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研發投入占營收近一成 確立“內生增長+外延并購”戰略
“中信集團入主一年多來,隆平高科的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全國領先的種業龍頭,現在我們要爭取在2020年成為全球種業八強,2025年進入全球前五。”5月19日,隆平高科總裁廖翠猛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這一進程可能比其設想還要快。
2016年1月,中信集團正式成為隆平高科實際控制人,最終控制人則是財政部。在中國種業乃至全球種業大變革之際,這家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企業,從最初的國企變身民營企業10多年后,蝶變為種業“國家隊”,其打法也隨之改變。
不過,相較于國際種業巨頭,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海外營收占比,隆平高科仍有較大的差距。隆平高科全球種業寡頭壟斷格局下,如何突圍?

由中國隆平高科(印尼)0PTlMA水稻公司與印尼蘇鋼集團合作,在蘇北省昔里冷勿拉涯縣網眼鎮魯布羅丹村設立的水稻試驗田舉行試種成功收割現場會。
從高產到優質,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雜交稻探索樣本
國內種業正處于“倒春寒”時期。從2010年至2016年,“種子過剩、供大于求”的表述是諸多種業類上市公司年報的常見詞。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 2017年可供雜交水稻種子總量3.6億公斤,預計2017年受優質常規稻擴大種植影響,雜交水稻種子總需求量2.4億~2.5億公斤,期末余種1.1億~1.2億公斤,供過于求程度再次加重。
長江證券研報指出,市場普遍認為,雜交稻較之于常規稻有以下兩方面劣勢:一是米質差;二是種植成本高,需要高肥力、高投入種植,還需要較大的人力投入和精細化管理。
雜交水稻種業的第一個變革,正在悄然發生。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曾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吃不飽的時候,高產的確是雜交稻育種的首要目標,但是,早在十幾年前,水稻育種就已經從追求“單一高產”向“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全方位發展。
廖翠猛認為,一方面總供給過剩,一方面卻是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對企業來說,供給側改革的本質是要實現優質產能的供給,核心途徑是創新,建立自主研發體系,明確研發方向,加大研發投入,新品種做到開發一代、儲備一代。他介紹,隆平高科2016年研發投入2.2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9.73%,這一投入在國內行業已近“天價”。
2016年,隆平高科共計19個雜交水稻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占當期通過國家審定雜交水稻新品種總數的28.78%。同時,國審品種中優質品種大幅增加,其中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米品種12個,占同期全國同級品種數量的37.5%;達到國標二級優質稻米品種4個,占同期全國同級品種數量的66.7%。
在新品種陸續推出后,隆平高科還實施品種退出機制,總體趨勢是陸續清退需肥量高、抗性一般、米質一般的老品種。截至2017年一季度,隆平高科已淘汰或主動停售舊品種約100個,淘汰率近三成。
隆平高科董秘劉俊說,當前,包括雜交水稻種子在內整個種子行業仍處于產能過剩的低谷之中,但是隆平高科在最近幾年中均實現了不錯的增長。隆平高科2016年度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2.99億元,同比增長13.5%;扣非凈利潤4.27億元,同比增長18.39%。今年一季度,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4.83%,凈利潤同比增長47.79%。
公益援助+海外本土化研發,
出海十幾年始稱“國際化元年”
5月11日,“2017年發展中國家雜交水稻綜合技術培訓班”與“2017年發展中國家雜交玉米綜合技術培訓班”開班儀式在湖南長沙舉行,115名學員分別來自孟加拉國、埃塞俄比亞、斯里蘭卡等15個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席開班儀式。
隆平高科是這兩個培訓班的承辦方。2009年,商務部首個援外培訓基地——“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援外培訓基地”落戶隆平高科。至2016年底,隆平高科承辦了140多期國家援外培訓項目,為近100個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包括36名正、副部級學員在內的5000余名農業管理和技術人員。
多年的對外援助在造福當地的同時,也成為隆平高科品牌輸出的有效渠道。商務部培訓中心援外培訓聯絡辦公室處長徐凱認為,隆平高科通過援外搭建橋梁,為推動企業“走出去”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影響。
