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煦
“一帶一路”,無疑是5月里北京最熱的詞。
繼“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行后,多場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官方和民間文化經濟交流活動在京舉行。
5月22日,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的“一帶一路”民族文化經濟合作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青海、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內蒙古等地的300余家民族企業代表,從“民心相通,共享絲路”的角度,就對接發展戰略、推動互聯互通、促進人文交流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論壇秘書長李小龍稱,論壇致力于構建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這場民間自發組織的“頭腦風暴”吸引了“一帶一路”有關國家使節的熱情參與,伊朗、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爾代夫等國家的多位駐華大使和官員都出席了論壇。
外交官們對“一帶一路”的熱情參與,有歷史和現實背景。以伊朗和阿富汗為例,兩國與中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2000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把伊朗、阿富汗與中國人民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倡議則為兩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中國的商貿人文往來提供了最好載體。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論壇上分別采訪了伊朗駐華大使阿里·阿斯加爾·哈吉、阿富汗駐華大使賈楠·莫薩扎伊。兩位使節均表示,“一帶一路”為地區發展帶來新機遇,他們愿與中國攜手推進相關項目建設,增進民眾福祉,共享“一帶一路”的發展紅利。
伊朗駐華大使哈吉:2017年第一季度中伊貿易額增長100%
《中國經濟周刊》:請介紹一下伊朗最新的經濟形勢?
哈吉:伊朗是中東和北非地區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約為4122億美元,為該地區第二大人口國,總人口達8000萬。伊朗經濟中,服務業占50%,農業占9%,工業占49%。天然氣儲量居世界第二,已探明原油儲量居世界第四。
2016年伊朗經濟增長率為6.4%。根據伊朗年歷,上半年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3月)顯示,第二季度伊朗經濟同比增長9.2%。
2016年,外部和預算結余均有所改善。由于出口強勁增長,伊朗經常賬戶盈余明顯提升。2016年,經常賬戶盈余從2015年的2.7%增至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5%。收入強勁增長,2016年財政赤字有所改善,中央政府預算赤字從2015年的1.9%下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5%左右。

伊朗駐華大使哈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
《中國經濟周刊》:伊朗剛剛舉行了新一屆總統選舉,新政府在經濟建設方面將有哪些重大舉措?
哈吉: 伊朗近期的發展表明,非石油行業以及投資在今后幾年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伊朗現在正推行第六個五年發展計劃,5月選舉后新政府所面臨的問題是,把五年計劃中有關改革的事項列為優先事項并穩步實施。這將涉及通過改善商業環境、提高勞動力市場效率來推動改革,促進非石油行業發展。
該計劃多次提到要使金融部門現代化,這包括在國內和國外投資者的參與下改善資本市場和保險公司業績。該計劃還闡明了一個目標,即提供必要的獎勵以吸收外國投資,甚至對該目標進行了量化,提出每年吸引價值12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
該計劃還明確了未來五年一些關鍵的經濟目標和工業目標,如發展現代化鐵路運輸;提升工業和采礦業領域活動的附加值等。
《中國經濟周刊》 :這些新的跡象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會給中資企業帶來哪些機遇?
哈吉:就伊朗國內外關系和經濟的新發展態勢看,將繼續擴大與中國等友好國家的雙邊和多邊經濟、文化以及政治關系。中國是伊朗的最大貿易伙伴,2016年,中國對伊朗出口額達164億美元,進口額達149億美元。到目前為止雙邊貿易超過310億美元。
兩國間貿易額每年都在快速增長,與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第一季度兩國貿易額以創紀錄的100% 速度增長。此外,中國企業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項目已被同意在伊朗實施。
伊朗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國,將大力支持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戰略。
我們誠摯地邀請中國投資者在伊朗投資,利用伊朗的優勢,為伊朗和中國造福。我們有現代化的對外投資法規和專業的組織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阿富汗駐華大使莫薩扎伊:投資阿富汗正當其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阿富汗大使莫薩扎伊
《中國經濟周刊》:您怎么看待“一帶一路”倡議?阿富汗具體如何對接?
