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興
我鎮位于冕寧縣境南部,牦牛山東麓,沙壩溝上段,東臨沙壩、先鋒2鄉鎮,北接河邊、河里2鄉鎮,西與牦牛山脊麥地、金林相連,南于西昌接壤。幅員面積169.2平方公里,海拔1703米。2016年撤鄉設鎮,鎮政府駐澤遠6號小區,北距縣城63公里,轄10個行政村;介于東經 102°08',北緯28°21',地形復雜,地勢起伏,群山矗立,山谷相間,氣候成垂直發布。年均溫度為14.9℃,氣候涼爽,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00毫米,并集中在大春作物生產的夏、秋2季。年日照時數1965小時,年有效積溫3387.66℃,適合于馬鈴薯生產發育。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743畝,常年種植馬鈴薯大春3985畝、小春921畝,全鎮共計種植馬鈴薯4906畝,占全鎮糧食播種面積23.65%,馬鈴薯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21.86%,在本鎮糧食生產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衛星基地專用公路、鐵路和錦屏專用公路交錯貫穿全境;國家著名“AAA”級風景區“西昌衛星發射場”就位于鎮境中部,旅游是我鎮的一大特色產業,年接待游客量達12萬人次,大力發展冬馬鈴薯以及提高商品率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一、馬鈴薯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品種退化嚴重,單產下降
全鄉大田生產用的馬鈴薯品種大多數是70-80年代引進或自育而成的阿烏、挖布、紅皮洋芋等老品種,在多年的自留種、換種過程中,人為混雜,在全鎮范圍內馬鈴薯晚疫病、病毒病等感染嚴重,且年年都在發生。品種退化,使單產從最高年的2000公斤,降到1300公斤,下降幅度達35%。
2.引種、良種繁育意識不強
目前,本鎮馬鈴薯新品種的推廣大多還處于計劃不周密、機構不健全、組織措施不得力的狀況,以農民自發的相互換種為主,輻射擴散速度慢,農民對種植新品種存在逆反心理,不愿先實驗、示范,新品種推廣速度慢,更不愿意承擔大田推廣的風險。
3.商品生產意識淡薄、利用方式單一
馬鈴薯是糧、菜、飼兼用高產作物,一年四季都能種植,因我鎮地理位置較偏僻,加之馬鈴薯種植主要分布在高山和二半山地區,遠離商貿發達的城鎮,其主要利用方式局限于滿足自身的需要(口糧和飼料),且食用大多是單一的煮、炒、燒等,馬鈴薯未形成商品,本鎮及附近的鄉鎮,連一個小型的馬鈴薯生產淀粉的初加工業都沒有,綜合開發利用和深度開發尚未起步。
4.栽培管理方式落后
馬鈴薯種植基本屬于粗放耕作,廣種薄收,產量不高、不穩。馬鈴薯零星種植是有存在,增磷施鉀意識不強,測土配方,追施氮肥;特別是微量元素等使用上還比較落后。治病防蟲差,我鎮是一個彝、漢、藏多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對新技術、新思想認識遲后。而馬鈴薯主產區又在我鎮的高二半山民族聚居區,一般情況下馬鈴薯從種到收,多數沒有進行治病防蟲。
二、馬鈴薯生產發展對策
1.提純復壯、恢復品種生產力
抓好當前生產中種植且豐產性好的品種提純復壯,恢復其品種的豐產性能是解決接班品種不濟,費省效宏的可行途徑。
2.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
引進抗病性強、豐產性好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種,進行實驗、示范、繁殖。2016年本鎮引進了抗病、豐產性能好的馬鈴薯脫毒原原新品種云薯401號,在海拔高度為2000米的屋莫村一組農戶陳中家家的承包地進行試驗、示范、繁殖。土地沙壤,肥力中等。收獲時,經農業局植保站專家和我鎮相關人員一道到實地進行了測產驗收,隨機抽樣了10個點。畝產達2350公斤,比面上大春上等馬鈴薯畝產達1700公斤,增產幅度達38.24%。表現優良的抗病性。唯一缺點株高有一點高,建議在馬鈴薯花蕾期打多效唑。2017年又引進了高抗馬鈴薯晚疫病、豐產性能好,高淀粉、黃皮、黃肉的馬鈴薯脫毒原原新品種會薯8號,在海拔高度為2000米的屋莫村一組農戶略折木三家的承包地種植1.5畝以及屋莫村二組馬克的家種植1.5畝進行試驗、示范、繁殖。土地沙壤,肥力中等。加強優良品種引進、選育和加快更新換代步伐是穩定馬鈴薯播種面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關鍵。
3.建立種薯基地,健全良種體系
