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無名
我是1987年上的大學,今年恰逢入學30周年。讀書4年,工作26年。26年中,個人運命也隨著時代而轉變。經歷了記者從無冕之王到“新常態”的過程;經歷了條幅廣告到今天自媒體廣告的轉變;也正經歷著著藝術的光環漸漸褪去泡沫……
今天,我不是來敘述個人經歷,而是要說說讀書這個事。
我是“文革”時期出生的,在不讀書、讀書無用盛行的大環境中念了小學。前段時間有同學回憶出小學課本的內容,我則十分慚愧,一點也回憶不出了。
讀大學期間,恰逢改革開放下海經商如火如荼中,學生厭學,新的讀書無用論泛濫。最流行的案例是教授的收入抵不過一個賣茶葉蛋的。那時,我才大二呀,經過苦逼的初中高中,好不容易走獨木橋過來的,現在你就跟我說“白讀了”?
非常幸運,那一年我采訪到了當時教育界知名人士劉道玉先生。我把我的困惑當作采訪問題借機向這位武漢大學原校長討教。劉道玉首先給了條辯證法:“社會上盛行讀書無用,你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別人說不讀書,你就拼命地讀書,等他們覺悟時,你已經站在他們的肩上了。”
非常慚愧的是,我當時并沒有理解劉道玉校長的深刻人生經驗。畢業后就沒有繼續深造考研究生了。這是個遺憾。但是劉校長“別人越不做,你就越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的辯證法,在這26年的社會實踐中得到了深刻的驗證,也是激勵自己不斷學習的動力。
個人經歷里跨度巨大的職業身份變化,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都逼著你必須不斷學習,不斷讀書。從紙媒記者過渡到廣告策劃,如果還可以說有相同之處的話,也說得過去。藝術策展人、藝術經紀人這個身份就沒有這么簡單了。中外藝術史你要學習吧?藝術原理、藝術創作你要知道吧?你還要看成千上萬張字畫吧?等于再學了一個美術學專業!
如果說這樣的讀書、學習經歷還有被動色彩的話,我還可以告訴你們一個奇妙的轉變,一個讀書復合反應。如今,我又回到新媒體中來了。藝術行業并不比其他行業簡單。我嘗試了解古代中國字畫領域,先從本土先賢藝術做起。
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又是一個未知的世界。首先我遇到的是一連串被歷史深埋的先賢,以前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他們的前世今生也成為橫亙在我們之間的障礙。要先讀書,先學習,自己先熟悉。
然后又面臨一個傳播困境。互聯網時代,我還能用傳統媒體來進行傳播嗎?用微信公眾號,我還能只是舊酒裝新瓶嗎?微信公眾號,不僅僅是個傳播工具的改變,內容、手段、技巧等都有新的要求,不是簡單的圖文并茂,是可視化的新傳播,你不再是個簡單的寫作者,而應該是一個導演。
因為做的是先賢公眾號,有機會接觸很多前輩的故事。過去科舉取人,要經歷秀才、舉人、進士的考試結果,才有可能做官,有工作,否則就是祖祖輩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當然,古人有自己的智慧,發明了耕讀傳家的方法,就是學而優則仕,不優則耕,耕也不忘讀書。
最近做了一期“西江四戴”的公眾號。清代乾隆嘉慶道光期間,江西贛南大余縣出了個官宦大家族,“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边@個家族的代表是清代狀元戴衢亨和其叔叔戴均元,都做過軍機大臣,位高權重。他們的先祖是讀書人、望族,安徽懷寧戴氏。但是輪到“西江四戴”祖父輩,已是家道敗落,田無一畝,房無片瓦,甚至靠風水算命行走江湖。但是,他們的身上仍有讀書人的種子。他們的先祖在大余縣落戶后,即開始課子讀書,以致終于成就了“西江四戴”之美名。
非常奇怪的是,現在又有耳聞不斷的讀書無用論喧鬧于市。我所成長的時代社會分工固定,變化節奏慢,職業也穩定。單從寫作上來說,那時需要一個能寫文章的作者,而現在是需要一個能調控大局、進行資源分配的導演。不讀書不學習,還敢談論讀書無用論?我想你的未來肯定不是站在別人的肩上,而是被掛在某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吧。
快快去讀書吧,而且是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自己不能享受到讀書帶來的好處 ,讀好書,也可以種下棵種子,不定哪一代就成了“西江××”中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