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
三年要拿50個單項冠軍
近日,一份出自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文件——《江蘇省專精特新產品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實施意見(2017—2020年)》引發強烈反響,尤為搶眼的是,該《意見》提出,“到2020年爭創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50家”。
目標如此直接而具體,人們似乎可在某種意義上將《意見》看作江蘇制造業的一部“三年規劃”,當地有關部門的干部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亮出這一目標并非紙上談兵——到《意見》出臺時,江蘇科技型中小企業早已突破10萬家,其中,細分行業的“龍頭老大”超過2000家,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或“全球前三”者逾百。
為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
江蘇法爾勝泓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法爾勝”),工業和信息化部與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剛剛聯合公布的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之一。該公司總裁周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雖然產品不是一般商品而鮮為人知,但很多人都可能與法爾勝有關系,因為它參與建設了國內外700多座橋梁,國內90%的大型懸拉索和斜拉索橋梁的鋼絲和纜索都出自其手,世界十大懸拉索、斜拉索橋梁中各有5座由法爾勝參與承建。談及“奪冠”秘笈,周江說:“法爾勝是在用世界眼光做民族企業,是在為全球利益相關方創造價值。”
據周江介紹,以“利益相關方”的視角專注金屬絲繩、纜索行業50年,法爾勝已經把產品做到“極細”“極長”“極強”,實現了應用范圍的“極廣”并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法爾勝的持續創新對原材料供應方不斷提出品質要求,協同開發模式加快了材料供給側的革命進程。“就像鏈條中間的關鍵環節,法爾勝從滿足需求到引領進步,拉動了上下游產業的價值創造,更以客戶依存為自身營造了良好生態環境。”周江說。
南京高精傳動設備制造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南高齒”)憑借產品交付量持續穩居全球第一,也獲評“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作為風能傳動設備的領軍型供應商,南高齒“一直考慮客戶的未來發展”,主張在采用穩健技術的同時提高科研能力,力圖按照最苛刻的工況要求,使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力求把產品若干年后有可能發生的故障消除在出廠前的試驗臺上。10多年來,南高齒向全球40家主機廠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交付了50000臺風電主齒輪箱和300000臺偏航變槳驅動,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風電進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強大支撐。
南高齒還努力以最佳增值解決方案為主機用戶和風場運營商大幅度優化設備全壽命周期設計,提升新技術應用水平,促進風電行業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10月19日,南高齒在北京國際風能展上推出了全新的風電齒輪箱狀態監測系統,這款監測系統能夠幫助客戶搭建大數據挖掘平臺,借助該平臺可以清楚地了解齒輪箱及其他關鍵部件的損傷過程以及剩余使用壽命,極大地優化運維計劃,提升資產管理能力。
市場永遠不缺用戶需求
為了地下管網的建設和改造,幾乎所有城市都曾出現過“拉鏈工程”,道路的反復開挖填埋讓市民不堪其擾并造成巨大浪費。“非開挖施工法”即僅在地表開挖極小入口因而不影響城市秩序的地下管線施工方法應運而生,但其關鍵設備始終掌控在發達國家的大企業手中。2015年,徐州徐工基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簡稱“徐工基礎”)首次推出應用于穿越河流、房屋、鐵路及公路等各種管道施工的頂管機產品,此后又不斷緊貼客戶需求向著“更強適應性”“更高性價比”努力,終于在核心技術指標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徐工基礎入選“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之后,人們才知道國內也有自己的領先技術,而“市場永遠不缺需求”也由此深入人心。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徐工基礎從產品設計開始,每一個步驟都有用戶的深度參與,“技術開發市場化”“市場銷售技術化”更使每一款產品都立足于用戶體驗,為施工企業省卻了大量的后期改進過程。為此,徐工基礎建立“工法委員會”并構建了業內較為完備的工法數據庫,在智能化技術、過載保護、施工軌跡監控上逐一突破、持續改進,讓自身的技術改進、產品研發及市場開拓穩占行業領先地位。
與“市場永遠不缺需求”理念異曲同工,位于江蘇常州武進國家高新區的五洋紡機有限公司(簡稱“五洋紡機”)向所有客戶宣傳其企業精神是“服務永遠超越契約”。30年的孜孜以求,五洋紡機終以全球雙針床經編機領跑者身份入圍“制造業單項冠軍”。用五洋經編機生產的“半鋼性玻璃纖維網格基布”成為航天飛行器太陽能充電帆板的關鍵材料,打破了國際巨頭的長期壟斷。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早在10年之前,五洋紡機就與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實施“經編裝備智能化戰略”,2011年又顛覆傳統服裝生產模式,引入3D打印、一體成型、一幅多款等先進技術,開創了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定制的智能生產時代,依托“互聯網+智能制造”開發的針織生產智能管理系統則成功實現了生產環節的全程數據采集、傳輸和控制,并為客戶提供遠程服務。現在,五洋雙針床經編機已遍布全國并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占有率高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