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2017年年初,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縣城的廣場上,一幅百米長卷徐徐鋪開,圍觀的人既驚異又贊嘆。這幅長卷堪稱中華歷史畫廊,從炎黃五帝、秦磚漢瓦、唐詩宋詞到近代民俗風物、偉人肖像等盡收眼底。且其所有字、畫都是用黑色圖畫紙撕成,粘貼在卷上。縱觀巨作,紙撕的文字架構遒勁、古樸典雅,肖像景物形神兼備、細膩入微。長卷作者便是61歲的許會春。
他擅長用紙撕字撕畫,曾用小篆字體撕出白居易的長詩《琵琶行》,也撕出齊白石、徐悲鴻、馬三立等藝術宗師的肖像和絲綢之路組圖等。
近年來,許會春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時間,他就想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用撕紙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于是,他開始策劃以“華夏五千年”為主題的百米長卷。
老許為創作此長卷,每天要把一沓圖畫紙染黑,還要裱糊長卷。由于居室面積有限,他只能裱完一段晾干,用染黑的紙撕出作品粘上去,卷起來再接續裱糊、粘貼……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紙上,撕出代表一個朝代的文字、景物,談何容易。比如,展示唐代用唐詩,宋代再用宋詞就顯雷同,老許便想到清明上河圖代替宋詞。他從清明上河圖中取材,幾經試撕,發現景物眾多,描繪細膩的線條極難撕。他只好把指甲留到足夠長度,再修剪成各種形狀,在紙上掐、挖、摳、揪等。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他終于把原作活靈活現地給“撕”了出來。
為讓畫卷內容翔實,具代表性,他多次去市、省圖書館和博物館查閱資料、觀察實物。“撕”明代主題時,他原本準備依據《天工開物》記載的冶煉技術畫面,撕出的高爐、澆鑄等場景,但成品卻表現不出那種意境,他只好放棄。后來,他根據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撕出十幾艘形態各異的古船、旗艦,畫面上鄭和的寶船高大雄偉,盡顯古代“海上巨無霸”的八面威風。
歷經兩年半的精工細“撕”和匠心獨“裱”,一卷寬0.96米、長103米、耗費各種紙張26公斤、墨汁40多公斤、漿糊100多盒,粘貼景物、肖像453幅,書法2741字的《華夏五千年》撕紙長卷終于完成。其中有殷商甲骨文、秦朝銅車馬、漢代瓦當、三國弓弩、兩晉壁畫、唐宋篆刻、明清臉譜,以及古幣、風箏、扇面、空竹、十二生肖圖等等。
不久前,老許攜帶長卷參加遼寧省舉辦的民間藝術展,并現場表演撕紙,不但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而且書畫愛好者也在留言簿上盡抒贊譽:“胸蘊波瀾撕蒼勁,指釀大巧秀中華。”
多年藝術實踐,讓老許的撕紙技法愈發純熟,現在,他“撕”時不必在紙上先描,文字可拿紙就撕,景物、肖像他只要看著實物、照片,就能迅速地撕出來。許會春矢志不渝地努力,讓民間撕紙技藝煥發出熠熠光輝,也“撕”出了屬于自己的一輪大美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