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平寨鄉人口大多數是農業人員,多年以來冬季習慣種植小麥、豌豆等產值較低的作物,從2008年進行冬季農業開發以來,冬早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本文結合平寨鄉的地理環境,指出當地冬早鮮食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冬早玉米的未來發展策略。旨在于提高當地農作物產量,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 地理環境;發展問題;發展策略
一、平寨鄉冬早玉米種植概述
平寨鄉自2008年進行冬季農業開發,開始在平寨轄區內的平寨、蚌常、木柏、板江4個地熱槽谷村民委試種冬早鮮食玉米,通過多年的努力,播種面積從最初的10畝發展到現在常年播種7000畝。通過播種冬早鮮食玉米,達到畝均產值2300元,冬早鮮食玉米已經成為平寨鄉重要支柱產業,對群眾增產增收有重要意義。
1.平寨鄉自然環境對冬早鮮食玉米產業的影響
人口因素是平寨鄉冬早鮮食玉米種植的一大影響因素。平寨鄉位于丘北縣東部,鄉政府駐地據縣城24公里,東鄰廣南縣的珠琳、者兔鄉、南連本縣天星鄉,西接錦屏鎮,北與雙龍營鎮、溫瀏鄉毗鄰。全鄉轄8個村民委78個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瑤、彝五種民族。人口資源豐富,全鄉有人口33154人,其中農業人口32354人,占總人口的97.6%,農業人口豐富為發展冬早鮮食玉米提供了巨大的優勢。
平寨鄉耕地面積遼闊,但是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耕地面積有26553畝,人均耕地只有0.8畝,適合種植冬早鮮食玉米面積有15000畝左右。為此,提高每畝地的單產量是發展冬早鮮食玉米的關鍵之處。平寨鄉氣候因素十分有利于冬早鮮食玉米種植。當地最高氣溫33度,最低氣溫1度,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年降雨量約1200毫米,低熱槽谷地區年無霜天為280天,四季分明,冬春冷涼干旱,夏季炎熱多雨,屬亞熱帶、溫帶,氣候溫和。鄉內自然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適宜多種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麥、花生、大豆、烤煙、辣椒等。平寨鄉內水資源豐富,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生長,清水河、清平河縱貫全鄉四個村民委,落差大,水利資源非常豐富。冬季霜期短、氣溫高、水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為平寨鄉冬早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平寨鄉玉米產業發展狀況
平寨鄉地理環境優越,是丘北縣的東大門,冬早鮮食玉米已經成為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來源,冬早玉米的播種時間為12月中旬至次年5月中旬,產品遠銷貴州、廣西等地。栽種主要以鮮食為主的滬玉糯1號、石糯2號、紫黑糯等品種。
冬早鮮食玉米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平寨鄉其他產業的發展,冬早鮮食玉米的高產帶動了玉米深加工及釀造等產業的大發展。平寨鄉冬早玉米種植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的進步,平寨鄉在適于種植村落內建成連片的冬早鮮食玉米高產示范區。教給農民鮮食玉米種植綜合生產的高產技術,引導農民不斷進行創新活動。同時,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帶動了玉米的高產。平寨鄉還通過對玉米進行地膜覆蓋,實現玉米增產。現階段栽培措施為: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人工作業。在玉米種植區,推廣雙行栽培技術,使冬早鮮食玉米的單畝產量大大提高。除此以外,平寨鄉還實現了訂單農業,與本地幾家大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合作,解決了農民的銷售,實現了高產高產值的目標。通過爭取上級項目,對全鄉冬早玉米種植地區的土地進深松作業、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措施,為玉米的高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平寨鄉玉米發展的主要問題分析
1.種植人員老齡化嚴重,年輕勞動力喪失
當前平寨鄉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村中留守的大多是年歲較大的老年人以及還未成年的兒童。村中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謀生。多數的年輕人認為依靠種植不能實現富裕,因此,年輕的一代都不愿意繼續呆在農村落里以種田為生。年輕的一代更不愿意從事田間勞動。這造成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降低。長此以往,會導致嚴重的冬早鮮食玉米種植問題。冬早玉米種植技術得不到傳承,對將來當地的經濟發展是一大難題。
2.病蟲災害嚴重
平寨鄉的玉米病蟲主要為玉米黑粉病、大小斑病、玉米紅蜘蛛、蚜蟲、玉米螟、地下害蟲等。病蟲災害等對玉米的高產具有重要的影響,造成玉米病蟲災害嚴重的原因主要有:過于追求種植規模,沒有嚴格按照玉米栽培技術要求的實行“三三輪作”制,這是玉米在玉米病蟲災害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沒有對玉米作物按照規定實行檢疫程序是造成災害嚴重的另一大問題。
3.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滯后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平寨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冬早鮮食玉米種植體系。長期以來平寨鄉始終堅持一成不變的玉米種植體系。對玉米新品種、新種植技術的引進相對比較落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一的玉米種植體系的缺點也逐漸暴露出來。單一的玉米種植體系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較低。平寨鄉依舊停留在落后的生產模式中,對新興農業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這限制了農業推廣效率的提高。加上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較低,接受科技的能力較差,使得平寨鄉冬早玉米種植新技術的引進相對比較困難。
三、平寨鄉玉米種植產業的發展對策分析
1.大力推廣新型玉米種植技術
相關組織可以組織農民開展玉米高產競賽,按照國家要求,在全鄉范圍內實施標準化生產,組織農民不斷學習玉米種植經驗,推廣新型種植技術,大力建設玉米高產示范區。不斷引進新型玉米品種以及新型種植模式。引導農民采用新型施肥技術,按照不同地區玉米養分的缺失指標,實施不同的肥料播撒方案。并按照不同的種植密度以及生產季節,結合不同的施肥方案,因地制宜的采用不同的種植方法。今后發展思路是否可以提出:使用水肥一體化播種(包括一次性播種、施肥、覆膜、施農藥),降低人工成本。
2.抓好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
近些年來,玉米病蟲災害嚴重,相關部門應當抓好病蟲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不斷研發病蟲災害防治技術,將病蟲防治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并做好實時的檢測工作。及時發布病蟲情報,密切關注農作物的受災情況,為病蟲災害的防治提供準確的情報。
四、結語
冬早鮮食玉米作為平寨鄉主要的經濟作物,大力提高當地農民的生產技術十分重要。針對當地冬早鮮食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地有關部門應當給予重視并大力解決。同時發展當地玉米產業的關鍵之處還在于提高農民的認知,加大向農民傳播新型玉米種植技術的力度。
參考文獻:
[1]陳婷婷.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對策 ——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J].江西農業,2016,(22):69.
[2]彭銀年,王興師.甘肅河西地區制種玉米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2013,(18):233-233.
[3]鄒軍順,李新果,馬文峰等.中國玉米種植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4,39(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