依托農業部門,建立優良品種的種薯生產基地,抓好馬鈴薯良種繁殖基地鄉、村、戶的體系建設,做好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以自用為基礎,馬鈴薯脫毒新品種由于種籽價格高且比較緊缺,應遵序先戶,后村、最后在全鎮鋪開,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增產潛力,規模發展、批量生產商品種薯為目標,努力改變本鎮馬鈴薯生產徘徊不前的被動局面。
4.改革耕作制度,良種、良法配套
馬鈴薯應合理輪作,選擇前作為谷類作物或蕎麥或豆類作物的田塊,陽光充足,土壤疏松,表土濃厚,排水良好,肥力中等以上的沙壤或中壤土;田塊提前翻曬,清除田間雜草,做到深耕細作;選擇品質優、產量高、抗逆性強、抗病性強、商品性好、適應當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下大力推廣高廂壟作。進行寬窄行錯窩種植,要求壟高21里米以上,其播種規格為:雙套雙帶狀種植地塊,帶寬150里米,行距33.3里米,窩距24里米,保證畝播3300窩。凈作地塊,寬行66.6厘米,窄行33.3厘米,窩距24--33.3厘米,保證畝播4000--5000窩,做到合理密植。
5.加強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
我鎮馬鈴薯晚疫病常發生,每年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實在必行,以及結合我鄉的實際及時開展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防治宣傳培訓工作 ,落實責任制,形成農戶、村、鎮一體化機制。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搞好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確保我鎮糧食安全的關鍵措施,全鄉上下要樹立“防疫保糧,抗災奪豐收”的思想。鎮及各村建立了病蟲害防治領導小組,落實專人、專職進行病蟲害防治指導,廣泛宣傳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群眾的認識,真正把晚疫病防治工作提到儀事日程上,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2)抓好培訓,提高素質。防治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全鄉上、下抓好技術培訓工作,從而使群眾掌握好晚疫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提高我鎮群眾的科技素質。做到發生一點,防治一片,封鎖發病中心的原則。
(3)以馬鈴薯晚疫病為主的防治措施。適時防治馬鈴薯常見病害,如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首先拔掉病株晚疫病在田間首先是出現中心病株,有效處理中心病株能有力控制病害的傳播蔓延。發病初期發現中心病株,必須立即拔出,深埋消滅或帶出田外燒毀,并在周圍50米范圍內噴藥防治晚疫病的藥劑進行消毒。另外蚜蟲的防治也不能忽視。晚疫病可選藥劑,經試驗證明藥劑防治是目前防治晚疫病最有效的辦法,田間普遍出現晚疫病時,可選用72%甲霜靈錳鋅畝用120克或50%甲霜銅畝用67克或80%代森錳鋅畝用75克進行噴霧防治,一般7一10天噴藥一次,連續防治2一3次。
6.建立馬鈴薯銷售體系
澤遠鎮是冕寧縣發展馬鈴薯綠色產業重點鄉鎮之一,本鎮要實施“公司+農戶+協會”優質馬鈴薯項目建設,以市場為導向,開發適合消費者和加工對路品種,在基地建設上要求優質、高產,按照無公害綠色產品要求生產。近年來我鎮矮二環地區大力發展冬馬鈴薯,現已將馬鈴薯作為建設和發展秋淡季蔬菜基地和一項農民增收的公關項目來抓。每年外銷市場達142.5萬公斤,為活躍城鄉市場、豐富城鎮人民的菜籃子作出了積極貢獻。
7.搞好綜合開發利用
世界發達國家馬鈴薯的綜合加工業十分普遍,主要是利用其豐富的淀粉和蛋白質生產高檔粉絲、淀粉、油炸旅游食品和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其次是發展以淀粉為原料的輕工業,醫藥工業及釀造業等。馬鈴薯品質好、淀粉、蛋白質含量豐富。因此,馬鈴薯生產在我鎮的潛力和發展前景是十分可喜的,只要我們因勢而導、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我鎮馬鈴薯生產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大春、小春、晚秋馬鈴薯,協同攻關,為加快本鎮馬鈴薯商品生產基地的建設作出貢獻。