作為一家中國種子企業,隆平高科的國際化模式與其他企業頗為不同:一方面持續推進已堅持了18年的援外農業培訓、援外項目合作等公益性國際援助;另一方面則不斷加快推進“研發先行”的海外市場開拓和國際化運營。公益+市場雙線并進,將以雜交水稻種子為代表的中國種子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隆平高科對外援助所覆蓋的區域,是全球水稻種植的主要區域,也是其國際化的主要目標市場。中信證券的研報分析認為,雜交稻種子在南亞及東南亞主要7國的推廣率僅5.4%左右,市場空間約46億元,但潛在空間有397億元,3倍于中國市場,且盈利空間有望擴容。
隆平高科2016年年報顯示,其海外收入1.92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僅8.34%。對此,劉俊解釋,首先,雜交水稻種子走出去有很多限制,“種子不像洗衣機,在國內生產直接賣出去就可以,而是必須符合當地的氣候水文條件才行”。其次,我國雜交水稻種業最強大的優勢是擁有許多親本材料,然而,為保護雜交水稻種業資源,我國嚴禁水稻親本出口。另外,出于生物安全與種業安全考慮,不少國家和區域也不允許直接進口種子。
面對諸多限制,隆平高科副總裁謝放鳴認為,改善海外雜交水稻的發展環境,關鍵是要加速推動科研本土化進程,豐富種質資源的多樣性。
因此,雜交水稻種業的另一變革體現在“走出去”方面,以往單純的種子出口不再是首選,本地化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推廣正成為龍頭企業的競爭利器。
中信集團入主以后,隆平高科國際化進程驟然提速。按照定增計劃,其募投項目之一就是農作物種子產業國際化體系建設,在東南亞、美洲及非洲等目標國家建立運營中心,包括商業化育種基地建設、種子繁殖生產基地建設、優質種子加工基地建設以及市場營銷體系,預計投入 7.37億元。今年4月,隆平高科在海南省三亞市成立海外研發中心,作為其國際研發總部運營,下轄公司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研發中心和育種站,統一開展海外育種相關工作。
廖翠猛透露,隆平高科已在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等國開展研發,布局測試點數十個,獲得數據點超過一萬個,生態區域覆蓋主要水稻區域,產品表現突出,每年有多個品種通過審定,并開始商業化。同時,組建本地團隊,開始實質性運營。
“我們種質資源和育種經驗都很豐富,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廖翠猛將2017年定義為隆平高科的國際化元年。
從分散到集中,全球種業寡頭壟斷格局下加速整合中國種業
近年來,種業行業的變革更是顯得風云變幻,而并購整合是主旋律,全球種業寡頭壟斷格局愈加清晰。2014年,全球種子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是孟山都,其后分別是杜邦、先正達、陶氏化學和拜耳。如今,陶氏化學與杜邦已是一家。2016年,拜耳與孟山都660億美元的合并案震動全球,雙方合并后,新公司在全球種子市場份額將達到29%。先正達則以430億美元的身價投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麾下。
現代農業正成為中信集團重要業務之一。中信集團表示,公司將“構建現代農業生產的服務體系,整合并升級農業上游產業”。隨著中信的入主,隆平高科競逐種業整合也迎來更大平臺。
“從全球種業來看,并購整合是大勢所趨。”廖翠猛認為,從種業市場化時間、技術、集中度和定價權來看,我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種業相比有30年差距,目前仍處發展的黃金期。
隆平高科2016年年報稱,中信入主后,公司確立“內生增長+外延并購”雙輪驅動戰略以來,公司并購項目逐步落地,未來將會繼續按照吸收種質資源、開拓渠道、品種互補的思路逐步整合優質資源。2016年4月,中信現代農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隆平高科等企業聯合設立中信現代農業產業投資基金。
2016年10月27日,隆平高科打出一個組合拳,收購廣西恒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西恒茂)51%的股權,同時與黑龍江廣源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源種業)在黑龍江設立粳稻合資公司,其中隆平高科持股51%。
資料顯示,廣西恒茂系廣西首家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廣源種業則是黑龍江本土綜合實力較強的種業企業,隆平高科可以借此彌補在東北粳稻等領域的空白。
劉俊表示,“去年,公司開展了一系列并購。這段時間,公司也陸續接觸了一些項目,有些還很不錯,今后肯定會加快行業整合的步子。”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立秋評價,隆平高科是靠水稻起家的,后來逐步延伸到蔬菜、玉米業務。另一方面,隆平原來主要在南方發展,如今隆平高科面向全國進行布局在下一盤大棋,一路向北發展,這是一個大手筆。
廖翠猛介紹,2016年,公司進一步確定了“3+X”的品類戰略,其中,3即三大核心品類——水稻、玉米和蔬菜種子業務,X即新的核心品類,“現在,我們確定X1就是小麥,下一步公司將加大小麥種子業務的資源投入。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論證X2、X3是什么,不斷完善公司的業務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