莫薩扎伊:阿富汗和中國的關系在2012年就提升到戰略合作伙伴的高度,這樣的關系不斷延續深化到現在。
阿富汗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也是最早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我們認為“一帶一路”對促進中阿互利合作和地區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兩國元首第一次會晤時確定了兩國在“一帶一路”合作中要優先發展三個方面內容:道路,鐵路,互聯網通信。除了這三方面,我們還希望重點開展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加深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自2016年5月兩國政府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以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與中國烏魯木齊恢復了直航航班,我們還計劃開通喀布爾到北京的直航;首列由江蘇省南通市至阿富汗海拉頓口岸的中亞貨運班列也開通了;兩國還就建設跨境光纜等互聯互通項目簽署合作文件,推動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向前發展。
除了經濟方面的合作,我們由衷希望在“一帶一路”合作的框架下,兩國人民的溝通能夠不斷深化拓展。目前,就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而言,阿富汗已經啟動了一項獎學金項目,讓更多阿富汗學生到中國接受高等教育。
《中國經濟周刊》 :投資者都很關心阿富汗國內的安全形勢,請您介紹一下。
莫薩扎伊: 關于安全問題,目前的新聞報道并不能真實反映阿富汗的現狀。中國有句諺語 “百聞不如一見”,希望你們能親自到阿富汗去看一看。阿富汗的確曾經有一定的安全問題,但正在逐步被當局掌控。
當下,很多外資企業在當地非常活躍,并沒有隱憂。比如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承建巴米揚至薩曼甘公路,全長178公里,包含很多中國雇員和當地雇員,沒有任何安全威脅。中國企業華為、中興都在阿有分公司,也非常安全。
在被稱作阿富汗最不安全區域的拉格曼省,有一個阿富汗和土耳其合資的大壩正在建設,幾個月都沒有任何安全事件發生。去年有一個高壓電的項目順利完工,沒有出現安全問題。舉這些例子是想說,目前阿富汗的安全問題完全在政府掌握之中。政府承諾為所有在阿投資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提供安全保障。
無論何時,中國客人在阿富汗不會被當成外國人,會被當成朋友、兄弟姐妹。我也希望中國的投資者在阿富汗不僅能掙到錢,還要快樂。
《中國經濟周刊》:對中國企業來說,現在投資阿富汗有哪些潛力和優勢?
莫薩扎伊:2003年到2014年,阿富汗的GDP經歷了拋物線般的軌跡,漲跌劇烈。盡管經濟波動較大,但發展潛力也巨大。2014年阿富汗的進口總額近80億美元,主要進口國家是巴基斯坦、伊朗、中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出口總額只有5.7億美元。多家知名跨國公司諸如百事可樂、奔馳以及中石油、華為等在阿富汗設立分支機構或開展業務。
阿富汗在能源領域有巨大的投資潛力。據調查,阿富汗礦產資源中,僅已經探明的30%就已經價值100億至200億美元。在東北部接近中國的地方,就分布有很多礦產。
除能源之外,食品、飲料、乳制品、皮革、鞋類、地毯等,都是阿富汗的傳統產業,基礎完備,市場廣闊。阿富汗的干果加工、寶石、動物皮毛、藏紅花等產品或產業也極具出口潛力。
當然阿富汗旅游資源也是潛力巨大,大使館正在努力促成從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到阿富汗巴米揚省的包機服務。中國著名的敦煌壁畫就是在巴米揚的基礎上后期創造的,去年巴米揚省和中國的甘肅省建立了友好關系。歷史悠久的阿富汗還有很多歷史名城,非常適合旅游。我們正在組織一小隊旅游者去阿富汗旅游,未來人數會漸漸增加。
對中國企業而言,很多領域都是在阿投資的藍海。比如幾個月前,阿富汗出臺了開放網絡的法律,外資可以進入并通過運營獲得收益。再比如健康服務領域,阿富汗每年進口醫藥市場達到8000萬歐元,在阿投資醫藥前途光明。
潛在的具體投資項目不勝枚舉。比如水泥投資,在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交界的赫拉特省,1970年當地就有一個水泥廠,基礎設施和資源優勢都在,政府也在扶持,道路交通也非常方便,十分便于出口。目前只需要投資者去投資,這對投資者和當地都是機會,因為阿富汗及周邊國家因為修建道路、大壩、橋梁以及建筑物而對水泥需求很高。
再比如因為沒有存儲場所,阿富汗每年40%至50%的水果、蔬菜都會被浪費,如果去投資一個冷鏈儲藏和運輸,會立刻獲得很多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當地政府會提供哪些支持?
莫薩扎伊:為了吸引投資,阿富汗在商業管理規定上做了很多改革。據世界銀行統計,阿富汗對創業者的保護和支持排在亞洲第一位。企業非常容易得到貸款,稅收也有優勢。總之在阿富汗,無論大中小規模的企業,都能得到政府或世界級金融機構的支持。如果從事能源行業,能夠立刻得到政府資助,農業方面潛力巨大。
稅收方面,在阿投資的公司會享受很大的稅收優惠,至少比其他國家省去5%。阿富汗60%的人口是25歲以下的,有相對年輕廉價的勞動力。
特別要說的是,阿富汗安全維護部門還特地為維護外國企業的工廠設置專門法律。
阿富汗還頒布了很多新的法律條款來保護外來投資者以及他們的企業,比如新的銀行法、新的投資法、新的礦業法。阿富汗已經連續8年為農產品類企業提供土地,農業用地期限是90年,其他用地會更長。
阿富汗大使館的大門永遠對中國企業敞開,投資者可以直接和大使館對接,大使館會在簽證、商務信息研判等方面提供便利。在異國他鄉開展投資難免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問題,大使館會積極協調當地有關部門,為中國企業解決問題。我們尋求與中國企業建立穩固長期的合作,我們也一定會提供長期穩固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