒媳的訴求,前公婆會如何應對呢?
“羽羽出生后一直由我們撫養,彭佑平去世兩年多來也沒有改變,我們有能力撫養。她要變更孩子的監護人,為什么不早點提出?彭佑平去世時為什么不提出?沒有能力,就丟下不管,現在改變主意了,就想要回,這怎么能行?而且,謝彩麗已懷有身孕,哪有足夠的精力撫養羽羽?”開庭審理時,彭建松、姚萍口頭答辯,予以反駁。如果要監護孩子,該在彭佑平去世時提出,稍息暫停之后,等同于放棄了對孩子的監管,不能再獲得孩子的監護權,兩位老人的意思很直白。至于前兒媳提到的撫養費,兩位老人不置可否,他們對繼續監護孫女有信心。
想要在誰的監護下繼續成長?是繼續跟著爺爺、奶奶,還是跟著媽媽?羽羽的意見十分重要。然而,11歲的羽羽十分糾結。“我想跟媽媽一起生活,在媽媽的身邊成長。”羽羽把想法寫在紙上,由謝彩麗遞交給法庭。可在法庭審理期間,羽羽又改變主意,要求繼續由爺爺、奶奶撫養自己。
羽羽的態度搖擺不定,監護的難題完全交給了人民法院,湘中某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后做出一審判決。法官表示,《民法通則》第16條明文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由此可見,未成年人的父母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是一種法定義務,不會因父母離婚而消失。只有在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情況下,祖父母、外祖父母才具備監護資格,承擔未成年人的監護責任。因此,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順位監護人,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第二順位的監護人。第二順位監護人不能當然取代第一順位監護人,即便取代,亦需進行協商確定或者經過法定程序指定。羽羽出生后,一直由祖父母彭建松、姚萍帶養,但并沒有經過協商確定,亦未經過有關機關指定,因而,二人并沒有因此取得羽羽的監護權。當前,留守兒童現象比較普遍,外出務工的生父母將未成年孩子交給或者丟給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現象很常見,若由此認定生父母不履行監護職責,進而喪失監護權,顯然不妥。基于此,彭佑平去世后,羽羽繼續由彭建松、姚萍帶養是事實,但由此并不能與謝彩麗不履行監護職責畫上等號。本案訴訟過程中,彭建松、姚萍沒有舉證證明謝彩麗無監護能力,亦未舉證證明謝彩麗不履行監護職責,二人主張對羽羽的監護權,不能優先于第一順位的監護人謝彩麗。對于孩子撫養費轉交保管的訴求,因謝彩麗對具體數額無證據證明,不予支持。據此,法院判決謝彩麗對羽羽享有監護權,并限令彭建松、姚萍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將羽羽交由謝彩麗撫養監護,同時駁回了謝彩麗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通過官司取得女兒監護權之后,謝彩麗以女兒的名義再次將前公婆告上法庭,以羽羽已經隨母生活為由,要求法院判令彭建松、姚萍將代管的撫養費返還給謝彩麗管理。
2017年初,湘中某縣人民法院做出判決。法院認為,根據《一次性賠償協議》的約定,彭建松、姚萍領取賠償款中有15萬元是羽羽的撫養費,現羽羽隨其母謝彩麗共同生活,羽羽的撫養監護責任亦應由謝彩麗承擔,故彭建松、姚萍應將此款返還給羽羽,但賠償協議簽訂后,羽羽由彭建松、姚萍帶養期間的撫養費應予扣除。據此,法院判令彭建松、姚萍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返還羽羽撫養費108750元。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孩子出生后,由父母帶在身邊成長,無疑是最好的愿景。然而,只是愿景,絕不是現實的全部。當前,人員流動頻繁,因為客觀的、主觀的原因,父母與未成年孩子分離的現象十分普遍,“留守兒童”作為一個在特定環境下出現、有著特定含義的詞語,更是引發了眾多思索,其中不乏法律方面的思索,由本案引出的監護權問題就是其一。當然,本案中留守兒童羽羽有著父母離婚、父親身亡的特殊性,但從本質上說,還是屬于留守兒童的范疇。而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糾紛,很多情況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殘缺”家庭。本案的判決思路,或許難以令祖父母、外祖父母一方滿意,但對于未成年孩子,在他的父母雙方或一方愿意且有能力撫養監護的時候,還是應當盡量滿足。畢竟,父母監護,通常更有利于孩子成長。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